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在闹水荒?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世界在闹水荒?
“能享用来源可靠、洁净又充足的淡水,是生存、生活舒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可是,我们却不断滥用淡水,好像淡水是源源不绝,取之不尽似的。现实可不是这样。”——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
过去一千年,每逢星期四正午,西班牙巴伦西亚市有个独一无二的裁判所开庭聆讯,解决供水纠纷。
巴伦西亚的平原土地肥沃,当地农民十分依赖灌溉,要灌溉自然要大量用水。不过,在巴伦西亚一带,供水一向不足。因此,农民觉得分配不公,就可以向裁判所提出上诉。因水起纷争不是“新”闻,但问题能妥善地解决的,委实不多。
大约四千年前,以色列别示巴附近一口井,也曾叫牧羊人之间爆发激烈冲突。(创世记21:25)从那时起,中东地区的用水问题变本加厉,至少两位声名显赫的中东领袖更曾扬言,争夺水源可能是引发他们向邻国宣战的导火线。
在雨量稀少的国家里,水常常触发强烈的情绪,原因再简单不过:水是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科菲·安南说:“淡水十分宝贵,没有它,人就活不成了。淡水无可替代,没有代用品。另外,淡水供应也很容易出问题;人类的活动大大影响了可用淡水的质和量。”
今天,全球淡水的质和量都正大受威胁,程度前所未见。有的地方看来供水充足,幸免于难,但我们不该以偏概全,以为问题不大。
供水日减
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说:“有些方面,人性是大大矛盾的,其中之一,就是物以稀为贵。井还有水,就不知道水的可贵。有的地区易闹旱灾,井固然日渐枯竭,但现在,就是没怎么闹过水荒的地方,井也开始干涸了。”
日复一日面对供水不足的人深明其苦。阿索干是印度马德拉斯的白领职员。每天,阿索干黎明前两小时就起来,提着五个桶,到公共水龙头去。其实,路程才5分钟左右,但供水时间只限于每天早上4时到6时,因此天还没亮,阿索干就得前来排队。他带回家里去的水,得足够一天使用。阿索干不少印度同胞,以及世上另外10亿人,还不及他幸运;他们的家附近没龙头,没有河,有的连井也没有。
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情形正是这样。阿卜杜拉是男孩子,住在当地一个小村庄里。交通标志说那村庄像绿洲一样,但那儿闹水荒已好些日子,而且几乎一棵树也没有。阿卜杜拉得走到逾1公里以外的井去,给家人打水。
世上有些地方,洁净的淡水已开始供不应求,原因很简单:不少人本就住在长年干旱或雨量不多的地区,水一向少得可怜。(请参考第3页的地图。)据斯德哥尔摩环境学研究所说,世上三分之一的人都住在缺水地区,缺水程度从中等到严重不等。与此同时,人们对水的需求也增加了,其增加速度比人口增长还快一倍多。
另一方面,水的供应大致上仍维持不变。把井挖深一点或建造贮水池,也许能暂缓水荒,但降雨量和地下贮水量基本上始终如一。因此,气象学家预料不出25年,世上每人可用的水可能要减少一半。
影响粮食与卫生
供水不足对生活有何影响?其一,是有损健康。说的并不是人会口渴而死,而是水质恶劣,用来煮菜弄饭或饮用,就可能致病。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说:“大约百分之80的疾病,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死亡人数逾三分之一,都是污水所引致的。”有的发展中国家雨量不多,供水往往给人或动物的排泄物、杀虫剂、肥料,或工业化学品所污染,贫苦人家也许别无选择,能用就用。
人需要水,才能把废物排出体外;环境要洁净卫生,同样得耗用大量的水。不过,许多人根本没多少水可供使用。1990年,26亿人生活在卫生情况不如理想的地区里。1997年,人数增加到29亿,这数目差不多占全球人口一半。老实说,搞好卫生是当务之急。在一次联合声明中,联合国官员卡罗尔·贝拉米和尼丁·德赛警告说:“水不适宜饮用,卫生又因缺水而搞不好,于儿童的健康、发育各方面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生产食物也无水不行。不少植物固然受雨水滋养,但近年来,世界人口暴涨,粮食需求日增,灌溉的重要自不待言。今天,世上百分之36的庄稼都不浇灌不行,但全球要灌溉的农地,总面积约二十年前达到高峰后,就一直逐步减少。
在家里,我们如果拧一拧龙头,水就不绝而来,或者卫生间设备良好,排泄物一下子通通冲走,大概就很难想象世界在闹水荒了。但我们该记住,世上只有百分之20的人能享用这些“奢侈品”。在非洲,许多妇女每天运取用水,可能要花上6小时,水往往还受污染了。这些妇女对现实的残酷再清楚不过:洁净、安全的水很少,而且愈来愈少。
科技能解决问题吗?人们能够以更合乎经济效益的方式运用水源吗?水往哪儿去了?接着的文章会试着解答这些问题。
-
-
世界在闹水荒?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第5页的附栏]
水荒危机
◼ 污染在波兰,只有百分之5的河水是适宜饮用的,百分之75的河水已受到严重污染,就是作工业用途也不行。
◼ 城市供水在墨西哥城,即世界第二大城市,地下水位正持续下降,而该城百分之80的供水都来自地下水。抽取的地下水比天然补给的多百分之50以上。中国的首都北京,情况也大同小异。近年来,北京的蓄水层水位每年下降超过1米,三分之一的水井都已干涸。
◼ 灌溉在美国,巨大的奥加拉拉蓄水层里的水愈来愈少,得克萨斯州西北部要浇灌的农地因而缺水,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中国和印度,也就是世上第二和第三个主要粮食生产国,情况同样不妙。在南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灌溉耗用了大量的水,以致地下水位在过去十年下降了超过23米。
◼ 河川日少在旱季,恒河这大河的水不再流到海里去,因为水流给改道,全流到其他地方去了。在北美洲的科罗拉多河,情形也一样。
[第3页的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供水不足的地方
闹水荒的地区
-
-
水哪儿去了?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水哪儿去了?
印度的乞拉朋齐,雨量之多是世上数一数二的。在雨季,喜马拉雅山麓的山给9000毫米的雨水弄得湿透,尽管这样,乞拉朋齐竟同样闹水荒。
由于当地的植物所余无几,雨下过后,随即“溜之夭夭”,无法给保存下来。雨季结束后两个月,乞拉朋齐就开始闹水荒了。许多年前,罗宾·克拉克就曾在其著作《水——国际危机》中,说乞拉朋齐是“世上最多雨的沙漠”。a
孟加拉在乞拉朋齐下游不远处,人烟稠密,地势颇低。每逢雨季,雨水从印度和尼泊尔光秃秃的山边像瀑布般倾泻下来,孟加拉往往首当其冲,饱尝水患。有几年,孟加拉三分之二的国土都沦为泽国。可是,洪水退去后,恒河又仿如涓流,土地干旱不堪。孟加拉一亿多人,年复一年面对这残酷的循环——水患过后,旱灾又至,但祸不单行,当地的井水还给砷污染了,中了砷毒的人可能成千上万。
离阿拉尔海不远,乌兹别克的努库斯市,水没有受砷污染,却盐分过高。表土给水浸透后,盐分涌到地上来,结果棉株开始给白色、壳一般的盐覆盖着,无法茁壮成长。这种情况称为盐化作用,不是今天才有的。四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就是基于同一理由而衰微。过度浇灌,加上排水设施不足,结果土壤里的盐分就在地面上囤积起来。收成要有保证,淡水就得愈用愈多,但土壤最终就会寸草不生了。
水哪儿去了?
说来遗憾,雨水常常倾盆而下,导致水患之余,水也不过匆匆流过陆地,到海里去了。此外,有的地方雨量多,有的却少得可怜。记录所得,乞拉朋齐在某12个月期间雨量逾2万6000毫米,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却可能连年干旱,不见甘霖。
再者,地上的人多半都住在雨量不多的地区里。例如,非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雨量充足,在那儿生活的人却很少。同样,亚马逊大河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占全球径流量的百分之15,但该区人烟稀少,用水有限。另一方面,埃及人口约6000万,但雨量极少,当地人要用水,就到尼罗河去,令尼罗河日渐枯竭。
许多年前,供水差异大并没有构成严重问题。据调查显示,在1950年,世上没有任何地方,是供水少或极度不足的。但时移势易,情形今非昔比。在北非的干旱地区和亚洲中部,每人平均可用的水只有1950年的十分之一。
对水的需求增加,除了人口增长,许多人烟稠密的地方都雨量不多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在今天,社会要繁荣进步,供水充足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需求日增
你要是住在工业国家里,就一定留意到工厂都设于主要的河流附近。当然了,因为生产任何东西,不管是电脑还是纸夹,全都无水不行。另外,食物制造商用水也多得惊人。同样,发电厂不断耗水,因此往往也建于湖畔、河边。
对农民来说,水就更重要了。在许多地方,雨量不是太少,就是不大稳定,叫收成难有保证,于是灌溉看来是上上之策。只要收成好,世上的人就不用忍饥挨饿了。由于作食用的农产品都不浇灌不行,用于农业的水也占地球淡水供应的一大部分。
此外,家庭耗水量也增加了。在20世纪90年代,多达9亿人移居城市,他们都需要充足的卫生设施,以及有安全的水使用。水一般取自河流或井,但对大城市来说,这些水已不敷应用了。且以墨西哥城为例。目前,墨西哥城得利用水管,把125公里以外的水运到城里来,抽送的水途经绵延山脉,这些山比墨西哥城要高1200米。迪特尔·克雷默在其报告《水乃生命之源》中,把情况比作“章鱼;水管像章鱼的腕足般伸到城外去,把水运送过来”。
因此,不管是工农业还是城市,全都嚷着要更多的水。目前,借着提取蓄水层里的水(地下水),供求还能维持平衡。蓄水层是地球一个主要的淡水来源。不过,这些水不是取之不尽的。蓄水层的水就像银行里的钱,存款少,就不能提了又提,取了又取。这样做,人早晚会自食其果。
地下水——运用得当与失当
挖井后,从井里打来的水就是地下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地下水——隐而不见的濒危资源》估计,家庭和浇灌用的水一半是地下水。由于地下水通常比地球表面的水洁净些,不管是城市、乡间,饮用的水往往是地下水。提取地下水要是适可而止,供应就能维持不变,因为雨水不时慢慢渗进蓄水层,使地下水得到补充,但人们数十年来苛索不绝,被提取的地下水远超过天然所补给的。
结果,地下水位跟地面距离愈来愈远,要提取地下水,就得愈挖愈深,但这样做既不划算,也不切实际。井水一旦枯竭,不但经济会大受打击,人也会大祸临头。在印度,这类惨事已开始出现。生产供中国中部平原和印度共10亿人的粮食,都有赖于地下水,前景委实不妙。
地下水供应日渐短缺之余,还受到污染,叫问题雪上加霜。农用肥料、人和牲畜的排泄物,以及工业化学品都正流到地下水里去。世界气象组织发表的报告说:“蓄水层一旦受到污染,就可能得花不少时间和金钱来补救,还可能补救不来。有人把慢慢流进蓄水层的污染物叫做‘定时炸弹’。事情正威胁着人类安危。”
水从蓄水层提取出来,浇灌土地,但最后也许把土地毁了,这真是一大讽刺。在干旱或雨量不多的国家,不少要灌溉的农地都受着盐化作用的侵害。在印度和美国,即世上两大粮食生产国,百分之25的农地已受到严重破坏。
小心用水,长用长有
尽管问题不少,但只要小心用水,情况就不致太糟。如果浇灌方法不当,水没滋润植物以前,百分之60已给浪费了。利用现有的科技提高效率,工业用水可减少一半。如果水管爆裂后即时修好,城市的耗水量甚至可减少达百分之30。
要节约用水,就得有心有力才行。我们能满有把握,相信地球上宝贵的水能保存下来,供后人使用吗?下一篇文章会探讨这个问题。
[脚注]
a 请参阅《儆醒!》2001年5月8日刊,“乞拉朋齐乃‘雨水之水乡’”。
[第7页的附栏或图片]
世界无水不行
工业的生产或制造过程,十有八九都耗用大量的水。
◼ 生产1吨钢可用上280吨水。
◼ 制造1公斤纸可能得花多达700公斤水(如果工厂里的水没有循环使用)。
◼ 制造一辆典型的美国汽车,生产商所用的水,重量是车子重量的50倍。
农民对水的需求也许一样大,如果在雨量少的地区饲养牲畜,就需要更多的水。
◼ 从加利福尼亚的牛肉制造1公斤牛排出来,得用上2万零500公升水。
◼ 处理一只冰鲜鸡,就得至少用上26公升水。
[第8页的图表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耗水百分比
农业65%
工业25%
家庭10%
[第9页的图片]
总水管破裂,龙头没关好,巨量的水就这样白白流失
[鸣谢]
AP Photo/Richard Drew
-
-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
两千多年前,位于阿拉伯沙漠的佩特拉城声名鹊起。当地人口约3万,气候恶劣,每年平均雨量才150毫米,不过居民却应付有方,结果佩特拉城还渐渐繁荣富庶起来。
在佩特拉生活的纳巴泰人并没有电动抽水机,他们也没有建造巨型水坝。不过,纳巴泰人晓得怎样把水收集起来,加以保存。他们建筑了好些小小的贮水池、堤防、通道和水塔,把小心翼翼贮存起来的水运到城里,以及一块块小农地去,一滴水也不浪费。纳巴泰人挖的井、建造的水塔都很坚固,时至今日,贝都恩人仍然沿用。
一位水文学家很钦佩地说:“水文学是佩特拉城的隐形之美。当地居民真的聪明绝顶。”纳巴泰人也曾在内盖夫耕作,当地每年雨量往往不到100毫米,因此近年来,以色列的农学家一直试着向纳巴泰人借鉴。他们察看纳巴泰人留下的几千个小农庄,发现农民都巧妙地把冬天的雨水引到小小的梯田去。
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农民饱受干旱之苦,从纳巴泰人身上学到的技巧,给他们不少帮助。不过,现代的贮水方法也毫不逊色。在非洲海岸附近,加那利群岛当中的兰萨罗特岛,农民晓得在差不多全无雨量的情况下,种植葡萄和无花果。他们在圆洞的底部种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然后在泥土上铺一层火山灰,以防止水分蒸发。这样,露水就可以一滴滴地流到植物的根部,使其茁壮成长。
低科技解决方法
为了应付干旱气候,世界各地的人各施各法。在过去多个世纪,像印度塔尔沙漠的比什诺尔人,肯尼亚的图尔卡纳妇女,还有美国亚利桑那的纳瓦霍印第安人,都就解决农业需求方面研究出种种集水技术。这些技术跟叫人惊叹的高科技方法比起来,还要可靠得多。
20世纪建造的水坝多不胜数。大河给善加利用,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发展出来了。一位科学家估计,世上百分之60的河溪多少都曾受到控制。这些计划固然有好处,但生态学家却指出,计划对环境造成破坏,千千万万人因而失去家园就更不用说。
再者,这些工程、计划,就算是出于好意,急着用水的农民往往未能受惠。前印度总理甘地,提到印度改善灌溉的工程,说:“十六年来,钱花了不少,人民却得不着半点儿好处——没有灌溉,没有水,生产没增加,生活也没有改善。”
另一方面,事实却证明低科技方法更有效,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较小。在中国,各地社群自行建造的小池塘和水坝(共600万个),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在以色列,人们发现只要动动脑筋,一桶水可以先清洗东西,再用来搞卫生,最后还可用来灌溉。
另一个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是滴灌。滴灌可保存土壤,所用的水是传统灌溉方法的百分之5。用水要明智,自然也该挑适合干旱气候的植物来种,像高粱或黍,而不是需要大量灌溉的植物,像甘蔗或玉米等。
在家里或工厂里,人只要肯出一分力,同样能减少用水。例如,工厂里的水要是循环使用,制造1公斤纸,约1公升水就行了,节省下来的水逾百分之99。另外,墨西哥城已经把传统的马桶换掉,新马桶的耗水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当地还举办了一次资讯活动,旨在提醒市民节约用水。
成功的要诀
要解决水荒危机,或大部分环境问题,人得改变心态才行。人一定要互相合作,而非自私自利,必要时愿意牺牲一下。为了下一代设想,人该下定决心,好好照料地球。关于这点,桑德拉·波斯特尔在其著作《最后的绿洲——面对缺水危机》里,说:“自然系统是人未能也无法了解透彻的。我们需要一套准则,在面对有关的复杂决定时可以指引我们,叫我们处理得当。”
当然,这套跟水有关的“准则”,如果采纳的人有限,用处就不大了。上至国家,下至人民,都得齐心合作,因为河流没有国界之分。伊斯梅尔·萨拉杰尔丁在他的报告《解决水荒》里说:“以往,水的量与质是分开来考虑的,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把它视为全球的问题。”
不过,要各国同心协力解决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承认:“在今天的世界里,要全球一致行动,现在还不是时候;但努力实践‘万众一心’的精神,就刻不容缓了。”
优质的水供应充足固然重要,但要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这样还不够。我们得先承认,人对赐予生命和水的那位是负有义务的。(诗篇36:9;100:3)人不该只顾眼前利益,剥削地球和其中资源,相反,像造物主教导人类始祖,人必须加以“修理,看守”才行。——创世记2:8,15;诗篇115:16。
非同凡响的“水”
水是维持生命所不可或缺的,难怪在圣经里,水用来比作某些事物。事实上,要活得充实、快乐,我们就得承认这种象征性的水的根源。另外,我们也要向公元1世纪一个女子借镜。她跟耶稣基督说:“先生,给我这水吧。”(约翰福音4:15)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耶稣在一口深井旁边停下来。这口井位于今天的纳布卢斯附近,时至今日,世界各地的人仍经常到访。公元1世纪,许多妇女常常到这儿来,给家人打水。当时,在井旁的撒马利亚妇人也一样。耶稣跟她说,他可以给她“活水”;这种水是永不枯竭的。——约翰福音4:10,13,14。
撒马利亚妇人自然对耶稣的话感兴趣了。不过,耶稣提到的“活水”,当然不是实际的水,他想到的,是能够使人永远活下去的属灵供应。话虽如此,象征性的水跟实际的水也不无关系——要充分享受生命,两者缺一不可。
在古代,上帝的子民也曾闹水荒,他不止一次给他们解决问题。上帝施行奇迹,为一大群要经由西奈荒漠,往应许之地去的以色列人提供用水。(出埃及记17:1-6;民数记20:2-11)上帝的先知以利沙,曾洁净耶利哥城的井水。(列王纪下2:19-22)以色列人幡然悔悟,从巴比伦返回故土时,上帝领他们到旷野里的水去。——以赛亚书43:14,19-21。
今天,地球正亟须源源不绝的水。造物主耶和华曾多番缓解水荒,他将来难道不会同样行吗?圣经保证他一定会采取行动。上帝曾谈及他应许的王国统治下的情形,说:“我要在净光的高处开江河,在谷中开泉源;……我要使沙漠变为水池,使干地变为涌泉。好叫人看见、知道、思想、明白;这是耶和华的手所做的。”——以赛亚书41:18,20。
圣经应许我们,在上帝王国统治下,人“不饥不渴”。(以赛亚书49:10)多亏这个统治全球的新政府,水荒危机一定解决得了。这个政府,也就是耶稣教人祈求的上帝王国,将“以公平公义”运作,“从今直到永远”。(以赛亚书9:6,7;马太福音6:9,10)到时万众一心,人人真正无分彼此。——诗篇72:5,7,8。
我们要是现在就寻找予人生命的水,就能期待地球有这么一天,供水源源不绝,取之不尽。
[第10页的图片]
上图:在古代,佩特拉城的居民已晓得怎样贮水
下图:纳巴泰人在佩特拉建造的引水道
[鸣谢]
Garo Nalbandian
[第10页的图片]
在加那利群岛当中,有个岛上的农夫学会在雨量极少的情况下耕作
[第13页的图片]
耶稣答应给妇人“活水”,他的意思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