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杀——年轻人的一大祸害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自杀——年轻人的一大祸害
年轻一代已饱受战争、谋杀、暴行所蹂躏, 但这似乎还嫌不够, 青少年自我毁灭的风潮正在蔓延。少男少女滥用毒品、嗜酒成癖,大大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许多年轻人就这样断送了生命。不管是蓄意轻生,还是意外死亡,青少年死于过量服用药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1995年4月28日,《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报道:“在美国,自杀是年龄从15岁到19岁的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J.J.曼医生在《十年来的脑筋问题》写道:“美国每年有三万多人[1995年的统计数字是3万1284人]自杀。令人惋惜的是,轻生的通常是年轻人。……还有那些自杀未遂的,他们的数目比自杀者多得多,是三万的十倍。……临床医生要冲破的一大难关就是,怎样辨明哪些病人有轻生的倾向。在严重的抑郁病患者中,有的会企图自杀,有的却不会。对临床医生说来,要区分两者,谈何容易。”
美国康涅狄格州新米尔福特医院精神病科主管西蒙·索博评论:“我在这儿执业已有13年,这个[1995年]春季,试图自杀的个案比以往任何时候要多。”美国每年有盈千累万的青少年企图自杀。每一次试图自杀都是呼救的信号,表明年轻人急需援助、急需别人关注。趁还来得及,谁会向他们伸出援手?
问题遍及全球
在世界其他地方,情况也大同小异。据《今日印度》所载,1990年,印度大约有三万个青年男女自尽。在加拿大、芬兰、法国、以色列、荷兰、新西兰、西班牙、瑞士和泰国,青少年自杀率有上升的趋势。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指出,在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新西兰、俄罗斯和斯洛文尼亚,年轻人的自杀率是世上最高的。
澳大利亚的青少年自杀率也非常高。在这个国家,据《堪培拉时报》报道,1995年,自尽的小伙子占少男死亡人数的百分之25,轻生的妙龄女郎就占少女死亡人数的百分之17。在澳大利亚,青年男子自杀“成功”的个案约为青年女子的五倍。在大多数国家,年轻男女自杀的比率都不相上下。
这是不是说,少男比少女更倾向于自寻短见?不一定。根据现有的数据,男女企图自尽的发生次数,根本没有什么分别。可是,“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数字却表明,在工业国家,青年男子的自杀个案约莫是青年女子的四倍”。——《各国进展》,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出版。
上述的统计数字虽然骇人听闻,却不一定把全部实情透露出来。事实上,用客观分析的措辞来发表有关年轻人自杀的统计资料,原来也不是这么难理解的。不过,大众却往往看不出,赤裸裸的数据背后别有隐情:死者去世的消息使家人大为震惊,他们感到多么悲痛、多么难过;对于年轻人为什么要寻死,仍活着的家人很想知道个究竟。
青少年自杀的悲剧有办法防止吗?专家已确定了某些基本因素,这对防止年轻人自杀是很有帮助的。
[第5页的附栏]
自杀动机
关于自杀的动机,众说纷纭。“面对孤独无伴、痛失亲者(尤其是配偶)、自幼家庭破裂、重病缠身、年老体弱、失业、经济拮据、吸毒成瘾等问题,人一觉得抵受不住,就想一死了之。”——《美国医学协会医学百科全书》。
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自杀者可分为四大类型:
1.自我中心型——原因“据说在于当事人跟社会格格不入。自我中心的自杀者,常常孤身独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通常孤傲不群、自行其是。
2.利他主义型——“当事人往往过分投入某个团体,他们以谋求大我的利益为己任,甘愿牺牲小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神风敢死队飞行员、不要命的宗教激进分子都是明显例证,他们携带炸弹跟敌人同归于尽。另一些人则不惜自我牺牲,但求唤起大众对某个团体的关注。
3.社会变动型——“面对危急关头,当事人觉得茫然不知所措,以为一死就一了百了。[这种情况]所以发生,是因为当事人跟社会的一贯关系突然起了惊人的变动。”
4.宿命论型——“据说起因在于社会诸多规条,连个人的基本自由也受到限制。”当事人“自觉前景黯淡,没有出路”。——《青少年自杀的现况和对策》,埃伦·伯曼和戴维·乔布斯合著。
-
-
无望又无爱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无望又无爱
加拿大一个17岁少女诉说她想自寻短见的原因。她举出许多理由,包括:“我感到很寂寞,也为自己的前途发愁;在同工面前,我自惭形秽;核子战争;臭氧层遭受破坏;我样子丑陋,出嫁无望,到头来一辈子还是要孤孤独独的;我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值得留恋,这样生存下去也没意思;我死了,别人就可以放下包袱;谁也不能伤害我了。”
以上所提及的可能是年轻人自杀的部分原因吗?在加拿大,“除了汽车事故以外,自杀是现代青年最普遍的死因”。——《环球邮报》。
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里亚兹·哈桑教授,在一篇题名为“中断生命:年轻人自杀趋势”的论文里指出:“问题涉及好几个社会因素。青少年自杀的事例有增无减,看来跟以下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企;澳大利亚的家庭圈子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服用毒品、吸毒成瘾;青少年暴行猖獗;精神疾患;‘理论自由’和经验自主权的差别日见明显。”哈桑教授的论文进一步指出,多次调查所得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前景很悲观,“一想到未来,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世界的,大部分年轻人就惊恐不安。他们预期核子战争会把地球摧毁,自然环境大受污染,环境素质急剧下降。他们也担心,社会将变得非人性化,因为科技发展不受控制、失业率高企”。
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年龄从16岁到24岁的男女,也为了别的原因自杀:贫富悬殊、单亲家庭不断增加、越来越多家庭拥有枪械、幼年时曾遭受淫辱等。此外,一般年轻人“对未来都缺乏信心”。
《新闻周刊》报道,在美国,“枪械唾手可得,也许是[青少年自杀]的关键因素。研究人员把没有精神障碍的年轻自杀者,跟没有自杀的青少年比较过后,只找到一个差异点:家里有一支装了子弹的手枪。枪不会杀人的‘高见’原来不过如此”。事实上,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有装了子弹的手枪!
令人惊恐的事物、冷酷无情的社会,可以一下子就把感情脆弱的年轻人逼得要自杀。且以12岁到19岁的青少年为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暴力罪行,比发生在一般人身上的要多一倍。据《麦克林杂志》报道,研究表明“年龄从14岁到24岁的年轻女子大有可能遭人强奸。侵犯妇女、杀害她们的,大多是口口声声说爱她们的人”。结果怎样?以上种种因素,连同其他恐惧的因由,使“这些女子失去自信心,缺乏安全感”。一篇研究报告指出,在接受访问的强奸受害人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曾想过要自杀。
新西兰的一篇报道透露年轻人自杀的另一个原因,说:“物质至上的风气到处弥漫,世人用财富、美貌、权势作为衡量个人成就的标准。这种观念使许多年轻人自觉一事无成,为社会所摈弃。”此外,《未来学家》也评论:“[年轻人]巴不得立刻得到满足,他们样样都要,而且马上就要。年轻人最喜欢看电视连续剧。他们设想自己就像电视剧的主角一样:容貌俊美,衣着跟上潮流,不用辛勤工作也能够名利双收。”年轻男女满怀不切实际的期望,由于期望无法实现,他们难免感到沮丧,有时还萌生自杀念头。
爱能救人一命?
莎士比亚写道:“爱宛如雨后阳光,令人心境舒畅。”圣经说:“爱是永不消退的。”(哥林多前书13:8)年轻人动不动就自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爱这种特质:他们渴望有人爱护关怀、有人跟他们倾谈。《美国医学协会医学百科全书》声称:“有自杀倾向的男女通常感到孤寂难耐。有时,他们只需向一个既体谅又同情自己的人倾诉心声,就足以使他们打消自杀的念头。”
年轻人极其需要别人爱护,也向往有所归属。可是,在这个没有爱心、鼓吹破坏的世界,年轻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他们的需要就一天比一天更难得到满足。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了,年轻人于是觉得父母遗弃了他们。这也是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原因。父母嫌弃子女可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
请看看以下的事例。做父母的很少跟儿女在家共叙天伦。爸爸妈妈都出外工作,忙得不可开交。另一些父母却耽于个人消遣,留下儿女在家没人照管。从父母的所作所为,儿女可以看得出:爸爸妈妈嫌弃我。知名新闻记者兼研究员休·麦凯评论:“做父母的越来越自私自利。他们只顾自己,不想为儿女改变生活方式。……养育儿女已不合潮流了,这是令人不快却又无可否认的事实。……谋生实在艰难,人人多少总有点自私。”
有些民族的男子认为,堂堂男子汉怎么也不能呆在家里照管孩子。新闻记者凯特·莱格说得不错:“热中公益服务的男子,一般认为做救生员或消防员,总比照顾孩子好。……他们情愿做个默默无闻的英雄,跟外界力量搏斗,也不肯留在家里照管子女。”做父母的自当悉心照顾子女,这是责无旁贷的。父母玩忽职守,这就跟嫌弃子女没有两样。结果,你的子女就可能变得自惭形秽,也不晓得怎样处世为人。《教育文摘》评论:“由于自卑的缘故,年轻人不懂得怎样替自己设想,也不知道怎样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
年轻人有时感到绝望
研究人员认为,年轻人自杀,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生活了无指望。澳大利亚女作家盖尔·梅森就青少年自杀这个问题发表评论:“一般认为,绝望比抑郁更能使人萌生自杀念头。绝望有时被界定为抑郁的症状。……常见的是,年轻人对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经济前景,一般感到灰心沮丧、毫无希望。其次,他们对世界局势也感到悲观无奈。”
公民领袖为人不老实,带头干坏事,年轻人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循规蹈矩。他们所抱的态度是:“为人诚实有什么用?”关于年轻人识破伪善行为的本领,《哈泼斯》月刊说:“年轻人一眼就能看穿虚假行为,他们不善读书,却精于观察。他们将要投入社会,所以对社会所发出的种种信号尤其敏感。”这些信号到底表明什么?作家斯特凡妮·道里克评论:“教人怎样立足生存的资讯,就像洪水般汹涌而来,这是前所未见的。比起以往,我们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都提高了。不过,绝望的神情却随处可见。”政治和宗教的领导阶层也没有什么好榜样可供年轻一代效学。道里克提出以下的相关问题:“我们怎能从没有意思的苦难寻得意义、得到启发,甚至恢复过来呢?既然自私、任性、贪婪的风气到处弥漫,我们又怎能培养爱心呢?”
你如果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请读读下篇文章,答案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
-
-
爱与希望重现人间警醒!1998年 | 9月8日
-
-
爱与希望重现人间
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其他人,只要处理过有关青少年问题的话,就会发觉不管是他们自己、年轻人或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世界。各种坏影响有如汹涌狂澜,无可阻拦。然而,我们大家都可以尽一份力,帮助年轻人享有愉快、健康得多的人生,同时也帮助他们适应环境。
为了防患未然,父母应当细想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优先关心的事物,可以怎样影响到儿女的行为态度。家里要是洋溢着爱和温情,儿女就能够找着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最能防止儿女自暴自弃。年轻人极需有倾诉的对象。假如父母未能满足儿女这方面的需要,儿女可能会另寻不当的对象来倾诉。
现今的父母可以从中获得什么启发呢?要趁儿女还小的时候,每当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怀,父母就要拨出时间关怀他们。在许多父母看来,这样做并不容易。为求一家温饱,有时父母双方都不得不出外干活儿。可是,不少父母甘愿作出牺牲,以求腾出更多时间与儿女共处,结果获致美好的成果,儿女往往因而得以茁壮成长。然而,正如前文指出,尽管父母已竭尽全力抚育儿女,有时儿女仍可能遇上严重的问题。
亲友或其他成年人也能援手
有些年轻人经历过战乱、遭强奸或虐待。因此,成年人要是真正关怀他们,就必须格外努力,才能减轻他们所受的伤害。然而,尝过痛苦经历的年轻人对于别人的帮助有时未必领情。要是这样,你也许须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作出更大的努力,去关怀他们。千万不要轻视他们或厌弃他们,这样做既不可取,也非仁爱之举。我们愿意多动一点恻隐之心,怀着深厚的感情去关怀那些濒临自杀边缘的年轻人吗?
除了父母以外,朋友甚或兄弟姊妹也要提高警觉,格外留意年轻人在情绪方面有没有显得脆弱或出现不平衡的状态。(请参看第8页题名为“有必要找专科医生诊治”附栏。)如果迹象很明显,就要敏于倾听对方诉说心声。要设法用仁慈的问题引导苦恼的年轻人吐露心事,让他们感受到你真挚的友谊。情势要是比较棘手,可靠的亲友可以提供援手,以便支持做父母的;可是,他们必须留意避免喧宾夺主,取代了父母的角色。年轻人所以有自杀的倾向,往往是由于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尤其是父母的关注。
人能够给青少年最佳的礼物之一,就是帮助他们对前景充满稳确、光明的希望,这样的希望能够加强他们的生存意志。许多年轻人从圣经获知,一个美好的世界行将来临,他们看出这个应许真实可信。
挽救濒临自杀边缘的年轻人
日本一名年轻女子常有自杀的念头。她说:“我曾多次想过自杀。我幼年时曾遭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性侵犯。……以前我写过无数的字条说‘我不想活下去’。虽然我后来成为耶和华见证人,现在更是个全时的传道员,但自杀的念头仍不时浮现。……可是,耶和华却容许我继续活着,他仿佛温柔地对我说:‘要活下去啊。’”
俄罗斯一个15岁女孩说:“我八岁时就已经觉得没人疼爱我。爸妈根本没有时间跟我交谈,我惟有独力应付自己的难题。我把自己孤立起来,还经常跟亲人争吵。后来我起了自杀的念头。我多么欣幸自己能够遇到耶和华见证人!”
现年三十多岁的卡茜住在澳大利亚,她指出绝望的人也能再次充满希望。卡茜的话富于鼓励:“我常常想到各种了断生命的方法,最后还试图自杀。我想逃避这个充满痛苦、忿怒和虚空的世界。我感到抑郁沮丧,无法自拔。自杀看来就是我当时的出路。
“后来我获知地球将会成为乐园,人人都能够过着和平、愉快的生活,这使我多么向往。不过,这个希望似乎只是个无法实现的梦想罢了。后来,我逐渐明白到耶和华对于生命的看法,并知道我们每个人在他眼中都十分宝贵。那时,我开始深信未来确实充满希望。最后,我得以振作起来,可是,这样做并不容易。抑郁的感觉有时把我压倒,令我感到非常困惑。然而,我努力把耶和华上帝成为生活的焦点,这使我同他更为亲近,使我感到安全。我衷心感谢耶和华为我所做的一切。”
年轻人不再自寻短见
借着研读圣经,年轻人意识到,未来有些美好的东西确实令人向往,这美好东西就是基督的使徒保罗所说的“真正的生命”。他劝吁年轻的提摩太说:“你要吩咐……富有的人:……不要寄望无定的财富,只要寄望丰丰富富地把一切供给我们享受的上帝;又要吩咐他们行善,在优良的作为上富足,……为自己的未来稳妥地积成美好的根基,就像积聚珍宝,好叫他们能稳固地持定真正的生命。”——提摩太前书6:17-19。
保罗的劝告实际上劝吁我们要关心别人,帮助他们对前途怀有稳确的希望。“真正的生命”就是耶和华应许人在他的“新天新地”里所享的生活。——彼得后书3:13。
许多年轻人一度感到绝望,现在他们意识到,吸毒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只是死路一条,而自杀则是死亡的捷径。他们也明白到,这个世界——连同其中的战争、仇恨、暴行和种种冷酷行为,快将成为过去。这个事物制度已无可救药了。这些年轻人深信,惟有上帝的王国才是人类的真正希望,因为这个王国将会引进一个新世界,到时除了年轻人以外,所有顺服的人都永不用死去,甚至再也不想死去。——启示录2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