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你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吗?
    守望台1998年 | 9月15日
    • 你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代吗?

      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这个道理可以用两个火山岛上所发生的事加以说明。

      加勒比海马提尼克岛上的培雷火山是20世纪杀伤力最严重的火山。1902年5月8日这个火山爆发。圣皮埃尔市位于山脚,市内居民几乎全部罹难,丧生人数达3万之巨。

      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爆发;这很可能是本世纪最猛烈的火山爆发。爆发的地点是菲律宾群岛上一个人烟稠密的地区,结果引致约九百人丧生。可是,成千上万的人却由于两个原因而得以死里逃生。第一,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第二,他们听从警告,按指示采取了适当的行动。

      适当行动能拯救生命

      皮纳图博火山停止活动已有几百年之久,但在1991年4月,却开始出现一些行将喷发的迹象。水蒸气和二氧化硫开始从火山锥冒出。当地居民接二连三感到有轻微地震,跟着有些凝固了的熔岩隆成拱形从火山口突出来。菲律宾火山学和地震学协会的科学家密切注视火山的动态。他们及时劝服政府官员,明智地把邻近市镇和村庄的3万5000个居民全部疏散。

      可以理解的是,居民都不愿意无故离开自己的家园。可是当局播放了一辑影片,栩栩如生地道出火山爆发的种种险情;这辑影片消除了居民原本的抗拒。他们及时整批撤离这个危险地带。两天之后,又发生了一次猛烈爆发。一堆体积共达8立方公里的灰烬喷发到大气层中。后来形成的泥流夺去了数百人的性命。不过,成千上万人却得以死里逃生,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而且听从警告的指示而行。

      逃过一场人为的灾难

      在公元1世纪,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必须作出决定,他们应当舍弃家园,还是留在耶路撒冷。当毁灭在公元70年来到时,那些在公元66年毅然逃离耶路撒冷的人,并没有跟其他居民和成千上万前来守逾越节的犹太人一同遭受毁灭。后来罗马大军阻截人逃离耶路撒冷,有过百万守节的人被困在城里。由于饥荒、内讧和罗马军队的进攻,结果死去的人数目超过一百万。

      这场灾难终止了犹太人对罗马的反叛,但犹太人早已获悉这场灾难必然会来到。几十年前,耶稣基督已预告耶路撒冷会被围困,他说:“你们看见耶路撒冷被安营的军队围住,就知道城快要荒凉了。到时,在犹地亚的,应该开始逃到山上去;在城里的,应该退去;在乡下的,不该进城。”(路加福音21:20,21)耶稣的训示十分清楚明确,他的跟从者都认真遵从。

      据公元4世纪历史家凯撒里亚的优西比乌斯报道,全犹地亚的基督徒都听从耶稣的警告。公元66年,罗马军队初次围困耶路撒冷,然后突然撤退,许多犹太裔基督徒乘机逃到罗马比利阿省外邦人的佩拉市居住。由于基督徒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什么时代,同时切实听从耶稣的警告,结果他们得以逃过“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围城灾劫之一”。

      今日我们必须同样保持警觉,敏于采取所需的行动。下一篇文章会解释原因何在。

  • 现在是醒觉过来的时候了!
    守望台1998年 | 9月15日
    • 现在是醒觉过来的时候了!

      要“知道这是什么时期……[‘要认清楚我们生活在什么时世’,《诺克斯译本》],现在正是你们应该睡醒的时候”。(罗马书13:11,《新译》)使徒保罗写了以上这番话给罗马的基督徒。公元70年,一场灾难把犹太事物制度终止;保罗写信给罗马人的时候,距离这场灾难大约还有十四年。在毁灭临到耶路撒冷的重大时刻,犹太裔基督徒都不在城内;原因是,他们在灵性上保持醒觉,所以能够在毁灭来到之前就离开这个城市,结果得以逃过横死或沦为奴隶的灾劫。可是他们怎么知道必须离开这个城市呢?

      因为耶稣基督早已发出警告,仇敌将要围困耶路撒冷,把其中的居民摔倒在地上。(路加福音19:43,44)之后,耶稣向忠心的跟从者提出一个容易辨认的综合标征。(路加福音21:7-24)对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来说,离开这个城市就得舍弃家园、撇下工作。可是,他们察觉到留下来的危险,于是赶忙逃离耶路撒冷,结果得以保全性命。

      耶稣预告耶路撒冷行将遭受毁灭之后,门徒问他说:“什么时候会有这些事呢?你的临在和事物制度的末期,会有什么标征呢?”(马太福音24:3)耶稣回答他们时,把自己未来的临在跟挪亚时代洪水来到之前的那段日子相提并论。耶稣指出,挪亚日子的洪水把恶人全都冲去。(马太福音24:21,37-39)借此他表明,上帝会再度干预人类的事务。但上帝会干预到什么程度呢?他会把整个邪恶的事物制度彻底铲除!(请参看彼得后书3:5,6。)这件事会在我们的日子发生吗?

      一切始终不变?

      公元1世纪的犹太人,很少料到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会遭受毁灭。那些住在火山附近、但却从来没有看过火山爆发的人,也表现类似的不信态度。每逢有人警告他们,火山行将爆发了,一般的反应是,“它不会在我有生之日爆发的”。火山学家莱昂内尔·威尔逊说:“通常火山都是每两三个世纪才爆发一次;如果事情曾在你父母的日子发生,当时他们不得不搬走,你现在很可能会为这件事担心。但如果事情发生在你祖父母的日子,人就不屑理会了。”

      然而,正确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认出危险的信号,同时把信号看得很认真。在逃离培雷火山的人当中,有一个很熟悉火山,所以能够看出危险的信号。皮纳图博火山爆发之前,也有人正确地看出这些信号所传达的信息。几个火山学家密切注视火山内部那股虽然人看不见、却在不断增强的力量,他们说服了当地的居民从速离开危险地区。

      当然,有些人总是不理会危险的信号,坚称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他们甚至嘲笑那些毅然采取行动的人。使徒彼得预告,这种态度在我们的日子会十分普遍。他说:“首先,你们知道,在最后的日子会有好讥诮的人来讥诮你们,顺着私欲而行,说:‘他应许要临在的事在哪里呢?其实,自从我们众父祖在死里睡了以来,一切都始终不变,同创造的开头一模一样。’”——彼得后书3:3,4。

      你相信我们正生活在“最后的日子”吗?约翰·加拉蒂和彼得·盖伊在《哥伦比亚世界史》一书中问道:“我们是否目睹文化正日趋瓦解?”然后这两位历史家分析了许多问题,包括政府的难题、全球罪案激增、人民反抗政府、家庭生活崩溃、科学和科技无法解决社会难题、权威危机、全球道德与宗教败落等。最后他们说:“如果这些仍不算是末日的显著标征,看来也相去不远了。”

      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末日”已迫在眉睫了。但我们无须担心地球本身会遭受毁灭,因为圣经说上帝“把大地坚立在根基上,使地永永远远不动摇”。(诗篇104:5,《新译》)不过,我们却可以期望,这个为人类带来莫大痛苦的邪恶事物制度很快就会遭受毁灭。为什么?因为耶稣曾描述有些什么特色会把这个制度的最后日子标明出来,现在这些特色都已清楚可见了。(请看附栏“最后日子的若干特色”。)何不把世事跟耶稣的话作个比较呢?这样行可以帮助你为自己和家人作出明智的决定。但为什么现在就要立即采取行动呢?

      急需保持醒觉

      尽管科学家知道火山快要爆发,他们却不能准确地说出事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同样,耶稣论及这个事物制度的末日说:“至于那个日子、那个时辰,谁也不知道,天上的天使不知道,儿子也不知道,只有父亲知道。”(马太福音24:36)由于我们不知道目前这个事物制度的末日会在什么时候来到,耶稣警告说:“有一件事你们要知道,家主如果知道窃贼在哪一更来到,就会保持警醒,不容自己的家被人弄破门墙进来。因此你们也要表明自己预备好了,因为在你们认为不大可能的时辰,人的儿子[耶稣]就来了。”——马太福音24:43,44。

      耶稣的话表示,这个制度的末日会在人意料不到的时候突然来到。因此,即使我们是他的跟从者,我们仍须“表明自己预备好了”。耶稣所说的家主不知道窃贼会在什么时候来到,以致有可能疏于防范;我们的情况跟这个家主颇类似。

      同样,使徒保罗告诉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你们自己清楚知道,耶和华的日子来到,恰如夜里的贼一样。各位弟兄,你们……不是在黑暗里,所以那日子不会忽然临到你们,像临到贼一样。”保罗还敦促他们:“我们不应该继续沉睡,像其余的人一样,倒该时刻警醒,保持清醒。”(帖撒罗尼迦前书5:2,4,6)保罗劝我们要“时刻警醒,保持清醒”。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公元1世纪的基督徒要逃离耶路撒冷,但我们无须离开某个城市,才能逃到安全的地方。保罗劝勉罗马的信徒同工要睡醒之后,接着嘱咐他们“脱下黑暗的作为”,并“穿上主耶稣基督”。(罗马书13:12,14)借着紧紧跟从耶稣基督的脚踪,我们表明自己对生活在什么时候保持警觉。我们在灵性上保持警觉,当这邪恶事物制度的末日临到时,我们就可以获得上帝的保护。——彼得前书2:21。

      跟从耶稣基督的人,能够享有富于意义而心满意足的生活。今日数百万耶和华见证人发现,做基督门徒所负的轭既仁慈,又能使人寻得安舒。(马太福音11:29,30)人要成为基督徒,第一个步骤是,‘不断吸收关于上帝和他所差来的耶稣基督的知识’。(约翰福音17:3)每一周见证人都探访数以百万计的人家,目的是要帮助别人获得“真理的确切知识”。(提摩太前书2:4)他们很乐意免费在你家里跟你研究圣经。随着你对上帝话语的知识不断增长,你无疑也会看出,我们的日子的确是异乎寻常的。不错,现在就是要睡醒的时候了!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