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两千多年前,位于阿拉伯沙漠的佩特拉城声名鹊起。当地人口约3万,气候恶劣,每年平均雨量才150毫米,不过居民却应付有方,结果佩特拉城还渐渐繁荣富庶起来。
在佩特拉生活的纳巴泰人并没有电动抽水机,他们也没有建造巨型水坝。不过,纳巴泰人晓得怎样把水收集起来,加以保存。他们建筑了好些小小的贮水池、堤防、通道和水塔,把小心翼翼贮存起来的水运到城里,以及一块块小农地去,一滴水也不浪费。纳巴泰人挖的井、建造的水塔都很坚固,时至今日,贝都恩人仍然沿用。
一位水文学家很钦佩地说:“水文学是佩特拉城的隐形之美。当地居民真的聪明绝顶。”纳巴泰人也曾在内盖夫耕作,当地每年雨量往往不到100毫米,因此近年来,以色列的农学家一直试着向纳巴泰人借鉴。他们察看纳巴泰人留下的几千个小农庄,发现农民都巧妙地把冬天的雨水引到小小的梯田去。
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农民饱受干旱之苦,从纳巴泰人身上学到的技巧,给他们不少帮助。不过,现代的贮水方法也毫不逊色。在非洲海岸附近,加那利群岛当中的兰萨罗特岛,农民晓得在差不多全无雨量的情况下,种植葡萄和无花果。他们在圆洞的底部种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然后在泥土上铺一层火山灰,以防止水分蒸发。这样,露水就可以一滴滴地流到植物的根部,使其茁壮成长。
低科技解决方法
为了应付干旱气候,世界各地的人各施各法。在过去多个世纪,像印度塔尔沙漠的比什诺尔人,肯尼亚的图尔卡纳妇女,还有美国亚利桑那的纳瓦霍印第安人,都就解决农业需求方面研究出种种集水技术。这些技术跟叫人惊叹的高科技方法比起来,还要可靠得多。
20世纪建造的水坝多不胜数。大河给善加利用,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发展出来了。一位科学家估计,世上百分之60的河溪多少都曾受到控制。这些计划固然有好处,但生态学家却指出,计划对环境造成破坏,千千万万人因而失去家园就更不用说。
再者,这些工程、计划,就算是出于好意,急着用水的农民往往未能受惠。前印度总理甘地,提到印度改善灌溉的工程,说:“十六年来,钱花了不少,人民却得不着半点儿好处——没有灌溉,没有水,生产没增加,生活也没有改善。”
另一方面,事实却证明低科技方法更有效,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较小。在中国,各地社群自行建造的小池塘和水坝(共600万个),于解决问题大有帮助。在以色列,人们发现只要动动脑筋,一桶水可以先清洗东西,再用来搞卫生,最后还可用来灌溉。
另一个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是滴灌。滴灌可保存土壤,所用的水是传统灌溉方法的百分之5。用水要明智,自然也该挑适合干旱气候的植物来种,像高粱或黍,而不是需要大量灌溉的植物,像甘蔗或玉米等。
在家里或工厂里,人只要肯出一分力,同样能减少用水。例如,工厂里的水要是循环使用,制造1公斤纸,约1公升水就行了,节省下来的水逾百分之99。另外,墨西哥城已经把传统的马桶换掉,新马桶的耗水量是原来的三分之一,当地还举办了一次资讯活动,旨在提醒市民节约用水。
成功的要诀
要解决水荒危机,或大部分环境问题,人得改变心态才行。人一定要互相合作,而非自私自利,必要时愿意牺牲一下。为了下一代设想,人该下定决心,好好照料地球。关于这点,桑德拉·波斯特尔在其著作《最后的绿洲——面对缺水危机》里,说:“自然系统是人未能也无法了解透彻的。我们需要一套准则,在面对有关的复杂决定时可以指引我们,叫我们处理得当。”
当然,这套跟水有关的“准则”,如果采纳的人有限,用处就不大了。上至国家,下至人民,都得齐心合作,因为河流没有国界之分。伊斯梅尔·萨拉杰尔丁在他的报告《解决水荒》里说:“以往,水的量与质是分开来考虑的,但现在我们不得不把它视为全球的问题。”
不过,要各国同心协力解决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承认:“在今天的世界里,要全球一致行动,现在还不是时候;但努力实践‘万众一心’的精神,就刻不容缓了。”
-
-
寻找予人生命的“水”警醒!2001年 | 6月22日
-
-
[第10页的图片]
上图:在古代,佩特拉城的居民已晓得怎样贮水
下图:纳巴泰人在佩特拉建造的引水道
[鸣谢]
Garo Nalbandian
[第10页的图片]
在加那利群岛当中,有个岛上的农夫学会在雨量极少的情况下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