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自杀——不易察觉的流行病
    警醒!2000年 | 2月22日
    • 自杀——不易察觉的流行病

      约翰和玛丽a将届六十,住的是美国农村的小屋子。约翰患了肺气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日无多。玛丽实在无法想象没有约翰的日子会怎么过,她看见约翰日渐虚弱,不断喘气,她受不住这样的折腾。玛丽自己的身体也不好,许多年来一直受抑郁症困扰。约翰最近有点不安,因为玛丽常常谈到要自杀。抗抑郁药和其他药物令她的头脑越来越混乱。她说她受不了孤苦伶仃的日子。

      他们的家里四处都是药物,有心脏病药,有抗抑郁药,也有镇静剂。有一天大清早,玛丽走进厨房,开始不停地吃药,直到约翰找到她,把药抢过来才停止。约翰看见她休克过去,就打电话召唤救护车。他祷告,希望能及时救回玛丽。

      统计数字揭露什么?

      近年来有许多书刊、文章出版,纷纷探讨青少年自杀数字不断上升的问题。这样的探讨无疑十分适切。看见一个个充满朝气、前途无限的青年白白断送生命,试问有什么会比这样的悲剧更令人心痛惋惜?不过报章的大字标题却忽略了一件事实,就是在大部分国家,自杀率是跟年龄成正比的。正如本页附栏显示,无论某个国家的整体自杀率是高是低,该国的自杀率仍然跟年龄成正比。只要你看看这些数字,你就会发现这种隐性的流行病已经蔓延全世界了。

      199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指出,65岁或以上美国人自杀数字由1980年算起剧增了百分之36。这样的升幅部分成因是美国老人数目增加,但不只这样。在1996年,65岁以上老人实际自杀率上升了百分之9,是40年来首次升上这个百分比。反观美国老人因受伤致死的数字,只有不慎跌倒和汽车意外这两项有上升趋势。这些统计数字虽然骇人听闻,却其实还不能够反映实况。《自杀行为研究手册》评论说:“根据死亡证而作出的自杀统计数字很可能跟实际数字相距很大。”同一本书也指出,有人估计真确的自杀数字是发布的统计数字的两倍。

      结果呢?结果表明美国正受长者自杀这场全球隐性流行病所苦,许多其他国家也一样。自杀问题的专家赫伯特·亨丁医生指出:“尽管事实证明美国的自杀率跟年龄成正比,而且上升幅度持续而显著,但老人自杀问题却仍然得不到公众的关注。”为什么呢?他提出部分问题出在老人自杀率一直偏高,“在青少年自杀率同时急遽上升的情况下,老人自杀问题就引不起公众注意了”。

      自杀的死亡率高得可怕

      这些统计数字虽然骇人听闻,却不过是一组冷冰冰的数字而已。数字不能如实地反映痛失亲爱伴侣的寂寞、失去独立能力的无奈、长期抑郁的空虚和自知身患不治之症的绝望。年轻人试图自杀,也许是因为面对短暂的问题而反应过激,可悲的是,老人遇到的问题却是长久而无法解决的。结果他们寻短见的时候比年轻人决心更大,由于去意已决,十有八九都是“回天乏术”的。

      在《美国自杀行为》一书中亨丁医生说:“老人自杀不单明显地比较流行,而且从自杀行为本身来看,老人自杀和青少年人自杀也是不同的。……特别在自杀不遂和自杀致死的比例方面,老人自杀跟其他人的自杀有显著分别。自杀不遂和自杀致死的比例以整体人口而言估计是10比1,青年人(15-24岁)的比例估计是100比1,55岁以上长者的比例估计是1比1。”

      这些统计数字实在值得人深思!年华渐逝、精力枯竭、病痛煎熬,老人的处境实在教人心痛!难怪这么多老人自寻短见。不过,即使情况恶劣至极,他们还是大有理由珍惜生命。请继续看看文章开始的时候提到的玛丽。

      [脚注]

      a 名字经过删改。

      [第3页的附栏]

      每十万人口中的自杀数字统计(以年龄和性别分组)

      男/女 15到24岁

      8.0/2.5 阿根廷

      4.0/0.8 希腊

      19.2/3.8 匈牙利

      10.1/4.4 日本

      7.6/2.0 墨西哥

      53.7/9.8 俄罗斯

      23.4/3.7 美国

      男/女 75岁或以上

      55.4/8.3 阿根廷

      17.4/1.6 希腊

      168.9/60.0 匈牙利

      51.8/37.0 日本

      18.8/1.0 墨西哥

      93.9/34.8 俄罗斯

      50.7/5.6 美国

  • 重获求生意愿
    警醒!2000年 | 2月22日
    • 重获求生意愿

      玛丽患了临床抑郁症,身体也不好。不过她没有被家人孤立,也没有孤立自己,更没有滥用酒精饮品或毒品。她的例子正好说明,并不是要在所有风险因素俱在的情况下,才令人认真试图轻生。

      玛丽看来快要离世,老人自杀可能又多添一例。她昏迷了许多天也全无反应,躺在当地医院的特别护理病房里,生命像烛光一般闪烁不定。她的丈夫约翰忧心如焚,几乎寸步不离。医生告诉约翰和家人玛丽未必可以生存下去,就是她得以熬了过去,脑部也预期会永久受损。

      玛丽的邻居萨莉每天都来看她,萨莉是个耶和华见证人。“我鼓励他们一家不要放弃希望,”萨莉说,“我的母亲有糖尿病,几年前她昏迷了几个礼拜。医生告诉我们一家,说她一定活不下去,但是她的的确确活了下去。我握着玛丽的手,跟她谈话,就像当初我跟母亲所做的一样,当时我好像感觉到一点儿微弱的反应。”到了第三天,反应越来越强,玛丽虽然还不能讲话,却似乎能够认人了。

      我能够防止不幸发生吗?

      “约翰非常内疚,”萨莉说,“他认定一切都是他的错。”当自己所亲爱的人自杀,不论亲人死去与否,很多人都有约翰一样的反应。“我提醒他,玛丽一直有临床抑郁症,要接受治疗。她是有病的,她不能压止抑郁的情绪,正如约翰不能压止肉体上的病痛一样。”

      每当人有亲爱的人自杀,他们往往受以下问题困扰,就是:我该怎么做来防止不幸发生呢?如果你对警告信号和风险因素有所警觉,也许就能够制止试图自杀一类的事情发生。但即使你不能及时制止,要记住:你无须对别人的自毁行为负上任何责任。(加拉太书6:5)尤其当自杀的人存心要把罪责推到家人身上,家人就务须记住以上这一点。上文的亨丁医生指出:“要记住,试图自杀的人往往是那些渴望影响或控制别人感受的人,但是这些人自杀死了,事情往后怎样发展,他根本无从知晓。”

      亨丁医生继续指出:“在老人自杀的例子中,病人想影响、控制或施压的对象往往是成年的儿女、自己的兄弟姐妹或配偶,目的是想他们给自己更多呵护。病人的要求时常高得别人无法达到,而病人又绝不妥协,结果在鲁莽轻生的举动过后,往往出现执意求死的自杀行为。”

      身处这种情况下的家人也许觉得压力实在极端巨大,承受不了。但千万不要忘记,耶和华能使死人复活。要是我们所爱的人因为抑郁症、精神病或绝望而了结生命,上帝很可能会令他们复活过来。——可参阅“圣经的观点:自杀者——有复活希望吗?”《守望台》1991年4月15日刊20-21页。

      自杀本身怎么说也是不对,但令我们释怀的是,我们所爱的人的前途都掌握在上帝手里,而上帝完全能理解到身心软弱是可以令人自寻短见的。圣经这样形容耶和华:“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诗篇103:11-14。

      令人高兴的结果

      玛丽在生死边缘徘徊了两天,但终于活下来了。她的头脑渐渐恢复清醒,于是约翰把她带回家,这时候家里的药都给好好地锁起来了。玛丽现在定时有精神健康社工跟进探访,她说她不能解释,也记不起当初怎么会不顾一切,冲动起来,险些儿送了命。

      现在约翰和玛丽的邻居萨莉每星期都跟他们进行圣经研究课程。他们从圣经知道,有些问题,尤其是老人面对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无法解决,但是上帝很快就会一一解决。“研读圣经当然不是什么万灵药,”萨莉解释说,“你要用圣经向自己证明这些应许都是真的,然后你要把所学到的东西实践出来。但是我认为约翰和玛丽正在接受的,是一个指日可待的真实希望。”

      如果你的前途看起来黯淡无光,如果你想得到真正的希望,何不接触耶和华见证人呢?就像他们向约翰和玛丽所做的一样,请让他们向你证明,没有问题是上帝不能和不会在不久的将来解决的。无论现在的处境看起来多么糟糕,一切总会迎刃而解的。请跟我们一起考虑一下指向未来的稳确希望,就是曾令许多人重燃生存意志之火的希望。

  • 稳确的希望
    警醒!2000年 | 2月22日
    • 稳确的希望

      差不多两千年前,常常被人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人物的耶稣无辜被判死刑。当他钉在苦刑柱上的时候,身旁一个被钉的犯人语带讥刺地说:“你不是基督吗?拯救自己和我们吧。”

      那时候另一个同受死刑的犯人反驳说:“你既然也受同样的审判,难道一点也不畏惧上帝吗?我们落得这个下场是很公道的,因为我们以前的所作所为,现在全都得回报应;可是这个人,并没有做过一件越轨的事。”接着他转向耶稣,恳求说:“你进入你的王国以后,求你记得我。”

      耶稣回答说:“我今天实在告诉你,你会跟我一起在乐园里。”——路加福音23:39-43。

      有一个奇妙的盼望放在耶稣面前。使徒保罗指出这个盼望对耶稣所生的影响,说:“他因为摆在前头的喜乐,就轻看羞耻。”——希伯来书12:2。

      耶稣面前的“喜乐”包括返回天上跟天父重聚,最后以上帝王国统治者的身份事奉上帝。此外,他还可以喜乐地欢迎那些受过试验,值得信赖的门徒进入天上,跟他一起作王统治地球。(约翰福音14:2,3;腓立比书2:7-11;启示录20:5,6)可是当耶稣向悔改的犯人保证他会在乐园里的时候,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那个犯人有什么希望呢?

      那个犯人不够资格跟耶稣一起在天上统治。他并不在耶稣以下谈及的人之中,耶稣对这些人说:“我在考验中,紧紧跟我在一起的就是你们。我父亲同我订立了契约,把王国赐给我,我也照样同你们订立契约,把王国赐给你们。”(路加福音22:28,29)不过,耶稣保证那个犯人会同他一起在乐园里,这个应许怎样兑现呢?

      耶和华把第一对男女亚当和夏娃放在乐园里,就是在一个名为伊甸的园子里。(创世记2:8,15)伊甸园位于地球上,上帝的旨意是要把整个地球变成乐园。可是亚当和夏娃忤逆上帝,结果被赶离开美丽的家园。(创世记3:23,24)但耶稣透露乐园会重建起来,并且扩展遍及整个地球。

      使徒彼得问耶稣,他和其他门徒一起追随耶稣,可以得到什么奖赏。那时耶稣保证说:“在重新创造 的时候,人的儿子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到时你们这些一直跟随我的人,自己也会坐在十二个宝座上。”(马太福音19:27,28)有一点值得留意,就是路加也记载了这段对话,其中引述耶稣的话时不说“在重新创造的时候”,而是说“在将来的事物制度”。——路加福音18:28-30。

      所以当耶稣基督在天上登上荣耀的王座,和其他助理君王一起统治时,他们会建立一个正义的新事物制度。(提摩太后书2:11,12;启示录5:10;14:1,3)借着基督的天上统治,上帝对整个地球的原定旨意就会实现,地球必定会成为乐园!

      耶稣在王国里统治的时候,他会实现对那个在身旁死去的犯人的应许。耶稣会把他复活,这个男子会在地上臣服于耶稣的管治。犯人会再次得到机会,努力符合上帝的要求,因而可以永远在王国治下生活。永远生活在地上的乐园里,我们真的可以为这个希望实现而大大喜乐!

      人生饶有意义

      请想象一个辉煌的希望能赋予人生怎样的意义。这个希望能保护心智,令我们不致因为负面的想法而铸成大错。使徒保罗把这个希望比作属灵盔甲的重要部分,他说我们必须“戴上拯救的希望做头盔”。——帖撒罗尼迦前书5:8;诗篇37:29;启示录21:3,4。

      这个希望能保全人的生命。在快要来临的乐园里,当“叫死人兴起的上帝”把我们所爱的人复活过来,那时寂寞会被喜乐的眼泪取而代之。(哥林多后书1:9)届时,随体弱、痛苦和残障而来的沮丧会淡然忘怀,因为“瘸子必跳跃像鹿”,而且人的“肉要比孩童的肉更嫩;他就返老还童”。——以赛亚书35:6;约伯记33:25。

      当“城内居民必不说:我病了”的时候,因顽疾而生的绝望就会淡化成模糊的回忆。(以赛亚书33:24)因长期抑郁而生的空虚之感会变成“永乐”。(以赛亚书35:10)因知道身患绝症的无望之感会随死亡这个古老大敌一并消逝。——哥林多前书15:26。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