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萌发轻生之念?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导火线
年轻人遭遇挫折,感到绝望无助,继而轻生,这是挺普遍的。有时候,事情在旁人眼中只不过是小事一桩。有些年轻人感情受创,而自己又无能为力,也可能会以自杀来报复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日本的稻村博专门辅导有自杀倾向的人。这位专家说:“孩子认为,自杀可以让折磨他们的人感到内疚。”
英国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儿童一旦受人欺压,企图自杀的可能性就会跳升六倍左右。这些儿童遭受的感情伤害,可不是构想出来的。一个13岁的男孩子悬梁自尽,留下了一封遗书,指名道姓的提到五个同学。这些人曾对他百般虐待,又向他敲诈金钱。他在遗书上写着:“请救救其他孩子吧。”
在学校惹上麻烦、犯了法、失恋、成绩欠佳、面对考试压力,或者对未来感到彷徨,也可能会使人走上自杀这条不归之路。有些人学业成绩优异,要求事事完美,一旦遭遇挫折,不管是真是假,也可能萌生自杀念头。
至于成年人,经济或者跟工作有关的问题常常是自杀的导火线。在日本,经济长年不景气,自杀人数最近攀升到每年三万人。《每日新闻》说,在自杀身亡的中年男子当中,差不多四分之三“都是因为负债、生意失败、贫穷和失业”。此外,家庭问题也是自杀的诱因。芬兰一份报纸说,“刚离婚的中年男子”属于高危的一群。匈牙利一项调查发现,想轻生的女孩子多半都是来自破碎家庭的。
退休、患病也是自杀的主要诱因。在老一辈当中,情形尤为明显。有些病人觉得自己受尽煎熬,痛不欲生,尽管患的不是绝症,也往往一死了之。
可是,人面对上述问题,也不一定会以死解决的。就算情况不妙,或问题不小,大部分人也绝不会轻言放弃生命。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把自杀视为解决方法呢?
潜在因素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凯·雷德菲尔德·贾米森说:“人决意寻死,跟他对事情的看法大有关系。”她还补充:“精神健全的人,通常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过于严重,以致觉得死亡是惟一的出路。”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伊芙·莫希齐茨基说,自杀成因复杂;有些因素一直存在,对人影响甚大,却不怎么明显,像精神病、癖嗜(例如酗酒或吸毒)、遗传和脑部分泌失调,就是这一类因素。我们且逐一看看。
精神病,例如抑郁症、躁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癖嗜,是上述头两个因素。在美国和欧洲两地的研究显示,逾百分之90自杀身亡的案件都涉及这两类问题。事实上,瑞典的研究人员发现,在没有精神病或没有酗酒吸毒的男子当中,自杀率是每10万人有8.3人自杀,但在抑郁症患者当中,数字却大幅度增加,每10万人有650人!专家也说,在东方国家,导致自杀的因素大同小异。话虽如此,就算人患了抑郁症,又面对种种困难,自杀也不一定是无可避免的。
贾米森教授本人也曾企图自杀。她说:“看来只要人心里认定,情况日后会有所改善,那么目前的苦恼、不快,也总是能熬过去的。”可是她发现,如果人接二连三地遭受打击,愁绪郁结在心,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这时候,精神系统压抑自杀冲动的能力就会渐渐衰退。贾米森教授说,这种情形就像汽车的制动器长期受压,结果制动衬面愈来愈薄。
人陷于困境,意志日渐消沉,就可能萌生“去”意。旁人意识到这件事是很重要的,因为抑郁情绪并非医治不了,无助感也可以缓解下来。如果旁人找出根本原因,对症下药,当事人面对诱发自杀的打击或压力时,反应就可能不同了。
有人认为,自杀跟家族遗传不无关系。无可否认,人的脾气性格,深受遗传影响,而且有研究显示,有些家族的自杀率比其他家族要高,但贾米森说:“人就算有潜在的自杀倾向,也不一定非自杀不行。”
脑部分泌失调也可能是潜在的因素。人脑有数十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电化学方式彼此沟通。神经纤维的末梢呈现树枝形状,末梢与末梢之间有空隙,称为突触,而神经递质就在这里以化学方式把信息传送开去。血清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多寡也许跟自杀的可能性有关。《脑内乾坤》这本书说:“血清素水平低……能叫人快乐全失、厌世,以及增加患抑郁症和自杀的危险。”
-
-
为何萌发轻生之念?警醒!2001年 | 10月22日
-
-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自杀与寂寞
孤寂能诱发抑郁症和自杀行为。约科·伦奎斯特曾负责探讨芬兰人自杀的问题。他说:“[自杀身亡的人]大都觉得,生活孤单寂寞。他们的社交圈子很小,常常在家闲着没事做。”日本滨松医科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大原健士郎指出,当地中年男子的自杀人数近来急剧上升,背后原因是“孤寂难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