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页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第2页
这条锯齿形的曲线正是经济噩梦的写照。
它代表1987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只在一天之内,股市暴跌508点,带动世界其他22个重要股票市场的价格也随之剧降。为什么各个市场暴跌得这么迅速?股票市场的崩溃对你有什么影响?
-
-
全球规模的崩溃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全球规模的崩溃
1987年10月19日是我们这颗行星上一个奇怪的日子。那日有一股风暴横扫全球,蹂躏了几十个国家。不过,这场风暴既没有风,也没有倾盆大雨;既没有吹塌房屋,也没有杀死人。那日的风暴震撼世界,霎时之间,一只狂奔的牛变成了一只脱羁的熊。
没有风的风暴?牛变成熊?如你所知,这场风暴与地球的天气无关,反之,它是一场经济风暴。10月19日那天乃是1987年股票大跌的日子,华尔街的股票市场遭遇到它有史以来最深、最快的跌势,弄到举世为之惊惶。股市停止上升(“牛市”)的趋势,转而下跌至不可收拾(“熊市”)的程度。
虽然暴跌本身没有发出实际的声音,熊也没有实际的利爪,受害者可是真实的。苏黎世的一个记者从旁听到有个男子大叫,“我破产了,完全破产了”,并且留意到住在金融区的人阅读报纸好像阅读自己的讣闻一样。在香港,人心如此惶恐,以致股票市场停止交易四天。它的跌势比其他市场更糟,价值下跌达百分之33。香港仅是一位商人就损失了1亿2400万美元。在纽约,一个63岁的寡妇发现这次暴跌不但使她失去全部股票的价值,而且欠下经纪人40万美元以上的债务!
千百万人遭受损失
前西德总理舒密特(Helmut Schmidt)在西德的《时代周刊》,说:“普世股市暴跌,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已使西方的1亿至2亿个家庭比股市暴跌之前较穷。”可是,股市暴跌并不仅限于西方。世界各地的市场均像骨牌一般摇摇欲坠,包括香港、东京、新加坡、台湾、澳洲、南非、拉丁美洲以及欧洲和南美各地的市场在内。
《巴黎日报》刊出头条新闻说:“崩溃”。秘鲁利马的《变革报》声称“纽约、东京和伦敦一片恐慌!”《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断言华尔街股市“暴跌得好像一只死牛被抛出帝国大厦一般。”可是,正如舒密特总理指出,股市暴跌不仅意味到庞大的损失数字和新闻的大声疾呼而已;对许多不得不以低价抛售股票的人来说,暴跌带来了实际的损失。他们的一生积蓄、养老金、打算作退休之用的储备金、买屋和养育儿女的计划——都因经济风暴而变成岌岌可危。
暴跌之前,人们由于股市急升而一片乐观,这使事情更加恶化。在美国的股票市场,直接投资者的数目在1975至1985年间几乎增加一倍。通过养老金、保险公司和银行而间接拥有股票的人数在同期增加到将近3500万。上升的牛市吸引投资者有如蜜糖吸引苍蝇一般。许多人因为投资得太迟,付出的太多,然后不能迅速脱身而遭受重大损失。
另一次大萧条?
随着股市从华尔街开始暴跌以至蔓延到全世界,不少人想起经济史上声名狼藉的一年:1929年。在那一年,同样的股市暴跌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世人想起当时的排队买面包、施食处、大批人失业和贫穷,依然谈虎色变。新的跌势会造成同样的大萧条吗?毕竟,1929年股市暴跌得最甚的那一天(黑色星期二),市场下跌了百分之12.8,但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却下跌了百分之22.6。1987年10月20日《纽约时报》的头条新闻问道,“1987年是否相当于1929年?”
答案使许多人大大舒了一口气,因为答案是“不然。”黑色星期一过了将近两年之后,专家们检讨这场风暴的持续损失,发现它的持久性并不大。美国经济仍然蓬勃;失业率并不高。毕竟,甚至在黑色星期一之后,股市比一年前只低落了百分之4;年终甚至升到比前一年稍高。
许多专家把黑色星期一视为只是泡沫的爆炸,是过度上升的股市价格所需的纠正。这次暴跌若有任何持久的后遗症的话,那只是有数目空前的人脱离股市。他们誓言‘不再尝试了’,而且看来有言出必行之势。
这是否意味到黑色星期一并不重要呢?绝不然!有些专家认为应把这次暴跌视为一项警告,显示华尔街以至世界的金融有若干深入的严重缺陷存在。不过,一般世人会留意警告吗?不会,一位经济学教授告诉《时代》杂志说:“情况好像一班喝醉了酒的青少年驾车前行,以为过了一个急弯就必然过得第二个。”
那末,华尔街究竟出了什么毛病?股市会再度暴跌吗?其中有任何情况会影响到你个人吗?
-
-
华尔街对你有什么影响?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华尔街对你有什么影响?
经济学曾被人称为沉闷的科学。可是,这门科学却影响到我们大家的生活。你在商店所付的价钱、职业的多寡、你本国政府所提供的服务——这一切均视乎当地经济的强度而定。
有人也许会问:“这跟华尔街又有什么关系?它离我这么远,对我实在无关重要。”其实,股票市场好像经济的一面镜子。今日世界各国是互相依存的,根本没有任何国家的经济可以孤立。
全球化的经济
美国证券交易所主持人声称,黑色星期一的惊险“已清楚表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完全操纵自己的命运。”意大利《共和国报》的一位作家写道:“西德昨天的赋税,拉丁美洲今天的欠债,和……美国国会明天的立法曾一度是各自独立的事,或要经过一段长时期才互相有关。但这些事在今日却立即熔接起来。若要认识这点,你只需踏入一家大国家银行的交易所,那里好像有一艘电子太空船把世界所有的大市场不分昼夜地连接起来。”
什么国家?什么经济可以声称自己不受这个全球互相关连、互相依存的制度所影响而独立自主呢?非洲各国吗?检讨非洲经济的一份商业月刊的编辑说,“非洲的经济极易受到外来打击所影响。”拉丁美洲诸国又如何?《巴西日报》的一位编辑说,股票市场危机乃是国际经济危机的一部分。中东又如何?特拉维夫《晚报》的副编辑引述以色列一位前任总理的话说:“美国患了感冒,以色列就打喷嚏。”
那末,谁可以在今日的经济风暴中安然无恙呢?远洋邮船的一位乘客在甲板上晒太阳,听说船身底下裂开了一条缝,他能够合理地认为发生毛病的地方距离他太远,因此他不致有危险吗?当然不能;船的各部分是相连的——没有一处可以孤独地浮起。世界经济也可以这么说。别人的烦恼可以牵涉到你。
水域危险,小鱼免进
股市暴跌过后,小额投资者相率脱离市场。大批投资者离去意味到经纪业会遭受严重损失,结果暴跌之后有2万5000人遭临时解雇。但股票市场本身甚至遭遇更大的烦恼。
把许多投资者吓到脱离华尔街的是什么呢?显然,股市暴跌与此有很大关系。但还有其他因素,华尔街的环境似乎开始对小额投资者不利,像大水不宜小鱼游泳一般。我们且来探究一下助长这样风气的三种趋向:电脑化,收购狂和债务激增。
机器在掌握大权吗?
黑色星期一是电脑倒霉的日子,那天的交易狂潮超过了电脑所能应付的程度。在美国全境,经纪们以无可奈何的愤怒心情看着终端机闪出满幕的问号或只是一片空白。在风暴中心——纽约证券交易所——跌势促使电脑系统差不多每一部分都要关闭。但不少人都认为电脑并非仅是股市暴跌的受害者,而是造成股票抛售狂潮的帮凶。一个男子告诉《纽约时报》说:“交易只是电脑卖给电脑而已。”
当然,这话并非完全真实。可是,由于大机构投资者所采纳的若干复杂贸易计划,电脑会自动被市场情况——例如股票价值微跌——所左右而建议经纪人应该怎样行。难题的症结是,经纪人很少有时间查问电脑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因此,电脑能够操纵大群贸易者像操纵舞蹈团一样。他们一致服从电脑的建议,造成巨大的抛售浪潮,然后进一步促成其他抛售浪潮。因此电脑可能促使跌势加强,正如演讲的音响系统回声使声音加强到震耳欲聋一般。有些人认为在暴跌的508点之中,有300点是电脑造成的。
电脑在股票市场也许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自黑色星期一以来,电脑使小鱼自觉比以前更小。个别的投资者甚至无法与自己的经纪人接通电话以便抛售迅速下跌的股票。与此同时,巨额投资者却以电脑策动的贸易计划抛售大批股票。
吞并的狂热
许多人发现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是,在以往数年,大型和中型的鱼陷入一片吞并的狂热中,以敌对方式的收购和杠杆式的收购彼此吞并。一位退休的投资银行家在接受访问时告诉《儆醒!》代表说:“今日的人收购公司,就像以往收购股票一样。”
杠杆式收购(leveraged buyout, 简称“LBO”)在华尔街非常流行。一间公司使用“杠杆方法”(例如,以售出不稳证券套取大量借来的金钱)去“收购”另一间公司,方法是尽量购买该公司所发行的股票。掠夺者一经攫取(购入)它的猎物,就把猎物分割成许多小股出售去偿还债务。结果掠夺者有可能不用花钱便拥有剩下来的股票!借着出售不稳的证券,许多小公司得以有能力吞并大公司,像小鲛吞吃鲨鱼一般。
收购的交易使银行、律师和斡旋交易的商人所赚得的金钱多到难以置信的程度。1988年末期,只是一宗LBO的巨大交易,付给银行和顾问的费用就接近10亿美元。有些以掠夺者闻名的人仅在几年之内就赚得亿万美元。但其中也有不少在法律方面惹上麻烦。
债务激增
LBO只是表明美国不惜继续增加债务的证据之一而已。以个别而论,美国人的储蓄仅及收入的百分之5。西德人的储蓄约为百分之13,日本人大约百分之17。美国人对信用卡和‘先买后付’的爱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事。美国商业机构欠债总额超过1万8000亿美元。联邦欠债超过2万6000亿美元。美国政府在短短的8年之内已从世界的最大债权人摇身一变成为国际贸易上最大的欠债者。加拿大《环球邮报》的一个作家把美国政策概括为“花钱,花钱,借债了事。”
负债累累的美国商业机构若遭遇不景,就可能惹起极大麻烦。在不景的气氛之下,债台高筑的公司会突然变得脆弱不堪。拖债和破产的浪潮可能随时发生。银行也处于债务的险境:它们借出了风险极大的数十亿美元贷款。几百家银行现已遭遇麻烦,许多已被迫关闭。
全球的债务情况甚至更令人担心:第三世界诸国欠债高达1万2000亿美元。既然如此,难怪投资银行家罗哈廷(Felix Rohatyn)估计经济情况说:“我们制造了一间巨型的经济纸牌屋。关于它的弱点,我们已接获清晰的警告。”
纷纷离开股市
因此对小额投资者说来,华尔街似乎已受电脑化的贸易所支配,这种贸易掀起巨大的风浪,大鱼的吞并狂热方兴未艾,债务的无底深坑正威胁要吞噬整个池塘。小鱼纷纷离开市场又何足为怪?
除了恐慌之外,还有另一种趋势迫使许多小额投资者脱离华尔街。他们受到看来今日弥漫整个世界的一种心态所支配。这种心态是什么呢?
[第8页的精选语句]
美国几百间银行正遭遇难题,其中不少要被迫关闭
[第6页的附栏]
华尔街词语指南
在华尔街发生的事在你看来也许很陌生,因为经济界有它自己的词语。以下是华尔街最通行的词语的几个例子。
◆ 股票:你若买入一间公司的股票,其实便购买这间公司的一部分。这是公司套取金钱的一种方法。股票持有人也许定期收到该公司赢利的小部分,称为股息。
◆ 证券:大公司套取金钱的另一方法是以出售证券的方式借钱。你若买了该公司的证券,就等于贷款给公司。公司运用你的金钱,付给你利息。股票和证券两者都可以称为“债券”。虽然证券通常不像股票一样有时大幅度升值,但时常被认为是较安全的投资。惟一例外的是不稳的证券,它被公认为非常冒险的投资。发出这种证券的公司可能拖债,不依约付钱给你。人们因为不稳的证券利率很高而购入这种证券。
◆ 证券交易所:一种有组织的拍卖或市场,各种债券,例如股票和证券,都可在其中买卖。在交易所内,经纪们为自己的客户(投资者)进行买卖,借此收取佣金。
◆ 道琼斯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的简称,它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状况和价值的最流行指标,是根据30种工业股票的目前价值而算出的平均数。若有人问,“市场的情况如何?”最普通的回答方法是举出道琼斯的指数。
-
-
贪婪所建成的房屋警醒!1990年 | 2月8日
-
-
贪婪所建成的房屋
“贪婪是健康的。你可以贪婪而依然自觉心安理得。”这句话是一间商业学校毕业礼演词的一部分,据说它赢得了如雷的掌声和笑声。(《怒吼的80年代》,史密夫[Adam Smith]着)讲者是华尔街的成功人士之一,他的家财亿万。可是,此后不久,《幸福》月刊把这人称为“当年的骗子”。几个月之后,他被判入狱。
所以,结果事实证明贪婪并不是那么健康。但这人的话许多时被人引述,以之为华尔街的典型态度。事实表明什么呢?
请考虑一下我们所观察到的华尔街趋向。快如闪电的电脑交易,各公司为了庞大利益而彼此疯狂收购,大批借来的金钱,这一切看来指向一个共同的线索:专心致志谋取短期的利益。
所有目光都集中于即时的利益之上。加拿大《麦克莱恩》杂志的社论提出一句有力的警语,说:“1980年代的新富豪希望不劳而获:以最小量的努力博取最大量的金钱。”这种惟利是视的社会产生了自己特有的罪行又何足怪呢?这种罪行称为……
内幕交易
“那是什么?”《儆醒!》代表询问一位退休的投资银行家。他答道:“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内幕交易便是利用惟有专业人士才知道,一般投资者所不知的资讯谋利。这使你能够占尽便宜。”
这是一种非法的勾当。但在1980年代这种勾当在华尔街大为流行,以致仅在一年多的时候,华尔街竟有70多个商人被捕。像华尔街的其他许多难题一样,这个难题也蔓延到全球。在日本,一个为了内幕交易受人调查的男子企图贿赂一个与案件有关的立法者,跪着送给他一个公事包,内里装有4万美元现金。但他不知道全部过程均被摄入镜头,后来在全国电视上播映!
其他股票市场——如加拿大的贝尔街(Bay Street),法国的布尔斯(Bourse), 意大利的博萨(Borsa)——均被内幕交易的丑闻所震撼。有一个从英国伸展到以色列的内幕交易环被人揭发。环球各地的市场均已立法制止这种骗局,但上述那位银行家告诉《儆醒!》代表说,内幕交易“颇难界定,甚至更难控制。我们已有精密的保安系统,但资讯比金钱更容易偷窃。”
休皮士症候群
华尔街的贪婪虽然导致有些人犯罪,但同时导致更多人信奉物质主义。《新闻周刊》报道华尔街乃是美国贪婪的“金钱文化”的心脏地带。80年代的牛市吸引了大群刚毕业的青年希望大发其财。他们的绰号是休皮士(Yuppies, 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青年城市专业人士]的缩写);他们既然野心勃勃,入息丰厚,广告宣传家遂以他们作为目标,视之为理想的消费者,十足的花钱机器。
一个自认为前度休皮士的前度华尔街商人告诉《儆醒!》 代表他在华尔街兴旺时期中的生活。他说在他任职的公司里,一般人的心态是:“职业就是你的一生。其他一切都属次要。”许多人惯于凌晨5时起床,整天在外工作,然后出去应酬顾客直至深夜。
在他记忆中有一件事历历如绘,他认为这正是时人心态的写照。一个同事给他看一叠照片,照片显示一个经纪人心脏病发作,倒在证券交易所的地板上。在这个急病者周围的狂热交易如常进行,丝毫没有放慢,更没有停止。
《纽约时报》报道股市崩溃使休皮士大受打击,不但因为他们的借钱和花钱方式,也因为他们的心态问题。许多休皮士甚至不懂净值和个人价值之间的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