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被卖为奴
    警醒!1995年 | 6月8日
    • 被卖为奴

      《儆醒!》杂志驻非洲通讯员报道

      时维1745年,奥劳达·埃奎亚诺在现今称为尼日利亚的东部出生。在那个时代,当地村民一般都是务农为生。整家人一同耕作,种植玉米、棉花、山芋和菜豆。男子牧放牛羊,女子纺织棉布。

      在当地的农村社会里,埃奎亚诺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族长兼审判官。有朝一日,埃奎亚诺可望继承父业。可惜这个日子从没有来临。埃奎亚诺在童年遭人绑架,并且被卖为奴。

      在抵达海岸之前,他虽然多次易主,却始终没有遇上欧洲人。多年之后,他述说自己的观感:“我一来到岸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茫茫大海;此外,还有一艘奴隶贩运船停泊在岸边,等待装载黑奴。眼前的景象使我惊惶失措。不久,我给赶进船上,恐惧之感油然而生。有些船员随即查看我的身体,又把我翻来覆去,为要看看我身上有没有损伤。这时我真的相信,自己已落入邪灵的魔掌之中,这些妖魔鬼怪将要把我置于死地。”

      埃奎亚诺环顾四周,看见“形形色色的黑人给锁链拴在一起,他们虽然为数众多,但无不垂头丧气、满面愁容。”这个悲惨的景象把他吓晕了。船上的非洲同胞使他苏醒过来,并且好言安慰。埃奎亚诺说:“我问他们,那些白人会不会把我们吃掉。”

      奴隶船把埃奎亚诺运到巴巴多斯,继而转往弗吉尼亚,最后抵达英国。他成了船长的奴隶,跟随主人遍游各地。他学会阅读和书写,最终还可以付款赎身。在英国,他带头争取把奴隶制度废除。178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生平故事;由当事人撰写有关奴隶买卖的亲身经历的传记寥寥可数,这是其中(也许是最佳的)一部。

      其他数以百万计的非洲人并没有这么侥幸。奴隶船把他们运往大西洋彼岸,他们在船上受尽百般凌辱。他们被迫流落异乡,与家人失散。奴隶贩子把这些黑奴,连同他们的子女,当作牛群一样贩卖。为了增添自己的财富,主人不但剥削他们的工资,同时也迫使他们做苦工。奴隶一般都没有权利可言,主人可肆意惩罚、虐待,甚或杀害他们。对大部分受压迫的奴隶来说,惟一的解脱就是一死了之。

  • 千百万人沦为奴隶
    警醒!1995年 | 6月8日
    • 千百万人沦为奴隶

      在奥劳达·埃奎亚诺出生之前两个半世纪,欧洲船只已开始横渡大西洋把非洲黑奴运往彼岸。事实上,奴隶制度在很早以前已经存在。不少人皆因战败被掳而沦为奴隶;然而,从古时起,掳卖奴隶在世界各地曾经盛极一时。

      同样,欧洲船只尚未抵达非洲,当地的奴隶买卖已相当蓬勃。《新大英百科全书》说:“关于非洲黑人蓄养奴隶,古今历史都不乏记载。……甚至在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奴隶制度已到处可见;此后,贩卖非洲黑奴在伊斯兰世界也大行其道。”

      就规模和持续时间来说,大西洋彼岸的奴隶买卖的确与众不同。根据最可靠的估计,在16至19世纪期间,至少有1000万个奴隶给运往大西洋诸国,在某些时候甚至多达1200万个。

      三角航线

      哥伦布在1492年出发西航;不久之后,欧洲的殖民地居民便在美洲开采矿山和种植甘蔗。欧洲人除了强迫当地居民为他们劳动之外,还着手从非洲输入黑奴。a在16世纪中期,运往大西洋彼岸的奴隶只属涓涓细流;但到了埃奎亚诺的日子,即18世纪中期,涓滴已变为滔滔洪流——每年大约有6万黑人被掳卖为奴。

      一般说来,从欧洲出发的船只会跟从三角航线。首先,船只从欧洲启航,南下到非洲,然后沿着中央航路(三角形的中央连接线)开往美洲。船只最后会返回欧洲。

      在航线的三个目的地,船长都会进行交易。从欧洲海港出航的船只通通载满货物——纺织品、钢铁、枪械和酒精。船只在非洲西岸停泊时,船长会用船上的商品,跟非洲的奴隶贩子交换黑奴。船只挤满奴隶之后,就会开往美洲。在美洲,船长会把黑奴卖掉,然后给船只装满货品;所有货品都是由奴隶制成的,包括甘蔗、朗姆酒、糖蜜、烟草和稻米等;从1780年代开始,棉花也成了交换品。船只接着会返回欧洲,即三角航线的最后一段行程。

      在欧洲和非洲的商人眼中,贩卖人口是一门赚钱的生意;美洲的殖民地居民也有同感。然而,对沦为奴隶的人来说,无论是丈夫、妻子、父母还是子女,这样的买卖既残忍又恐怖。

      奴隶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像奥劳达·埃奎亚诺一样,有些人给拐卖为奴,但大部分奴隶都是在非洲部落交战时俘获的。奴隶供应者全是非洲人。专门研究奴隶买卖的历史家菲利普·柯廷写道:“不久,欧洲人就意识到,非洲凶险重重,大大危害他们的生命,所以不宜直接介入掠奴活动。有鉴于此,掳卖奴隶就成了非洲黑人的专职……。奴隶源源不绝地输出;在这股人流当中,大部分原先都是战俘。”

      中央航路

      前往美洲的旅程实在叫人毛骨悚然。一群群戴上脚镣的黑奴被押送到岸边,然后给关在石堡或细小的木板围地里,有时达数月之久。在这段期间,他们受尽折磨;因此,到开往美洲的奴隶船抵岸时,他们一般说来已变得浑身虚弱。然而,恶劣的情况还会变本加厉。

      船员把他们拖进船上,并且脱光他们的衣服,让船上的医生或船长检查身体。检查过后,船员就给他们锁上镣铐,把他们押到底舱。为了谋取暴利,船长会想尽办法,把更多奴隶挤进船舱。妇孺虽然得到较大的行动自由,却往往遭受船员淫辱。

      船舱空气污浊,不时发出阵阵腐臭的气味。埃奎亚诺描述自己的观感:“船舱并不通风,天气又闷热,加上人数众多,在这么拥挤的环境下,我们简直无法动弹,几乎透不过气来。我们汗流浃背,不久船舱就臭气冲天,室内空气恶浊,结果疾病蔓延,许多奴隶因此断送生命。……妇女尖声叫喊,垂死的病人痛苦呻吟,当时的景象实在恐怖得教人难以想象。”横渡大西洋的行程历时两个月左右,有时会长一点;在漫长的旅程中,俘虏一直要忍受这样悲惨的待遇。

      船上的卫生环境非常恶劣,结果疾病猖獗。痢疾和天花都是常见的流行病,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很多。根据记录显示,到1750年代,船上每5个非洲人,就有一个死去。死者的尸体全部给抛落海中。

      抵达美洲

      随着奴隶船驶近美洲,船员就为黑奴买卖作好准备。他们不但解开俘虏的镣铐,还把这些黑奴喂肥;船员又给他们擦上棕榈油,为要使他们看似健壮,并且遮掩他们身上的疮疤和伤痕。

      船长通常把俘虏拍卖,间中也会安排“抢购”,但买主必须事先付出定价。埃奎亚诺写道:“信号一出(例如击鼓声),买主就马上冲入禁锢奴隶的场地,挑选最合心意的商品。当时场面喧闹,人声嘈杂,非洲黑奴本已心惊胆战,一看见买主的急切神色,恐惧之感就顿时大增。”

      埃奎亚诺补充说:“这样,买主就肆无忌惮地把这些非洲人的家庭拆散,迫使好友分离;大部分人从此跟亲友永别。”在此之前,不管怎么样,有些家庭仍能患难与共,一起熬过可怕的海上旅程;如今他们被迫各散东西,这样的打击尤其惨痛。

      劳动与鞭笞

      非洲黑奴在种植园刻苦工作,除了生产甘蔗之外,还有咖啡、稻米、烟草和棉花。其他奴隶费力开采矿山。有些成了木匠、金属工人、钟表制造工人、枪炮工人和水手。另一些奴隶替主人料理家务,充当他们的佣人、护士、裁缝和厨子。奴隶要清理土地,筑路建屋和开凿运河等。

      然而,尽管奴隶辛勤工作,他们只是主人的资产;根据当时的法律,主人是绝对有权支配和处置自己资产的。不过,奴隶制度之得以继续存留,并非仅靠主人剥夺奴隶的一切权利和人身自由,而是全靠鞭打黑奴,使他们屈从。主人和管工越苛待奴隶,奴隶就会越慑服他们。在他们的鞭挞下,奴隶饱受皮肉之苦。

      为了防止叛乱和控制奴隶,即使仅犯了细小过失,主人也会凌辱他们,并且强加体罚。埃奎亚诺写道:“[在西印度群岛,]一般奴隶都打有烙印,印记通常是主人名字的起首字母,脖子也挂着沉重的铁钩。的确,为了无关紧要的琐事,他们就给重重的铁链锁住,许多时还要戴上刑具。最轻微的过失也会招致……铁口络、拇指夹等刑罚。我目睹一个黑人因壶中的水沸溢出来而惨遭毒打,以致骨骼都给折断了。”

      有时奴隶愤然反抗。可是,大部分反抗都以失败告终,他们到头来还是要遭受残酷无情的刑罚。

      [脚注]

      a 关于大西洋彼岸的买卖,直接参与的欧洲国家主要有英国、丹麦、法国、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

      [第5页的图片]

      死者的尸体全部给抛落海中

      [鸣谢]

      Culver Pictures

      [第5页的图片]

      船员尽可能把更多奴隶挤进船舱

      [鸣谢]

      Schomburg Center for Research in Black Culture /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 Astor, Lenox and Tilden Foundations

  • 他们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警醒!1995年 | 6月8日
    • 他们怎能做出这样的事来?

      人们怎样为奴隶买卖一事辩解呢?历史家纷纷指出,在18世纪以前,几乎没有人怀疑奴隶制度是否合乎道义。《黑奴制度兴衰史》一书评论说:“哥伦布无意中踏足西印度群岛时,个别的教士曾暗示对强迫别人干苦工一事感到有些不安,不过教会及其认可的著作却没有向打算移居当地的人指出,这样做是有违道德的。……奴隶制度与整个欧洲社会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但从来没有迹象显示,这样的制度应受到指责。”

      由于大西洋彼岸的买卖进行得如火如荼,许多教士竟运用宗教论点来支持奴隶制度。《美洲奴隶制度》一书说:“[在美洲],基督新教的牧师带头为奴隶制度申辩。……以下的简单概念可能是最普遍而又最有效的宗教论点:奴隶制度是上帝的安排,让异教徒得以认识基督教的益处。”

      可是,奴隶却经常遭受残忍恶毒的对待,因此用所谓向人提供“基督教的益处”作为借口,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殖民地的奴隶主、欧洲的作家和哲学家于是断言,黑人与白人是迥然不同的。《牙买加历史》一书的作者爱德华·朗是种植场主,他评论说:“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些人的本性,然后看看他们与其余人类的差异,我们岂不应当断定他们是属于另一类吗?”马提尼克岛一位总督把这种想法所导致的后果表达出来:“我不得不坚信,人应该把黑人当作野兽看待。”

      最后,大西洋彼岸的奴隶买卖终止了,部分原因在于人们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加上提倡人道精神的组织又不断为奴隶请命。非洲黑人自始至终都抗拒被卖为奴;到18世纪末叶,叛乱频生。奴隶主发觉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因此忧虑不已。此外,他们还分析,在有必要时雇请工人可能比蓄养奴隶更为合算。

      与此同时,鉴于道德、宗教和人道理由,在欧洲和美洲,越来越多人支持把奴隶制度废除。反奴隶制度运动的声势日益浩大。从1807年起,许多国家都纷纷立法禁止奴隶买卖;尽管这样,奴隶制度的影响始终历久不散。

      《非洲人:三重产业》这部电视片集道出非洲儿女的辛酸:“奴隶买卖尚未开始,我们早已在……非洲居住。外族人抵达之后,就把我们一些同胞掳走。今天,我们各散东西,我们的后代遍及全球。”在南北美洲、加勒比海诸岛和欧洲,原籍非洲的居民数以百万计,这就是奴隶买卖所导致的后果。

      关于大西洋彼岸的奴隶买卖,谁应当承担罪责,人们仍然争辩不休。非洲历史专家巴兹尔·戴维森在《非洲黑奴买卖》一书写道:“非洲和欧洲都难辞其咎。”

      “愿你的国降临”

      有一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与人为统治有关。智者写道:“我又看见日光之下所发生一切欺压的事:受欺压的流泪,却无人安慰他们;欺压他们的,手里握着权柄。”——传道书4:1,《新译》。

      在非洲的奴隶买卖开始之前,这些话早已写成,但可悲的是,如今听起来仍然是那么真实。时至今天,受欺压的和压迫者仍然随处可见,有些国家地区依旧保留着奴隶制度。基督徒深知,通过上帝的王国政府,耶和华很快就会‘救援向他呼求的穷人,帮助贫苦无助的人’。(诗篇72:12,《现译》)鉴于这种种理由,他们继续向上帝祈求:“愿你的国降临。”——马太福音6:10。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