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处处有援手
    警醒!2001年 | 7月22日
    • 处处有援手

      巴斯特是个15岁的中学生。每逢星期六下午,他都有特别活动。他会到养老院,探望一班老人家,给他们奏乐唱歌。巴斯特的老师说:“他给院中的老人家带来了不少欢乐。”78岁的露西尔也乐于行善。她经常送食物给有需要的人,又到医院探望孤独的病人。一个朋友这样描述露西尔,说:“别人有需要,而她又能帮忙的话,她一定给予援手。”

      志愿服务的定义

      现今世界各地有千百万人抱有以下的人生观:“别人有需要,一定给予援手”。他们乐意到任何地方帮助别人,足迹遍及建筑工地、办公室、工厂、疗养院、庇护所、难民营、收容所、消防局、援助中心、动物收容中心等地方。几乎处处有援手!他们利用自己的技能去参与各种志愿服务,从盖房子到筹集捐款,从照顾弃婴到安慰身患绝症的病人不等。他们都是志愿人员,致力扶助穷苦人。

      志愿工作被人描述为“实现理想的行动”。做志愿工作的人必须有责任感、甘愿牺牲、不计报酬和没有私心。两位资深的志愿人员评论说:“参与志愿服务需要我们施与,献出自己,包括时间、体力、心思、才干、智力和专业知识。”值得留意的是,志愿人员也能从施与得益。——参看附栏“志愿人员也受益”。

      人数和需求与日俱增

      在美国,据估计有一亿人参与志愿服务,而且人数逐年递增。志愿组织纽约援助会的总干事凯瑟琳·贝伦斯最近告诉《儆醒!》杂志说:“我们的组织扩展神速。单单在过去的一年,就有五千多人加入了我们的组织,成为志愿人员。”欧洲的志愿团体也有类似的增长。例如,在过去的二十年,法国志愿人员的数目每年都增加百分之六。不过,全球对志愿人员的需求却没有减少。相反,联合国志愿人员(联合国的一个机构)综观全球的情况,指出“今日比以往需要更多志愿人员”。一所博物馆的主管表示:“志愿人员是我们博物馆的血液。”

      可是,矛盾出现了。尽管督导志愿人员的主管、总干事、统筹员都认为志愿人员犹如黄金一样可贵,但志愿人员的工作却大多被忽视。为了扭转这个局面,联合国决定利用2001年来唤起大众对志愿人员的注意。联合国希望在这一年达成的目标可参看附栏“国际志愿人员年”。

      时移世易,今日人们对志愿服务的看法改变了。这些改变使志愿人员和统筹员陷入困境。可是,虽然困难重重,世界各地还有不少人乐意献出自己,扶助别人。什么推使这些人献出自己呢?他们成就了什么事?他们怎样影响到你的生活?

      [第4页的附栏或图片]

      志愿人员也受益

      迈克尔利用公余参与志愿服务。他说:“帮助别人使我的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更愉快。这是全心做生意没法给我的报酬。”这种感觉不是迈克尔独有的。联合国志愿人员统筹员莎伦·开普林-阿拉佳说:“世界各地……参与志愿服务的人,都清楚看出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得益不浅。”专门研究志愿工作的道格拉斯·劳森博士表示,研究员发现“人在参与志愿工作的几个小时里,往往会感到精力充沛,心情兴奋,这种现象也给叫做‘志愿人员的亢奋’”。“志愿人员的亢奋”并不会转瞬即逝。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观察了一组人超过30年,发现当中“做志愿工作的比没有做的更快乐、更健康”。值得留意的是,圣经也说:“施与比接受更快乐。”——使徒行传20:35;箴言11:25。

      [第5页的附栏或图片]

      国际志愿人员年

      1997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把2001年定为“国际志愿人员年”a。联合国也为该年定了以下四个目标。

      增进认识 鼓励政府官员重视志愿人员的供献,认识和记录他们的成就,并且颁发奖状给志愿人员,褒扬他们的出色表现。

      增加帮助 促请各国推广志愿服务,方法包括容许国民以志愿服务代替兵役,或者豁免一些税项。

      交流经验 请传媒协助宣传,让更多人知道志愿服务的成功例子,供其他人借镜,“省去地方团体自辟蹊径的工夫”。

      推动发展 鼓励志愿团体举办展览会,让大众知道志愿人员对社会的贡献。

      联合国希望2001国际志愿人员年能增加人们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推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为志愿团体筹集更多经费和物资,以应付社会与日俱增的需要。全球共有123个政府资助各项活动,好达成联合国所定的四个目标。

      [脚注]

      a 香港称为“国际义工年”,台湾称为“国际志工年”。

  • 志愿人员努力耕耘
    警醒!2001年 | 7月22日
    • 志愿人员努力耕耘

      每个星期五下午,巴西一名中年导师雪莉把她的客厅改作教室。大约两点钟,她的一个学生亚梅莉亚就来上课了。亚梅莉亚从不缺席,她的阅读能力已经超过很多中学生。亚梅莉亚现年82岁。

      雪莉在镇上举办了免费的识字班,有60多位长者从这个识字班毕业。亚梅莉亚效法他们上识字班。最近,巴西一份报章《西南日报》详细刊载雪莉所从事的志愿服务。该报指出,雪莉“为社区里的人作出重大贡献”。文章继续报道,雪莉教导老人的方法很有效,“他们只需上120小时的课程,就学会写信、读报、计算、料理日常事务等”。文章补充说,雪莉所用的教材,是耶和华见证人出版的《学习写读》小册。a

      从自惭形秽到享有尊严

      雪莉的另一个学生,68岁的多娜·卢西亚谈及她学会写读之前,很怕跟人交谈。上街购物对她来说也不容易。她微笑说:“现在我能够写信给住在其他市镇的亲戚,也能处理自己的金钱,再没有人少找钱给我了。”同样是68岁的马丽亚,追述当日在养老金支票上按手印时,她感到多么羞愧。她说:“我觉得自己好像残废一样。”多亏这个识字班,马丽亚现在已能高高兴兴地亲笔签名了。

      雪莉举办的免费识字班口碑载道,学生和毕业生都赞不绝口。现在她的客厅有人满之患,所以她的识字班快将迁往较大的地方。

      获颁奖品

      雪莉是个耶和华见证人。无疑你知道耶和华见证人推广的圣经教育是一项志愿服务。雪莉的成就不是独一无二的,巴西全国数以百计的王国聚会所都设立了识字班,至今共帮助了2万2000多人学会写读。

      耶和华见证人在其他地方也举办了类似的识字班,成效卓著。例如,非洲布隆迪的全国成人扫盲公署(隶属教育部),十分赞赏见证人所推行的识字课程。由于课程十分成功,公署更颁发奖品给四位导师,表扬他们“鞠躬尽瘁,致力教人写读”。一般而言,妇女都不大愿意参加识字班,但官员发觉这批学会写读的人中,竟有百分之75是妇女。他们不禁钦佩见证人的成就。

      在莫桑比克,有4000个学生报名参加见证人的识字班。过去四年来,有超过5000个学生学会写读。一个参加过识字班的学生写道:“我很想表达衷心的谢意。幸亏有识字班,我现在能读能写了。”

      “实事求是”的赈济活动

      耶和华见证人的志愿服务也包括赈济活动。不久之前,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仓库里,很多工作人员忙个不休。原来有四百多个志愿人员腾出周末的时间,把食物、衣服和药物装箱。黄昏时分,他们已把总值近一百万美元的救援物资放进九个大型的集装箱(货柜)里,预备运往外地。不久,救援物资运到了受战火蹂躏的中非国家,当地的见证人迅速把物资分给有需要的人。这批物资有颇大部分是由见证人捐赠的。

      刚果金沙萨一份报章称赞耶和华见证人的慈善工作“实事求是”。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难民专员办事处)也作出同样的赞誉。驻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难民专员办事处的一位官员,很欣赏见证人在赈济工作上有条不紊,甚至乐意把自己的汽车借给他们使用。当地的人看到救援物资迅速分发给有需要的人,都惊叹见证人办事效率高,一些人问:“你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竟能把物资分发到每一个人手里!”

      数十年来,耶和华见证人在世界各地从事众多的志愿服务,赈济活动和识字班只是其中两项而已。可是,见证人还参与一种特别的志愿服务,为人带来恒久的裨益。下篇文章会说明这是什么服务。

      [脚注]

      a 《学习写读》小册(有6种语言版本)和最近发行的《专心写读》小册(有29种语言版本)由耶和华见证人出版。如果你想免费得到一本,请到区内的王国聚会所索取,或致信本社。

      [第6,7页的附栏或图片]

      志愿服务新趋势

      朱莉到世界各地公干,其间,她在百忙中腾出时间,这里几小时那里几小时,做点志愿服务。最近,她在南美逗留期间,花了整个下午在智利圣地亚哥的一所孤儿院里服务。她说,出外公干为她打开“很多机会”,参与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

      有越来越多人像朱莉一样,献出自己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但他们所献出的时间却不多。“这是个新趋势,”一个收集志愿服务数据的研究小组主席萨拉·梅伦德斯评论说,“虽然会有人参与志愿服务,但他们多是偶一为之”。因此,志愿机构往往人手不足,要大费周章地招募志愿人员。有人把这种情况批评为“缺乏热忱”。

      “弹性志愿服务”

      一些志愿机构认为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日益减少,主要是由于他们对志愿服务的态度改变了。志愿团体顾问苏珊·埃利斯说: “以往人会义不容辞地说: ‘只要你需要我,我随时愿意效劳!’可是这种态度已成为过去。”新闻记者艾琳·达斯皮也有同感,她说:“人不愿意承担责任。”她就志愿服务人手不足的问题,访问了好几个志愿团体的主管,得到的结论是“人们害怕承担责任,不愿参与志愿服务”。

      纽约援助会的总干事凯瑟琳·贝伦斯却认为,参与短期志愿服务的人不是不想承担责任,而是没有时间。人既要每周花50多个小时谋生,又要照顾儿女或年长的父母,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分身经常参与志愿服务。贝伦斯说:“然而,这些忙人仍然抽空做点社会服务,这显示他们乐意承担责任,希望为社会出一份力。”

      对于这些时间有限的志愿人员来说,贝伦斯指出“弹性志愿服务”是个折衷的办法。今天很多志愿团体推出“一天服务计划”。贝伦斯评论说:“这种志愿服务富于弹性,既让人参与有意义的服务,也让人按自己的情况,参与半经常的服务。”

      此外,有越来越多人在家里用电脑从事志愿服务,例如输入数据和检索资料。《华尔街日报》评论说:“网上志愿服务看来是最独特而成效甚佳的‘弹性志愿服务’。”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神户的赈济行动

      1995年1月,日本繁忙的港口城市神户发生大地震,损毁极为严重。这场地震死了五千多人,是日本自1923年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场地震。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耶和华见证人马上展开赈济行动。弟兄们设立了赈济基金,仅在三天之内就收到一百多万美元的捐款。各种救援物资也不断运送到神户。

      一名负责赈济工作的基督徒长老,见到王国聚会所很快堆满了救援物资,数量超过弟兄们所需的。多出的物资该怎样处理呢?长老建议把部分物资捐给附近的一所医院。于是见证人给一辆货车装满了物品,在颓垣败瓦中驱车前往医院。本来只消数分钟的路程,结果花了几个小时。弟兄把物品交给医院的主管医生,捐赠的东西有毛毯、床垫、纸尿布、新鲜水果、非处方药物等。主管医生大喜过望,表示医院当局欣然接受见证人捐赠的任何物品。弟兄们送来的水果特别受欢迎,因为院内已没有足够的新鲜食物供应给每个病人。

      主管医生虽然工作紧迫,还站着观看见证人卸下货物。然后,他很有礼貌地向弟兄鞠躬致谢。弟兄驾车离去时,他还继续站在那里,表示谢意。先前提及的长老说,自此之后,这所医院治疗耶和华见证人时,很尊重他们的意愿。

      [第9页的附栏或图片]

      志愿服务好处多

      在布隆迪的一个小镇卡贝兹,一群志愿人员打算建造耶和华见证人的王国聚会所。当地官员竟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要求,他问见证人可不可以修理聚会所工地旁的道路。见证人欣然答应,于是动手修建这条破损的道路。道路修好之后,官员很感激见证人的辛劳服务。然后,志愿人员着手兴建王国聚会所(见上图)。现在,当地的见证人拥有一所美观的聚会所,可以用来推广圣经教育工作。的确,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着实带来长远的裨益。

      [第6,7页的图片]

      雪莉教人阅读,乐在其中

      [鸣谢]

      Nelson P. Duarte-Jornal do Sudoeste

  • 带来恒久裨益的志愿服务
    警醒!2001年 | 7月22日
    • 带来恒久裨益的志愿服务

      耶稣基督经常向有需要的人行善。例如,他喂饱饥饿的人,治好有病的人。(马太福音14:14-21)可是,哪种善工是耶稣优先做的呢?耶稣传道初期,发生了一件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事情的经过记录在马可福音第一章。

      耶稣在加利利海附近的迦百农时,有人带他到西门·彼得的家里去。当时“西门的岳母正在发烧卧病”,耶稣就治好了她。(马可福音1:29-31)后来一大群“患各种病症的人”聚集在彼得的家门口,耶稣也一一治好了他们。(马可福音1:32-34)入夜后,人人都睡觉去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耶稣悄悄起来,离开房子,往“僻静的地方”去,“在那里祷告”。不久,门徒也醒来了。他们望出去,竟看见一大群人在门外等候。但他们能为这群人做什么呢?耶稣已不知所终!彼得和同伴赶快四处找他,找着了就说:“大家都在找你。”(马可福音1:35-37;路加福音4:42)他们的话其实暗示:“你来这里做什么?昨晚你治好了那么多病人,今天再有这样的大好机会呢!”

      请留意耶稣的反应:“我们往别处去,到附近的村镇吧。我也要在那里传道。”耶稣的回答意味深长。他没有返回彼得的家医治病人,他解释说:“因为我是为这个目的[传道]而来的。”(马可福音1:38,39;路加福音4:43)耶稣想门徒明白什么呢?行善助人固然重要,但传道和教人认识上帝的话语才是他主要的使命。——马可福音1:14。

      圣经吩咐基督徒要“紧紧跟随[耶稣]的脚踪走”,因此今天的真基督徒清楚知道哪种志愿服务是最重要的。(彼得前书2:21)他们效法耶稣,帮助有需要的人,上篇文章的例子正表明这点。然而,他们也跟从耶稣的榜样,教导人学习圣经有关上帝王国的好消息。不错,传道教人是他们优先要执行的工作。a(马太福音5:14-16;24:14;28:19,20)也许有人会问:跟其他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比较,教人认识圣经为什么是更重要的呢?

      圣经教育的裨益

      中国一句谚语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的确,教育能使人一生受用,助人解决困难,锻炼头脑,行事明智,使生活得到改善。因此,今天有六百万志愿人员(有全时服务的,也有部分时间服务的),不惜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向大众提供免费的圣经教育。耶和华见证人多年来从事这项服务,对世界各地的人产生了影响。什么影响呢?

      当人学习圣经,跟从其中的实用劝告,就更懂得应付生活的问题,并有足够的道德力量去戒除恶习。巴西一名青年纳尔逊提到圣经教育的另一个益处,说:“自从跟耶和华见证人学习圣经以来,我才知道什么是快乐,因为现在我的生活有了意义。”(传道书12:13)今天,有数以万计的人,不论老幼,正跟见证人学习上帝的话语,他们也表达了跟纳尔逊一样的心声。上帝王国的好消息不但叫人找到人生意义,也使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使人要面对最困难的环境,王国希望也会叫人活得有意义。(提摩太前书4:8)——参看附栏“上帝王国造福世人”。

      耶和华见证人推广圣经教育,这项志愿服务为人带来长远的裨益。裨益会有多长久呢?上帝的话语回答说:“他们不断吸收知识,认识你这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就可以有永生。”(约翰福音17:3)圣经教育工作的裨益既是永久的,这项志愿服务 就的确能造福人!你想多点认识这项圣经教育工作吗?请跟你区内的耶和华见证人联络,他们会很乐意帮助你。你这样做,一定会得益不浅。

      [脚注]

      a 耶和华见证人认为传道工作是真基督徒必须执行的,他们的看法跟使徒保罗一样。保罗说:“我宣扬好消息,是没有什么可夸的,因为交给我的是非做不可的事。”(哥林多前书9:16)当然,见证人的传道工作是一项志愿服务,因为他们自愿成为基督的门徒,清楚知道基督徒的责任。

      [第11页的精选语句]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第10页的附栏或图片]

      救病扶危,燃点希望

      43岁的法国护士纳迪娜,在中非从事志愿服务,专门护理热带病患者。她在最近一次访问中说:“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信上帝,也爱别人,很想献出自己为人服务。身为耶和华见证人,我渴望扶助贫苦大众,给他们带来希望。”在非洲志愿服务期间,纳迪娜把时间妥为分配,一方面救病扶危,一方面和当地见证人从事圣经教育工作。

      [图片]

      纳迪娜,摄于非洲

      [第12页的附栏]

      上帝王国造福世人

      请打开你的圣经,阅读以下经文,看看上帝应许人类什么福分:

      健康“上帝要擦去他们的所有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恸、呼号、痛苦。从前的事已经过去了。”——启示录21:4;以赛亚书33:24;35:5,6。

      教育“在我的整个圣山上,这一切都不伤人,不害物,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必遍满大地,就像水弥漫海洋一样。”——以赛亚书11:9;哈巴谷书2:14。

      工作“他们必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种葡萄园,吃园中的果子。他们建造的,不会被人占据;他们栽种的,不会被人吃掉。……他们不会白白劳碌。”——以赛亚书65:21-23。

      食物“大地必出产作物,上帝,就是我们的上帝,要赐福给我们。”——诗篇67:6;72:16;以赛亚书25:6。

      治安“耶和华折断了恶人的杖……大地安宁太平。”——以赛亚书14:5,7。

      公正“看哪!必有一王掌权,伸张正义;又有众领袖治国,主持公正。”——以赛亚书11:3-5;32:1,2。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