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奉上帝之名”杀人
    警醒!1997年 | 4月22日
    • “奉上帝之名”杀人

      《儆醒!》驻法国通讯员报道

      “我们奉上帝之名杀人,还要继续杀下去”

      在上述头条之下,《国际先驱论坛报》说:“偶因论的乐观派人士喜欢把本世纪看做有启迪作用的开明时代,其实本世纪像以往各世纪一样可怕,人们凭着上帝的名义互相残杀。”

      作者举出一些关于早期宗教大屠杀的例子。然后,他总结20世纪发生的大屠杀,说:“我们目睹的,正是以往世代延续下来的不容异己的可怕暴行。人依然用崇拜做借口在政治上采用暴力,占据领土。”

      有些人企图为今天的宗教战争辩护,指出上帝也赞成古代以色列人杀死迦南人。但这绝不该是今天以基督徒自居的人发动战争的借口。为什么呢?因为以色列人是直接受上帝吩咐执行刑罚的。他们向崇拜邪灵的人执行正义的判决。迦南人的崇拜牵涉到严重的性不道德,而且以儿童为祭。——申命记7:1-5;历代志下28:3。

      古代以色列的战争并不是一般的冲突。一个证据是,上帝施行奇迹使以色列国得胜。例如:有一次,上帝吩咐古代以色列人用角、瓶子、火把作战,这些无疑不是古代的一般战争武器!另一次,上帝吩咐以色列歌手站在军队的前端,当时以色列人要抵抗的,是一队入侵的庞大联军。——士师记7:17-22;历代志下20:10-26。

      另一方面,每逢以色列人没有上帝授命而发动战争,他们就得不到上帝祝福,结果惨败收场。(申命记28:15,25;士师记2:11-14;撒母耳记上4:1-3,10,11)因此,人不能援引以色列的战争作为根据,去证明基督教国发动战争是合理的。

      印度教徒假借宗教名义跟伊斯兰教徒和锡克教徒作战;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也彼此争战;在斯里兰卡,佛教徒跟印度教徒互相残杀。

      凭着上帝的名义杀人的突出事例是发生在16世纪法国的宗教战争。在欧洲史上,这些战争写下了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对抗最血腥的一页。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宗教战争,看看我们可以学得什么教训。

  • 法国的宗教战争
    警醒!1997年 | 4月22日
    • 法国的宗教战争

      1562年3月1日星期日,吉斯公爵和他的弟弟洛林枢机主教查尔斯,法国天主教会两个巨头,在武装守卫护送下,骑马向着巴黎以东的村落瓦西进发。他们决定在瓦西停下来,出席当地教堂举行的弥撒。

      突然,他们听见唱诗的声音。原来有数百个基督新教徒在附近的谷仓聚集起来,正在唱诗崇拜。士兵强闯进谷仓去。当时情况一片混乱,双方彼此辱骂,互相掷石。结果士兵开火,枪杀了数十个基督新教徒,另有一百人受伤。

      究竟是什么事情触发了这次屠杀呢?基督新教徒怎样回应?

      历史背景

      在16世纪的上半叶,法国繁荣昌盛、人口众多。国内经济发展蓬勃、人口大幅增加,人民开始着重较属灵的事物和弟兄友爱。他们希望教会少点注重资财、多点追求神圣。有些教士和人文主义学者要求宗教改革,反对高级教士专权、低级教士无能的主教制度。一个大力主张革新的教士是天主教主教纪尧姆·布里松内。

      布里松内负责管理莫城主教区。他鼓励辖下人民阅读圣经,甚至资助学者把《基督教希腊语圣经》译成法语。他这样做很快就触怒了维护天主教正统地位的巴黎索邦神学院大学,结果他的计划告吹了。在1515年到1547年这段时期,布里松内因为得到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保护,才不致遭毒手。当时国王也倾向于改革。

      不过,弗朗西斯一世容许人批评教会是有限度的,他不许人威胁到社会秩序和国家团结。1534年,基督新教徒当中的极端分子四处张贴标语,谴责天主教弥撒是拜偶像的仪式。他们连国王的睡房门上,也钉上了标语。弗朗西斯一世勃然大怒,结果跟新教徒反目成仇,于是发起一场猛烈镇压新教徒的运动。

      残酷镇压

      基督新教徒给缚在木柱上活活烧死。不少同情他们的人文主义者,以及信从新兴基督新教的人纷纷逃离法国。当局着手审查书籍,控制教师、传道员和印刷人员。

      韦尔多派首当其冲,遭当局猛烈反对。他们是少数重视圣经的人,住在法国东南部的贫穷村落里。他们有些给缚在木柱上烧死,有数百人遭屠杀,另有大约20条村落被劫掠一空。——参阅6页附框。

      天主教主教们意识到教会内部有必要改革。1545年12月,他们在意大利特伦托举行了一次主教会议。据《剑桥现代史》说,这个会议在1563年结束,“结果是……教会把更大的权柄授予决心铲除基督新教信仰的人”。

      战争序幕

      天主教会有不少人提倡改革运动,这些人不甘长期等待,于是转而支持基督新教信仰。1560年左右,很多法国贵族和支持他们的人加入胡格诺派,于是基督新教徒(异议者)的称呼就不胫而走。胡格诺派越来越声势浩大。有时,他们的公开聚会成了挑衅对抗的场合。例如,1558年,他们有数千人在巴黎聚集,一连四天高声唱诗。

      这一切大大激怒了位高势雄的天主教会领袖和平信徒。弗朗西斯一世的继承人亨利二世受到洛林枢机主教查尔斯唆使,在1559年6月颁布埃库昂敕令,公开声明要把“马丁·路德的无耻门徒”赶尽杀绝。于是,一场镇压胡格诺派的恐怖运动就在巴黎展开了。

      后来亨利二世在一次比武中受了重伤,几周后与世长辞。他的儿子弗朗西斯二世受到吉斯家族怂恿,重申敕令,把态度强硬的基督新教徒处死。第二年,弗朗西斯二世驾崩,他的十岁弟弟查尔斯九世继位,由母亲卡特琳·德·美第奇摄政。吉斯家族不喜欢卡特琳的和解政策,他们一心要灭绝基督新教信仰。

      1561年,卡特琳在巴黎附近的普瓦西举行会议,让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神学家会面。1562年1月,卡特琳敕令容许基督新教徒在城外聚集,自由崇拜。天主教徒怒不可遏!这件事触发了两个月后的大屠杀,就是上文提到,基督新教徒在瓦西的谷仓遭人屠杀这件事。

      头三次战争

      在瓦西发生的大屠杀引发了法国一连八次宗教战争的第一场,使法国从1562年到16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陷于互相杀戮的可怕事件中。这些流血事件虽然也牵涉到政治和社会因素,却主要是由宗教引发的。

      1562年12月,德勒之役结束,有6000人在这次战役中丧生,然后第一次宗教战争也告终。1563年3月,双方签定昂布瓦斯和约,容许胡格诺派贵族在某些地区享有有限度的崇拜自由。

      《新大英百科全书》说:“第二次宗教战争是由胡格诺派引发的,他们害怕天主教会策划国际阴谋。”当时,天主教裁判官常常把平民吊死,往往只因为对方是胡格诺派罢了。1567年,一个胡格诺派信徒企图掳走国王查尔斯九世和皇太后,结果第二次宗教战争爆发。

      历史家威尔和阿里尔·杜兰特叙述在巴黎城外爆发充满血腥的圣但尼之役,然后指出:“法国再度感到迷惘,宗教究竟是什么,竟然使人大开杀戒。”1568年3月签定的隆瑞莫和约容许胡格诺派享有昂布瓦斯和约所定明的有限度自由。

      可是天主教徒仍然愤慨难平,拒绝履行和约的条款。结果,1568年9月,第三次宗教战争爆发。战后签定的和约对胡格诺派作了更大的让步。设防的市镇,包括拉罗谢尔港,都割让给胡格诺派。另外,显赫的基督新教领袖,海军上将科利尼获委任为国王的顾问。天主教徒忿忿不平。

      “圣”巴托罗缪日大屠杀

      大约一年之后,1572年8月22日,在巴黎,科利尼从罗浮宫步行回家的时候遭人行刺,险些丧命。基督新教徒勃然大怒,声言如果政府不迅速把凶手绳之以法,就会采取严厉的报复行动。年轻的国王查尔斯九世和皇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并几位领袖私下商议,决定把科利尼除去。他们为免基督新教徒报复,于是一并下令,当基督新教徒前来巴黎,参加基督新教徒纳瓦拉的亨利和瓦卢瓦的玛格丽特(卡特琳的女儿)的婚礼,就把所有基督新教徒一举铲除。

      8月24日晚上,跟罗浮宫遥遥相对的圣日耳曼洛克塞鲁瓦教堂响起钟声,这是展开大屠杀的信号。吉斯公爵和他的手下闯进科利尼睡觉的大楼,把科利尼杀死,尸首抛出窗外,人头也割去。吉斯公爵发布消息:“国王下令,把他们杀尽,一个不留。”

      8月24日到29日期间,巴黎的街上,情景叫人惊心动魄。有些人说,塞纳河染满了成千上万胡格诺派信徒的血。其他市镇也血流漂杵。据估计,被杀的人数目由1万到10万不等;不过,一般相信,死亡人数至少3万。

      一位历史家报道:“有一件事,跟大屠杀同样可怕,就是大屠杀后竟然人人欢腾。”教宗格雷果里十三世听见这场大屠杀,竟然下令举行感谢礼,并且致信卡特琳·德·美第奇,向她祝贺一番。另外,教宗命人铸造纪念章去记念胡格诺派信徒被杀,同时授权人绘画大屠杀的情景,画上还写着:“教宗赞同杀死科利尼”的字样。

      大屠杀过后,据说查尔斯九世不时看见关于受害人的幻象,查尔斯向看护他的人喊叫:“我错信谗言了!天主啊,饶恕我吧!”查尔斯九世在1574年去世,死时年仅23岁,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位。

      宗教战争延续下去

      这个时候,国内的天主教徒受到他们的领袖煽动,全力对抗胡格诺派。在图卢兹,天主教教士劝勉教徒说:“把他们杀尽,掠个精光;我们是你们的父,我们会保护你们。”国王、国会议员、总督、首长纷纷带头采用暴力手段镇压,天主教平信徒也就亦步亦趋。

      可是,胡格诺派还击了。“圣”巴托罗缪日大屠杀之后不出两个月,他们就发动了第四次宗教战争。在某些地区,胡格诺派的人数比天主教徒多,他们把天主教堂里的雕像、耶稣受苦像、祭坛等一一摧毁,甚至杀人如麻。法国基督新教领袖约翰·加尔文在他写的册子,《维持纯真信仰宣言》里声称:“市镇和人,上帝一律不顾惜。”

      随后接续有四次宗教战争发生。第五次宗教战争在1576年结束。当时国王亨利三世签定和约,容许胡格诺派在法国各地全面享有崇拜自由。结果,巴黎这个天主教城市的民众一起发难,把亨利三世赶走,认为他对胡格诺派过于宽容。天主教徒还设立了反对派政府神圣联盟,由吉斯的亨利领导。

      最后,第八次宗教战争爆发,也就是三个亨利的战争。亨利三世(天主教徒)跟王储纳瓦拉的亨利(基督新教徒)联手,对抗吉斯的亨利(天主教徒)。亨利三世指使人把吉斯的亨利暗杀了。可是1589年8月,亨利三世自己也遭一个多明我会僧侣行刺身亡。这样,17年前逃过了“圣”巴托罗缪日大屠杀的纳瓦拉的亨利继位,成为国王亨利四世。

      由于亨利四世是胡格诺派,巴黎不肯俯首称臣。天主教神圣联盟在国内多处发动反对亨利四世的武装冲突。可是亨利未逢敌手。最后,一支西班牙军队抵达支援法国的天主教徒,亨利四世只好放弃基督新教信仰而采纳天主教教义。亨利在1594年2月27日加冕。他进入巴黎的时候,对战争已经极其厌倦的人民夹道欢迎,高呼万岁。

      这样,法国的宗教战争终告结束。这30多年间,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不断互相残杀。1598年4月13日,亨利四世颁下了历史有名的南特敕令,容许基督新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和公开崇拜自由。据教宗说,南特敕令是“最糟的敕令,因为敕令容许人人享有信仰自由,而这是世上再可怕不过的事”。

      法国全国的天主教徒认为南特敕令显示亨利背信,没有坚守天主教教义。教会一直就这个敕令吵个不休。到差不多一个世纪以后,路易十四世废除南特敕令,对胡格诺派发起更猛烈的迫害。

      战争后果

      到16世纪末叶,法国已经不比昔日的繁荣。半壁江山饱受摧残、劫掠。士兵向人民巧取豪夺,结果引致农民起义。基督新教徒经过连串打击——判处死刑,遭大屠杀,流亡国外,被迫放弃信仰等,人口大幅减少。到了17世纪初叶,基督新教徒人数寥寥可数。

      表面看来,天主教徒在法国的宗教战争得了胜利。是天主祝福他们吗?显然不是。凭着天主名义进行的杀戮令不少法国人极其厌倦,结果不再信奉宗教。他们成了18世纪反基督教运动的前驱。

  • 哪个宗教蒙上帝嘉许?
    警醒!1997年 | 4月22日
    • 不幸的是,16世纪法国的宗教仇恨并没有随着时间过去而消除。在接续的各世纪,宗教间的深仇大恨使欧洲四分五裂,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期间,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再度短兵相接。自称基督徒的人一再凭着上帝的名义彼此残杀。

      今天,宗教仇恨和杀戮并没有终止。近年在爱尔兰,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互相残杀。在前南斯拉夫地区,正教徒和罗马天主教徒同样拼个死活。看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天主教徒和基督新教徒在战场上杀死跟自己相同宗教的人。这样的杀戮合理吗?上帝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