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文章序言警醒!1987年 | 10月8日
-
-
在世界许多地方,宗教领袖们对脱离教会的人数日增一事表示忧虑。我们在本刊讨论来自意大利的报告,论述天主教会的情势。稍后《儆醒!》杂志会进一步考虑其他宗教的处境。
[第25页的图片鸣谢]
R. Krubner/H. Armstrong Roberts
-
-
他们何以忧虑成员日减?警醒!1987年 | 10月8日
-
-
他们何以忧虑成员日减?
许多教会的成员日减。《儆醒!》杂志驻意大利通讯员所撰写的三篇文章表明,梵蒂冈本身和多份天主教报章以及评论家都对此表示忧虑。他们及其他的人认为教会丧失成员是由于什么原因呢?
梵蒂冈大感忧虑。去年5月,它发表一份题名为“异端或新宗教的活动:对司牧的挑战”的报告。这份文件乃是梵蒂冈四个部门所作调查的结果。自1984年以来,这四个部门展开调查,以期断定何以有这么多天主教徒脱离教会。
关于天主教徒脱离教会,梵蒂冈所列举的许多原因概括起来有如下述:‘对未来的担心;对真理的本质和寻得真理的方法模糊不清;没有指出人生意义;对问题缺乏答案;感到被出卖、受骗、被剥削、无人理睬;对教会的律法和行为感到失望。’
这些人的情况听起来好像聚集在耶稣跟前的群众一般:“他们困苦劳倦,仿佛没有牧童的羊一样。”(圣玛窦福音9:36)a梵蒂冈的报告承认“教会在实际行动上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之处,”并且强调“有一种真空的情况急需填补。”它同时提及“在教会领袖方面缺乏领导才干、忍耐和个人的承担。”
其他来源也列举人们纷纷脱离教会的进一步原因。著名的荷兰神学家梅茨(Johannes Metz)声称:“我们西方的宗教已变成彻底世俗化。对弥赛亚的期待已一丝不留。上主的统治权也全无踪影。在今日的教会、神学、或社会、政治问题上,已没有人再考虑到上主。”
一本国际神学杂志(Concilium)评论西班牙青年人的处境说:“青年人和教会代表两个完全分离的世界,彼此的距离十分遥远。”杂志提及在荷兰、比利时、西德和澳洲的情况也不相上下。
有一项新闻报告把教皇所颁发的一份文告称为“梵蒂冈的警告呼声”。文告建议要‘重新考虑接近教区社会’。要‘出外作见证。’它观察到各教派“纷纷出动,深入民间,以亲挚、个别和直接的方式拉拢寂寂无闻的人去踊跃参与、自告奋勇、负起和承担责任。”
文告又呼吁要“在信徒中施行教育”以应付今日教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的宗教无知。它声称:“上主的道应该被重新发掘,作为建造社会的重要因素,”传道工作则应当有“圣经的内容”。
除了自我检讨之外,文告又提出一项含有凶兆的暗示:“有时我们也许要承认,甚至支持,国家的势力在它自己的领域中作出急激的干预。”(楷书自排。)这种希望国家出面帮忙的“邀请”逃不过报道机关的眼睛。“教会运用‘世俗权柄’的情形是否要再度出现去对付天主教以外的宗教,特别是对付所谓的‘异端’呢?”——托沙提(Marco Tosatti)在1986年6月4日的《新闻报》中问道。
利用政府权势是否意味到梵蒂冈打算再度使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手段去压制崇拜自由?耶稣有要求政治权威去压制那些反对他的教训的人吗?彼得有这样行吗?其他使徒有这样行吗?要求彼拉多钉死耶稣的岂不是法利赛人吗?要求政府帮助是灵性坚强的明证吗?抑或是自认软弱?
并非所有脱离教会的天主教徒都转而加入其他宗教,但是,有数目颇大的一群人正纷纷加入一个宗教组织。这是什么团体?何以这么多脱离教会的人选择加入这个团体?
[脚注]
a 除非另外注明,本篇和以下两篇文章均引用天主教圣经《新经全集》。
-
-
何以有这么多人成为耶和华见证人?警醒!1987年 | 10月8日
-
-
何以有这么多人成为耶和华见证人?
在许多国家中,人们正纷纷成为耶和华见证人。例如,在意大利的波隆那,教会当局获得教皇批准召开会议去研究怎样对抗耶和华见证人的成功。据《共和国报》所载,天主教会发出了“警告的呼声”,因为每年有上万的天主教徒成为耶和华见证人。
耶稣会的罗沙(Giusseppe De Rosa)声称:“从宗教观点看来,最危险的是耶和华见证人。他们饱经训练,手里总是拿着圣经。”
耶稣会的《天主教文明》杂志在1984年2月18日刊以专题讨论耶和华见证人,文章写道:
“这个组织的活动如此普及的第一个原因是宣传技术[意即在传道工作上]。这种工作十分彻底,由训练有素、信心坚强的人逐家逐户去从事……
“见证人成功的第二个原因是耶和华派所传的信息深具吸引力,能够满足我们这时代的人的需要、渴求和憧憬。首先,它满足人们对安定的需要。在这个一切都无常和不稳的时代中,安定无疑十分受人赏识……最重要的是,它对未来提出绝对肯确的启示,因此所有接纳这项信息的人都能免除恐惧和忧虑,怀着喜乐面对未来,确信自己能够渡过上主对邪恶世界执行大审判的毁灭而永远快乐地生活在地球上。其次,耶和华派的信息帮助人在面对世上的种种祸患之际克服个人的忧虑;他们的信息宣布今日难以忍受的情况行将逆转过来,不久就会有新时代来临,新世界出现,现时得势的恶人将被铲除。……
“耶和华见证人成功的第三个原因是,这项运动使它的成员具有一个精确、鲜明的身份,自知在组织里受到亲切的欢迎,并且有一种弟兄友爱、休戚相关之感。”
梵蒂冈的文告分析世人现今的需要,而上述引自耶稣会的《天主教文明》杂志的一段话表明耶和华见证人的信息正好满足世人的需要。天主教作家梅苏利(Vittorio Messori)在他所著的《死亡的打赌》(Scommessa sulla morte)一书中提出进一步的证据,他写道:
“你若意识到这些鼓吹末世的教派之一——耶和华见证人——是世上增长得最快的教派或宗教,就会使你不禁思考一下。它在许多国家中是最多人信奉的宗教之一。……它也许在热诚、热心、积极和使人改宗的能力方面高踞榜首。
“他们所到之处并不限于持有基督教传统的地方,反之他们奉耶和华的名去到全世界各地传道。在极短时间内,他们所得的成果往往超越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正教的传教士多个世纪的工作。
“这种惊人的扩展力量只有在那些不愿承认事实的人看来才是无法了解的。……事实便是,耶和华见证人对圣经的解释显然能够满足人们的真正需要,其他的神学主张却无法如此行。
“我们无法避免正视现实,声称见证人之所以兴盛是因为他们利用恐惧的心理。事实正相反:见证人与各‘正统的’教会不同,他们否认地狱的存在,主张恶人和不信者会遭受毁灭,死后就永远消失。这种前景虽然并不令人愉快,但比永远受苦却较少恐怖之感。”
不错,耶和华见证人的上帝是一位仁爱的上帝,绝不是以恐怖吓人的。
以下的引句采自一本天主教杂志(Mondo erre)的1986年3月刊:“我们应当指出,耶和华见证人乃是最先实践自己所传的信仰的人:他们不发怒、不抽烟、不积聚大量财富、不参加政治讨论。……他们纳税、遵循一种善良、忠实的生活方式,为人快乐、勤恳。这一切使他们大受人赏识。”
访问前度天主教徒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第一手的记录,表明两位前度天主教徒何以决定选择其他宗教;这样行无疑饶有趣味。
罗莎娜(Rosanna C.)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巴马市,这位已婚的少妇说:
“我童年的日子很平稳。我从双亲获得慈爱的照顾和标准的天主教教育,在青年时期怀有许多青年的共同意愿:希望自己为天主所用和事奉他。自从读过一本从书店买来的福音书之后,这种愿望更加强烈。以前我从未读过福音书。书的内容使我深爱耶稣。我意识到他有一个充满希望的信息给全人类,虽然我还未了解其中的真义。我同时意识到他的门徒必须表明自己深爱天主和同胞。”
《儆醒!》代表:你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感到满意吗?
罗莎娜:并不完全满意。我在17岁时教导儿童读教理问答,他们从10岁至12岁不等。我既是天主教进行社青年团的团员,我参加各种聚会和灵修活动。从宗教上说来,我相当投入。但有两件事使我感觉不满。那便是,我所深深尊重的圣经竟然从没有人查阅,同时我所隶属的团体也缺乏真正无私的爱心和团结。更有甚焉的是,一个亲男色者和一个女同性恋者竟受到团体所接纳和大受尊重;这件事使我十分忧虑。有一天下午我忍不住哭起来。
《儆醒!》:你成为耶和华见证人是容易的事吗?
罗莎娜:绝不易,的确不易!当父母开始接纳耶和华见证人的探访时,我并没有意思要参加讨论。可是,后来我被见证人的优良礼貌所感动,希望多点认识他们,于是参加他们的圣经讨论。这对我是个关键。见证人给我的最深印象是,我不论提出什么异议,他们总是从圣经给我清楚的解答。
《儆醒!》:你和他们谈话之后有去找教士商量吗?
罗莎娜:有的,我跟几位教士和一位修女谈过。他们不大关心帮助‘失丧的羊’。经过切实的研究圣经之后,我在1977年以水浸礼象征我献身给耶和华上帝。
克劳迪奥(Claudio C.),来自意大利中部伊瑟尼亚市的30岁男子,说:
“我在10岁时自愿入圣芳济修士主持的神学院进修。我的志愿是以海外传教士的身份事奉天主。神学院生涯由于环境关系有若干难题存在;但最令我困扰的是,导师们拒绝给我一本圣经,而这本书却是我渴望阅读的。有一位教士甚至告诉我们,人是从进化来的,这使我更加不安。我了解到在神学院无法达成我事奉上帝的目标,于是在15岁时就离开那里。”
《儆醒!》:你是怎样与耶和华见证人取得接触的?
克劳迪奥:他们来我家探访。我记得曾向他们提出许多率直的问题,他们给我率直和正确的答案。他们留下两本书给我:《人从进化抑或从创造而来?》和《圣经真的是上帝的道吗?》我读过这两本书之后,了解到进化理论其实毫无根据,而圣经却是上帝所感示的。我的兄弟和我一起找寻真理,我们纳罕见证人是否真的代表纯正的基督教。我们需要彻底查考他们的道理。
《儆醒!》:你们怎样行?
克劳迪奥:我们曾经和三位天主教教士及若干基督新教的牧师商谈过。经过彻底研究之后,我们确信耶和华见证人才真正帮助人明白圣经。我们于是受浸成为耶和华见证人,我终于达到了童年渴望事奉上帝的目标。
你愿意把自己宗教的见解和上帝的道圣经比较一下吗?你有勇气以开明的头脑这样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