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司提反“深得上帝喜爱,充满上帝所赐的能力”
    “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 “主耶稣啊,我把生命交在你手里了”(使徒行传7:54-8:3)

      司提反站在公议会面前,非常冷静。

      他们听见这些话,就恼羞成怒,对司提反咬牙切齿——使徒行传7:54

      20,21.公议会对司提反的话有什么反应?耶和华怎样鼓励司提反?

      20 司提反说的话句句真实、无可辩驳,使那些审判官愤怒若狂。他们凶相毕露,对司提反咬牙切齿。上帝的这位忠仆无疑意识到,自己将要像主耶稣那样惨遭毒手。

      21 司提反需要勇气去面对将要临到他身上的事,就在这个时候,耶和华仁爱地让他看到异象,这个异象无疑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在异象中,司提反看见上帝的荣耀,还看见耶稣站在耶和华的右边!司提反描述异象的时候,审判官们用手掩住了耳朵。为什么呢?因为耶稣曾告诉他们,他就是弥赛亚,不久就会在天父的右边。(马可福音14:62)司提反看见的异象证明耶稣说的是真的。由此可见,公议会出卖并杀害的人就是弥赛亚!最后,他们一拥而上用石头把司提反砸死。c

      22,23.司提反临死时在什么方面跟主耶稣相似?为什么今日的基督徒能像司提反一样充满信心?

      22 就像主耶稣一样,司提反临死时安详镇定,全心信赖耶和华,而且愿意宽恕杀害他的人。也许由于司提反仍能在异象里看见人子和耶和华在一起,因此他说:“主耶稣啊,我把生命交在你手里了。”司提反无疑也记得耶稣那句鼓舞人心的话:“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约翰福音11:25)最后,司提反向上帝大声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不要追究他们犯的这个罪。”说完这句话,他就长眠了。(使徒行传7:59,60)

      23 就这样,司提反成了基督徒中第一个记录在案的殉道者。(请看第48页附栏“‘殉道者’与‘见证人’”)可悲的是,他绝不是最后一个。直至今日,耶和华的忠仆被人杀害的事仍有发生,行凶的人包括宗教狂热分子、政治极端分子,以及其他残暴的反对者。但我们有理由像司提反一样充满信心。耶稣现在已经成为君王了,他掌握着天父所赐的大权,什么都不能阻止他使忠心的门徒复活。(约翰福音5:28,29)

      “殉道者”与“见证人”

      提到司提反,圣经的希腊语原文用了“马蒂斯”一词。“马蒂斯”含有“见证人”的意思,即目击某个行动或事件的人。但这个希腊语词还有更深刻的含意。一部希腊语词典指出,圣经所说的“马蒂斯”也是“主动的”,“认为必须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宣扬出去,宣讲自己所知道的事”。所有真基督徒都有义务向人作见证,宣扬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耶和华和他旨意的真理。(路加福音24:48;使徒行传1:8)司提反宣讲关于耶稣的真理,因此圣经说他是个“见证人”。(使徒行传22:20)

      鉴于基督徒为真理作见证往往会遭到反对、逮捕、殴打甚至杀害,因此早在2世纪,“马蒂斯”就用来指不肯放弃信仰而遭毒手的人,即“殉道者”。司提反可以说是基督教的第一个殉道者。可是起初的时候,说一个人是个“马蒂斯”,是因为他作见证,而不是因为他以身殉道。

      24.为什么说,扫罗在司提反遇害一事上是帮凶?司提反忠心至死,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24 司提反遇害时,有个叫扫罗的年轻人目睹整件事的经过。他赞同杀害司提反,甚至替那些扔石头的人看守外衣。随后,他带头掀起了猛烈的迫害浪潮。但司提反的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树立的榜样使其他基督徒更加坚定,决心到死都对上帝保持忠心。不单这样,扫罗(后来多被称为保罗)后来回想起司提反的死和自己当时的行径,不禁深感悔恨。(使徒行传22:20)他在司提反遇害一事上是帮凶,他醒悟以后说:“以往我亵渎上帝,迫害人,侮辱人。”(提摩太前书1:13)显然,他从没有忘记司提反,也没有忘记司提反那天说的有力证词。事实上,保罗说的和写的一些话,进一步阐明了司提反在证词中强调的事。(使徒行传7:48;17:24;希伯来书9:24)后来,保罗效法“深得上帝喜爱,充满上帝所赐的能力”的司提反,充分表现出司提反那样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也会这样做吗?

  • 司提反“深得上帝喜爱,充满上帝所赐的能力”
    “为上帝的王国作彻底的见证”
    • c 按照罗马法律,公议会应该无权把人处死。(约翰福音18:31)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杀死司提反纯粹是暴徒行凶,并不是司法行动。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