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水快要用完了吗?
    警醒!2009年 | 1月
    • 水快要用完了吗?

      乌兹别克人有一句谚语:“水没了,命也就没了。”有些专家说,这哪里是谚语,分明就是预言。由于卫生环境恶劣、水质受到污染,每年有大约两百万人因此而死亡,其中百分之90是儿童。

      你所用的水是怎么来的呢?你只要打开水龙头,水就会哗啦哗啦地流出来吗?还是,就像某些地方常见的那样,你必须走一段很长的路,排很长的队,才能把满满一桶珍贵的水提回家中呢?你每天都得辛苦好几个钟头,才能取得足够洗涤和烹饪的水吗?在许多地区,水就是这么稀缺,这么难得!戴安·瑞恩斯·沃德在她的著作《缺水之战——旱涝为患,人类愚昧,政客无能》中指出,世上有百分之40的人是“从水井、河流、池塘、水坑中取水的”。在一些国家,妇女为家人取水可能要花上六个小时,而当水桶装满,要拖回家时,就已超过20公斤了。

      事实上,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饱受缺水之苦,既缺乏干净的饮用水,也没有足够的卫生设施。在非洲,问题尤其严重,甚至每10个人中就有6个没有适当的如厕场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由于缺乏厕所,“水源、土壤及食物被人类粪便中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所污染。污染是腹泻的主要成因,而腹泻则是发展中国家儿童的第二大杀手。此外,污染也会引起其他严重疾病,譬如霍乱、血吸虫病和沙眼”。

      水被称为液体黄金,21世纪的石油。但是,许多国家对这一宝贵资源肆意浪费,以致这些国家的主要江河纷纷断流,不再流入海洋。农田灌溉加上自然蒸发,导致许多大河流量日渐减少,包括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河、中国的长江、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印度的恒河,以及埃及的尼罗河。人类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缓解水危机呢?什么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案?

      [第3页的附栏或图片]

      快要枯竭的水资源

      ◼ 1960年,中亚的咸海被列为地球上第四大湖泊。到2007年,咸海的面积已经缩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科学美国人》

      ◼ 美国和加拿大的五大湖,即伊利湖、休伦湖、密歇根湖、安大略湖和苏必略湖,正以“惊人的速度”日渐缩小。——《环球邮报》

      ◼ 澳大利亚德尼利昆镇的磨房所加工的谷物,本来可以满足2000万人的需要。但如今,稻谷的产量缩减了百分之98,磨房则于2007年12月关闭。为什么呢?因为“干旱持续了六年”。——《纽约时报》

      [图片]

      一艘船搁浅在咸海上

      [鸣谢]

      © Marcus Rose/Insight/Panos Pictures

      [第4页的附栏或地图]

      抽干江河溪流

      “曾有一度,宇航员(太空人)在环绕地球时,能够轻而易举地辨认出非洲的乍得湖,但如今,从太空已经很难找到这个湖泊的位置了。乍得湖为[喀麦隆、]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等国所环抱。……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湖面已经萎缩了百分之95。为满足周边地区农业用水的迫切需求,人们从汇入乍得湖的江河引流灌溉,将水渐渐抽干。如此下去,乍得湖可能很快就会完全干涸,湖的所在地也将成为后世之谜。”——《B2.0计划——拯救困境中的地球和文明》,莱斯特·布朗著

      [地图]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 水

      ☒ 植被

      □ 陆地

      1963年

      尼日尔

      乍得

      乍得湖

      尼日利亚

      喀麦隆

      2007年

      尼日尔

      乍得

      乍得湖

      尼日利亚

      喀麦隆

      [鸣谢]

      NASA/U.S. Geological Survey

  • 水资源危机——人类如何自救?
    警醒!2009年 | 1月
    • 水资源危机——人类如何自救?

      水资源危机覆盖了全球,危害着地球上亿万居民的健康。人类采取了什么措施,合理地使用水资源呢?

      南非《科学》周刊的一条大标题宣称:“德班穷人终获洁净水”。文章报道,由于前几任政府官员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德班的贫民几十年来都缺乏充足的供水。文章说,1994年,“德班地区有25万户居民得不到洁净水,也没有卫生设施”。

      1996年,为了改善这个状况,一位工程师启动一项工程,目标是每日为每户人家供给约200升水。结果如何?《科学》周刊报道,“德班市的350万居民中,有338万人得到了洁净的水”。过去,许多人须要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现在情况已大为改善,当地大部分居民只要走几步,就能得到洁净的水。

      《科学》周刊说,当地政府为改善环境卫生,拆除了“户外蹲坑式厕所”,代之以“粪便分离型双坑式厕所,这种厕所能够将尿液与粪便分离,这样粪便干燥得更快,更容易分解”。到2008年初,政府已经建造了大约6万座粪便分离型厕所。不过,政府预计还需两年时间才能达到目标,为每一户居民都配备适当的厕所。

      巴西由于缺乏污水排放系统和厕所,萨尔瓦多市有几百名儿童患上腹泻类的疾病。a为改善这个状况,市政府铺设了2000公里长的污水管道,供30万户居民使用。结果怎样?全市腹泻的患病率下降了百分之22,在高发病地区的比率则下降了百分之43。

      印度在世界某些地方,每逢丰水季节都会有充足的洁净水,这些水常常没被人利用。1985年,在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的托莱拉地区,一群印度妇女想出一个绝妙的储水方法。她们动员起来,建造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蓄水池,又在水池四壁贴上厚厚一层塑料膜以防渗漏。她们的创举十分成功,她们“邀请了邻居共享成果”,雨季过去几个月后,她们仍然有水可喝。

      智利这个南美洲国家从北到南绵延4265公里,西面是太平洋,东面是安第斯山脉。水资源的分配和供给全部由国家掌控,堤坝和运河的建造也需得到国家授权。效果如何?现在百分之99的城市居民以及百分之94的乡村住户都能得到充足的水。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为应对水资源的危机,各国各展所长。有些地区得益于季候风,能够利用风车一面发电,一面将地下水引到土壤的表层。富庶国家则有财力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许多地方建造堤坝防止河水流失并储蓄雨水。尽管干旱地区的水库可能因水气蒸发而失去百分之10的蓄水量,不过,建造水库还是有一定的成效。

      本刊出版者耶和华见证人相信,人类没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危机,解决的方案在上帝手中。圣经指出:“大地和大地的一切,寰宇和寰宇的居民,都属于耶和华。他把大地奠定在海洋上,固定在河流上。”(诗篇24:1,2)

      没错,上帝赋予人类照料地球的责任。(创世记1:28)但是,人对地球资源管理不善,因而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进一步证实,“人行走也无法确定该走的方向”。(耶利米书10:23)

      耶和华会如何恢复地球环境的完美平衡?圣经向我们提出保证,上帝会“更新一切”。(启示录21:5)试想象,世界上再没有贫穷,没有干旱,再也不会缺水。如今每年雨季来临,洪水泛滥,都会吞噬几千条性命。试想象,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洪涝灾害。在上帝的王国治下,他会实现他的应许,耶和华曾亲自发言:“我口中所出的话……不会无功而还,却必达成我所喜悦的事。凡我说过要做的,总会成功。”(以赛亚书55:11)

      上帝的话语记载在圣经里。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上帝会怎样恢复地球的生态环境呢?下一篇文章会解释你可以怎样做。

      [脚注]

      a 在环球各地,每年有大约160万儿童死于腹泻类疾病,高于因爱滋病(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而死的人数的总和。

      [第5页的精选语句]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之所以活着,全拜水所赐。”——迈克尔·帕菲特,《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

      [第6页的精选语句]

      要生产1吨谷物,就需要1000吨的水

      [第6页的精选语句]

      “世界上百分之70的水是为了灌溉农作物。”——《B2.0计划》,莱斯特·布朗著

      [第7页的图表或图片]

      (排版后的式样,见出版物)

      有多少淡水可供使用?

      地球上的水

      97.5% 盐水

      2.5% 淡水

      淡水

      99% 冻结在冰川或冰山里或者深藏地下

      只有1% 供近70亿人以及无数其他物种使用

      [第7页的图片]

      在南非德班市,人们正安装管道,输送自来水

      [鸣谢]

      Courtesy eThekwini Water and Sanitation Programme

      [第7页的图片]

      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妇女正在收集雨水摄于2007年

      [鸣谢]

      © Robert Wallis/Panos Pictures

      [第7页的图片]

      洪都拉斯科潘镇附近的村民正在建造新的供水系统

      [鸣谢]

      © Sean Sprague/SpraguePhoto.com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