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宽容——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警醒!1997年 | 1月22日
    • 宽容——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克什米尔河谷风景如画,16世纪一个哲学家禁不住高呼:“要是世上真有乐园的话,这儿就是了!”他无疑不知道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事。过去五年,至少有2万人在这里被杀,他们都是在分离分子跟印度军队对抗的战斗中丧生的。德国报章《南德意志报》把这个地区称为“血泪谷”。克什米尔河谷使人学得简单而宝贵的教训:不容异己的精神足以把可能的乐园毁去。

      宽容是什么意思呢?据《柯林斯·科别尔德英语辞典》说:“宽容豁达的人容许别人对事物有个人的看法、信仰,以及独特的处事方式,不管自己同意不同意也无关系。”宽容豁达确是美好的特质!跟尊重我们的信仰和看法的人相处,即使大家的信仰和看法不同也不成问题,确是令人舒畅的事。

      从宽容到偏执

      宽容豁达的相反是不容异己,而且强烈程度不一样。起初,不容异己的精神可能只是思想狭隘,不满意别人的行为,不赞成别人的处事方式罢了。虽然这样,思想狭隘可以扼杀人生活的乐趣,妨碍人接受新事物。

      例如:孩童的热情奔放可能叫严谨的人蹙额皱眉。长辈的深思稳重可能令年轻人感觉沉闷。一个谨慎的人跟爱冒险的人一起工作,两人准会彼此激怒。为什么会有蹙额皱眉、沉闷感、彼此激怒等事情发生呢?因为一方发觉很难忍受另一方的态度和行为。

      不容异己的精神一旦形成,狭隘的思想可以演变成偏见——对一组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宗教的反感。比偏见的态度更强烈的是偏执。偏执的态度可以通过强暴的仇恨发泄出来,结果造成悲剧,甚至血流漂杵。请想想十字军东征期间,不容异己的精神怎样为害人类!即使在今天,在波斯尼亚、卢旺达、中东各地爆发的种种冲突,不容异己的精神就是主要原因。

      宽容的态度需要人保持平衡,可是保持适当的平衡并不容易。我们像钟摆一样,从一端荡到另一端。我们有时没有表现宽容,有时却又过度宽容。

      从宽容到不道德

      我们有可能过度宽容吗?1993年,美国参议员丹·科茨发表演说,描述“宽容豁达的含义和实行两者之争”。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参议员慨叹说,有些人以宽容为名,“却以摒弃是非善恶的道德真理为实”。这样的人认为社会无权判定怎样做才叫品行端正,怎样做是胡作非为。

      1990年,英国政治家黑尔什姆爵士写道:“道德观念的死敌既不是无神论,也不是不可知论、物质主义,以至其他认可的信念。道德观念的真正敌人是虚无主义,按字面的意思就是,什么也不相信。”显然,我们要是什么也不相信,就不会有任何正确行为准则,那就确实是百无禁忌,为所欲为了。可是,宽容所有形式的行为准则是正确的做法吗?

      丹麦一间中学的校长不以为然。在70年代早期,他撰写了一篇文章在报章发表出来。他埋怨报章登载色情娱乐的广告,描绘人兽的性关系。丹麦当局由于采取“宽容的态度”,所以容许这类广告在报章出现。

      可见不容异己的精神固然产生难题,过度宽容也一样。为什么保持适当平衡、不走极端绝不容易呢?请读读下篇文章。

  • 适当平衡,人生更甜美
    警醒!1997年 | 1月22日
    • 适当平衡,人生更甜美

      宽容就像咖啡里的糖,适量的话能使人生更甜美。不过,对于糖,我们乐于慷慨大方,但是对于宽容,我们往往吝啬得很。为什么呢?

      美国密歇根州州立大学副教授阿瑟·梅尔泽写道:“人类不都是宽容豁达的。偏见……是人类的自然倾向。”可见,不容异己的态度不光是少数人的品格缺陷。全人类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人生来就思想狭隘。——参看罗马书5:12。

      可能好管闲事

      1991年,《时代》杂志报道,在美国,人越来越思想狭隘。文章描述有些人“好管闲事成了生活方式”。这些人企图把自己的行为准则强加在所有人身上,不肯附从他们的人就成了受害人。例如:在波士顿,一个女子因为不肯化装上班,就遭老板开除。在洛杉矶,一个男子由于体重过量,给上司辞退。人们为什么这样热切渴望别人听从他们呢?

      思想狭隘的人大都蛮不讲理,只顾自己,而且固执武断。不过,人不都或多或少有点不合情理、自私自利、顽固武断吗?只是,这些品格特征一旦扎根,我们就会变成思想狭隘了。

      你又怎么样呢?你对别人的品味嗤之以鼻吗?与人交谈时,你老是“霸气”十足吗?一组人一起工作的时候,你总要别人照你的意愿办事吗?要是这样,你最好在咖啡里加点糖。

      正如上篇文章提到,不容异己的精神可以通过仇恨偏见发泄出来。凡事过度忧虑,容易助长不容异己的精神。

      “惶惶不安”

      文化人类学者探讨人类的过去,要看看人类的种族偏见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显露出来。他们发现这种不容异己的精神不是常常都显露出来的,也不是随处可见的,而且显露的程度也不相同。德国一份自然科学杂志(GEO)报道:危机一旦出现,“人就惶惶不安,觉得自己的身分、地位受到威胁”,这时,民族冲突就会一触而发。

      今天,这种“惶惶不安”的情绪普遍吗?非常普遍。人类从没有像今天那样经历一个复一个的危机。失业率偏高,物价飞涨,人口过剩,臭氧层大受破坏,城市罪案激增,食水遭污染,全球气温上升——对这一连串危机所生的恐惧,加深了人们的忧虑。危机引起忧虑,过度的忧虑就容易形成不容异己的精神。

      举个例:在欧洲一些国家,不同种族、文化的人聚居混杂,不容异己的精神就找到发泄的地方。据1993年的《全国地理杂志》报道,西欧有些国家容纳了2200万移民。“涌入来的新移民”各操不同的语言,各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令不少欧洲人“感到受不了”。奥地利、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都纷纷显露出排外的情绪。

      世界领袖又怎么样呢?在30至40年代,希特勒当权时的政策是不容异己。可悲的是,今天有些政界和宗教界领袖同样采用不容异己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的。奥地利、法国、爱尔兰、俄罗斯、卢旺达、美国都有这样的情况。

      不要落入冷漠的陷阱

      咖啡里的糖要是太少,我们就像缺少了一点东西。可是,糖如果过多,口里就感觉甜得要命。宽容的态度也一样。请读读一个在美国一所大学里任教的男子的话。

      几年前,戴维·卡林想出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好激发课堂上的讨论。他先提出一个主张去挑动学生提出异议,深知学生一定反驳。学生果然兴致勃勃,课堂上的讨论就充满生气了。可是,1989年,卡林写道,现在这个办法不行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学生虽然也有异议,却懒得跟他辩驳。卡林解释,学生对有疑点的事物也“宽宏大量”——一副爱理不理、漠不关心的态度。

      漠不关心的态度就是宽容吗?如果人人都不理会别人的想法和做法,就什么准则也没有了。没有准则就是冷淡——丝毫不关心。这样的情况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梅尔泽教授说,社会接纳太多不同形式的行为准则,就会形成冷漠。人们逐渐相信任何形式的行为都可以接受,一切不过是个人喜好的问题罢了。对于什么可以接受,什么不可以,人们既不去想,也懒得去问,他们“学会完全不动脑筋”。他们缺乏必需的道德力量,去推动他们抗拒别人不容异己的精神。

      你又怎么样呢?你偶然发现自己开始对什么事都不关心吗?下流和含有种族偏见的笑话令你发笑吗?你容许十多岁的儿女观看标榜贪婪和不道德的录像带吗?你同意孩子玩充斥着强暴的电子游戏吗?

      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过于宽容都会自食其果。原因是,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理会,什么叫是非善恶。美国参议员丹·科茨警告人要提防:“宽容的陷阱——冷漠。”宽容可以使人思想开通;可是,过于宽容——冷漠——却令人愚昧无知。

      我们到底应该宽容什么?坚拒什么?保持适当平衡的秘诀是什么?下篇文章自会解答。

  • 既紧守上帝的标准又能灵活变通
    警醒!1997年 | 1月22日
    • 既紧守上帝的标准又能灵活变通

      “容人者不愚,愚者不容人。”一句中国谚语这样说。这句谚语包含不少真理。宽容豁达实在不容易办到,这需要人遵守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我们应该遵守什么行为准则呢?遵守人类创造主在他的话语圣经里所定的准则,不是很合情理吗?上帝自己就是遵守这个准则的最佳典范。

      创造主是最高典范

      全能的上帝耶和华宽容豁达,完全平衡。他既不乏容人之量,也不会过度宽容。几千年来,他一直宽容羞辱他名的人,也宽容那些败坏人类、滥用地球的人。使徒保罗在罗马书9:22写道:上帝“怀着极大的恒忍,宽容那些该受烈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为什么上帝宽容人这么久呢?因为上帝的宽容是有目的的。

      上帝对人类有耐心,“因为不愿有一个人被毁灭,只愿人人最终都悔改”。(彼得后书3:9)创造主赐人圣经,吩咐手下仆人把他所定的行为准则广传开去。真基督徒有义务要遵守这些准则。这就是说上帝手下的仆人凡事一成不变吗?

      坚定却灵活变通

      耶稣基督促请追求永远生命的人“进窄门”。可是,进窄门跟思想狭窄是两回事。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要是有事事支配别人或固执武断的倾向,就无疑该收敛一下,好让大家相处得愉快一点。但怎样收敛呢?——马太福音7:13;彼得前书4:15。

      希腊裔学生泰奥凡诺解释说,跟不同背景的人相处有助我们更了解对方。她说:“要设法接受对方的想法,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我们自己的想法,这点十分重要。”这样,随着我们熟悉别人多一点,我们可能渐渐发觉对方的品味,甚至对方的口音,并不是我们起初想象的那么古怪。不要总是说话最多,也不可总要作最后决定。刚相反,要听听对方的想法,我们可能从中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真的,头脑开明的人生活得更充实。

      事情如果纯属个人喜好,我们应该灵活变通,让别人有自己的选择。但事情如果涉及服从创造主,我们就应该坚守立场。全能的上帝绝不会宽容所有种类的行为。他对待古代仆人的方式清楚表明这点。

      过度宽容的陷阱

      古代以色列国的大祭司以利是上帝的仆人,却落入了过度宽容的陷阱里。以色列人曾经跟上帝缔结立约的关系,答应服从上帝的律法。可是,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和非尼哈既贪赃枉法,又犯不道德,对全能者大表不敬。以利虽然精通上帝的律法,却只是婉转责备儿子,施行管教过于宽容。他误以为上帝会宽容罪恶。其实,软弱跟邪恶,创造主是泾渭分明的。以利的邪恶儿子由于蓄意违反上帝的律法,受到上帝严惩,实在罪有应得。——撒母耳记上2:12-17,22-25;3:11-14;4:17。

      在家里,儿女要是屡次犯过,我们却视若无睹,这种过度宽容的态度可以为我们带来多大的悲剧!“用耶和华的管教和思想规正,把他们抚养成人”的确好得多!换句话说,我们自己必须紧守上帝所定的行为准则,同时把这个准则灌输给儿女。——以弗所书6:4。

      照样,基督徒会众不会宽容邪恶。会众的成员要是惯常犯严重的过错,又不肯悔改,就必须从会众开除。(哥林多前书5:9-13)可是,在家庭和会众圈子以外,真基督徒不会设法改变整个社会的架构。

      跟耶和华关系牢固

      不容异己的精神是在充满忧虑的气氛下酝酿而成的。不过,我们要是跟上帝享有亲密的个人关系,就会有安全感而能够保持适当的平衡。我们在箴言18:10读到:“耶和华的名是坚固台;义人奔入便得安稳。”落在我们或我们亲者身上的伤害,没有一样是创造主不能在他指定的时间内加以抵消的。

      使徒保罗就跟上帝享有亲密关系而大大得益。他是个犹太人,名叫扫罗,曾经迫害耶稣基督的门徒,犯了流血罪。可是,他后来成为基督徒,称为使徒保罗,并且参与全时传福音的工作。保罗怀着开明的态度,向所有人传道,包括“希腊人、非希腊人、有智慧的人、不明事理的人”。——罗马书1:14,15;使徒行传8:1-3。

      保罗怎样改变过来呢?就是凭着对圣经有确切的认识,并且对大公无私的创造主爱戴日深。保罗认识上帝是公正的,他审判个别的人,不是根据文化、种族,而是根据这个人怎样行事为人。不错,对于上帝,行为才重要。彼得指出:“上帝是不偏心的,无论哪个国族的人,只要畏惧他,行正义,都蒙他悦纳。”(使徒行传10:34,35)全能的上帝是没有偏见的。世上的领袖却不同,他们有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蓄意不容异己。

      时移世易

      据英国牛津大学的约翰·格雷说,宽容“这个美德近年越来越罕见”。不过,这种情况是会改变的。与上帝智慧并行不悖的宽容将要得胜。

      在上帝那将临的新世界,不容异己的精神必然销声匿迹。不容异己的极端情况,例如偏见、武断,也要销声匿迹。世人的思想不再狭隘而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到时,比克什米尔河谷美丽得多的乐园,将要在地上出现。——以赛亚书65:17,21-25。

      你期望生活在这样的新世界吗?这会是多大的殊荣!叫人多么振奋!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