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顾全病人的尊严
    警醒!1998年 | 9月22日
    • 顾全病人的尊严

      萨莉带丈夫去看神经病科医生之前两天,南非刚刚选了新总理。医生问阿勒飞有关选举的结果,他眼神凝滞,毫无反应。医生给阿勒飞做过脑扫描后,用冷漠的语气喊道:“这人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也算不来,他的脑筋不行了!”他又劝萨莉说:“你必须把个人财务安排得妥妥当当。这个家伙可能无缘无故地袭击你。”

      萨莉反驳说:“不可能!我丈夫决不会这样待我!”结果证明萨莉的看法是对的,阿勒飞始终没有对太太动粗,但有些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就真的变得暴躁好斗。(原因往往在于患者要发泄心中郁积的恼怒。照顾患者的人要是懂得怎样对待患者,病人的情绪是会平复下来的。)神经病科医生虽然诊断正确,他却没有顾及阿勒飞的尊严。他显然不觉得有必要这样做。要不然,他会体谅阿勒飞的心情,私下才向萨莉说明她丈夫的病况。

      《老来糊涂》一书评论:“患痴呆病的,不管哪一种,个个都觉得维护尊严、受人尊重、保持自尊是绝对必要的。”关于顾全病人的尊严,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所出版的《沟通》指出,要紧的是,“千万不要当着患者面前,跟别人谈论他们的情况,仿佛他们不存在似的。即使患者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他们也可能感觉到自己备受冷落,有损自尊”。

      事实表明,有的早老性痴呆病患者能听得懂别人对自己的评论。举例说,澳大利亚一个患者跟太太一同出席早老性痴呆病协会的聚会。事后他慨叹说:“他们指点照顾患者的家人要做什么及怎样做。我一直在场聆听,但竟然没人理会我这个患者,我到现在还想不通。……我难过了好几天。只因为我患了早老性痴呆病,我说什么也不管用了。谁也不肯听取我的意见。”

      保持积极

      要顾全患者的尊严,管用的方法很多。患者可能需要别人协助,才能完成他们一度觉得轻而易举的日常工作。举例说,要是患者以往跟朋友经常通信的话,也许你可以坐下来,替患者回信给关心他们的朋友。在《早老性痴呆病——侍亲顾己之道》一书,莎伦·菲什提供其他实用的方法去帮助患者:“跟患者一同做简单的家务,例如洗餐具、抹干碗碟、扫地、摺叠衣服、准备晚餐等,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有贡献的。”她接着又说:“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或许没有能力打扫整座房子,也不能准备全部饭菜。但一般说来,他们都是渐渐丧失能力的。他们能够做什么,你就让他们做什么。这样,他们的能力就不会衰退得这么快。你这样做之余,也能帮助患病的亲人保持自尊。”

      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所做的家务,有时是不像样的,你可能要再次扫地、重新洗碟。尽管这样,你只要继续让患者自觉有用,他的日子就过得开心一点。即使患者做得不好,你也要称赞他。别忘记,他的能力日渐衰弱,他已经竭尽全力了。家人须要经常安慰患者,还要不时说些赞赏话。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所能做的也越来越少,但你就更要多加称赞。凯西的丈夫今年84岁,患了早老性痴呆病。她说:“患者有时会怪自己不中用,为此感到很难过。这种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叫你措手不及。照顾患者的人就要马上安慰对方,用亲切的口吻说:‘你已经做得不错了。’”《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可参与的活动》一书也表达同样的意见:“我们大家都需要听到称赞、鼓励的话,对痴呆病患者说来,这方面的需要特别殷切。”

      怎样处理令人尴尬的行为

      照顾患者的家人须要学习应付患者的尴尬行为。他们最大的忧虑就是患者在公开场合失禁。格里·贝纳特医生在他撰写的《早老性痴呆病及其他精神模糊状态》一书写道:“这些行为不是经常发生的,照顾患者的人通常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把发生次数减到最少。他们必须区别轻重缓急,无需为患者的尴尬行为感到不安,也不用理会在场人士的反应,他们要关心的就是怎样顾全患者的尊严。”

      遇到这样的尴尬处境,千万不要训斥患者,倒要听从以下的劝告:“保持镇静,实事求是。要记住,患者不是故意惹你恼火的。你要是和蔼可亲、态度坚定的话,患者就大有可能跟你合作;相反,如果你急躁易怒,又没有耐性,他们就更难跟你合作。你要竭尽所能,避免让难题损害你和病人的关系。”——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出版的《失禁》。

      他们真的需要纠正吗?

      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在言谈上常有差错。例如,他们也许说,自己在期待某个亲友探访,其实那个亲友早已死去。他们可能看见一些只在幻觉里出现的东西。家人有必要处处纠正患者的错误观点吗?

      在《如何照料虽生犹死的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一书里,罗伯特·伍兹说:“每逢儿女发错音,或在语法上出错,有些家长就情不自禁地纠正儿女的错处。……结果,儿女不是心怀愤恨,就是变得沉默寡言。他们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很难畅所欲言,因为父母老是打断他们的话。同样,早老性痴呆病患者要是经常被人指正,也会感到愤愤不平。”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怎样对待儿女,圣经有以下的建议:“你们做父亲的,不要激恼孩子,免得他们灰心丧气。”(歌罗西书3:21)连孩子也因为经常受到纠正而恼怒,成年人就更加觉得不胜其烦了!南非《ARDA通讯》告诫说:“别忘记,患者是个大人,曾经自力更生,也有过若干成就。”有错必纠的态度不但会激恼患者,还会引起抑郁情绪,使患者变得暴躁好斗。

      照顾患者的人也可以从耶稣基督的榜样,学会接受早老性痴呆病患者的能力限度。他没有即时把门徒的错误观点一一矫正过来。其实耶稣有很多事都没有告诉门徒,因为他们还不能理解。(约翰福音16:12,13)耶稣很体谅人,深知健康的人也不是无所不能的。那么,我们就更有必要体恤患重病的人,这些成年人的想法可能有点儿怪,但毕竟不会伤害人。硬要患者明白某件事的实情是不切实际的,他们根本办不到。与其据理力争,何不保持沉默,或找机会转换话题呢?——腓立比书4:5。

      有时,最仁慈体贴的做法就是,对患者所生的幻觉表示认同,而不是劝说患者相信没有其事。举例说,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可能忐忑不安,因为“看见”窗帘后面有只猛兽,或幻想有个坏人躲在窗帘后面。这时候你不宜跟他推理。要记住,患者深信自己在幻觉里所“看见”的东西是真实的,他实在感到害怕。为了使他安心,你可能要查看窗帘背后,然后对他说:“如果你再次‘看见’那人,请告诉我,好让我帮你一把。”在《早老性痴呆病——护理人纾虑解忧指南》一书,奥利弗和博克两位博士指出,你认同病人的观点,病人就有能力“克制内心的恐惧,不致被自己所看见的幻影吓倒。……他知道你是可以信靠的”。

      “我们人人都难免绊倒许多次”

      要把以上的建议一一实行出来,也许毫不容易。照顾患者的人如果有沉重的工作负担,又要兼顾其他家庭责任的话,那就难上加难了。面对重重挫折,照顾患者的人有时也会出岔子,没有顾及患者的尊严。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用过度内疚。别忘记,患者的记忆力正渐渐衰退,他可能很快就什么都记不起。

      圣经的执笔者雅各写道:“我们人人都难免绊倒许多次。谁不在言语上绊倒,谁就是完美的人,也能勒住全身了。”(雅各书3:2)照顾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是艰巨的任务。既然照顾患者的人,个个都不完美,犯错是在所难免的。在下篇文章,我们会讨论其他有效的方法,使照顾患者的人能够克服困难,甚至从中得着不少乐趣。

  • 顾全病人的尊严
    警醒!1998年 | 9月22日
    • 你应该把实情告诉病人吗?

      照顾患者的家人有时会很苦恼,不知道该不该告诉患者,他们得了早老性痴呆病。如果你决定把实情告知病人,你应该怎样做?在什么时候开口?南非早老性痴呆病及相关精神病协会的通讯登载了一个读者的心声,她的评论耐人寻味:

      “我丈夫患了早老性痴呆病前后已有七年。他今年81岁,但值得欣幸的是,病情恶化的速度相当缓慢。……这几年来,我一直不忍心让他知道自己患了早老性痴呆病。他常常用以下的‘借口’掩饰错误:‘不要对80岁的老翁期望过高啊!’我们没有揭他的疮疤,还连连认同他的话。”

      这个读者接着提到一本书,该书建议家人用仁慈的口吻、简单几句话,让病人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不过,她并没有采用书中的建议,因为担心丈夫受不了。

      她又说:“一天,我丈夫突然在朋友面前,表示很担心自己会干出可笑的事来,因而大出洋相。我认为时机到了!我(战战兢兢地)走到他的身旁,跪下来对他说,他患了早老性痴呆病。他当然不明白这是什么病,但我向他说明,由于得了这个病,他以往认为很容易做的事,现在可能觉得很难做到,这个病也使他变得健忘。我把贵会出版的《早老性痴呆病不容忽视》给他看,并读出其中两句话:‘早老性痴呆病是指头脑紊乱,患者会丧失记忆力,智力也大不如前。……这是一种病症,而不是正常的衰老现象。’我还安慰他,叫他不要担心,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患了这个病,所以很体谅他的处境。他想了一会儿后,就大声喊道:‘听到这个消息,我就放心啦!’我丈夫得知自己患了早老性痴呆病后,大大松了口气!你能想象我当时的心情吗?

      “现在,他一显得焦躁不安,我就会搂着他说:‘记住,这不是你的错。只因为早老性痴呆病作祟,你才这么难受。’他很快就平静下来了。”

      当然,早老性痴呆病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此外,照顾患者的家人和患者的关系也做成一定的差别。所以,你必须自行决定,该不该让家人知道自己患了早老性痴呆病。

  • 顾全病人的尊严
    警醒!1998年 | 9月22日
    • 真的患了早老性痴呆病?

      老人一旦出现急性精神模糊症状,不要妄下结论,认为他们一定患了早老性痴呆病。老人神志迷惘,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例如痛失亲人、突然搬家、感染疾病等。不少事例表明,急性精神模糊状态是可以逆转的。

      即使患者的情况突然急剧恶化,例如开始失禁,这也不一定是由早老性痴呆病引起的。这个病发展得很慢。《早老性痴呆病及其他精神模糊状态》一书指出:“情况突然变坏通常表明,病人患了急性病(例如肺部感染或尿道感染等)。有小部分[早老性痴呆病]患者的情况似乎会急转直下。……但对大多数病人说来,衰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尤其是有家人悉心照顾的病人,他们即使有其他病痛,也因为及早料理妥当而没有加速衰退过程。”患者失禁也许是由其他可治疗的疾病引起的。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出版的《失禁》建议:“首要的是,征询[医生]的意见。”

  • 照顾患者的人可以怎样做
    警醒!1998年 | 9月22日
    • 照顾患者的人可以怎样做

      玛格丽特说:“[人们]的应变能力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别,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她是澳大利亚一位专科医生,专门治疗早老性痴呆病,也常常跟患者的护理人接触。玛格丽特又说:“即使患者变得反复无常、很难应付,有些家庭也能熬下去。其他家庭一觉察到患者的性格稍有变化,就茫然不知所措。”——《老来糊涂》一书的引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原因可能在于患者在得病以前和家人的关系有多融洽。家人要是亲密无间、互爱互重,就不会觉得照顾长期患病的成员有什么大不了。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得到家人悉心照顾,病情就容易控制得多。

      患者虽然智力衰退,但对于家人的爱护和关怀,他们通常都是有反应的,除非已病入膏肓。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出版的《沟通》指出,“沟通不一定要用言语”。照顾患者的人必须用手势、表情向病人传情达意,这包括亲切和蔼的面部表情、柔婉的腔调。目光接触也很重要。说话速度要平缓,咬字要清楚,还要经常轻唤病人的名字。

      前文提到的凯西说:“跟患痴呆病的亲人保持沟通是可能的,也很重要。温柔的抚摸、热烈的拥抱、 和婉的声调,还有你不时陪伴左右,这一切能够消除患病亲人的疑虑,使病人倍感安全。”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总结说:“你要是对患病的亲人怀有深厚感情,就能跟患者保持友好关系,尤其在言语沟通有困难的时候。握住病人的手,坐下来用胳膊拢着对方,用抚慰的语气说话,把他们紧紧拥在怀里,都是不同的方法去表明你仍然关心患者。”

      照顾患者的人和患者要是相处融洽,即使出了差错,大家也能一笑置之。举例说,一个男子想起,他的妻子因为头脑糊涂,铺床的时候竟然把毯子放在两个被单之间。到晚上就寝的时候,他们才发觉床铺错了。妻子说:“哎呀!我又犯傻了!”接着他俩开怀大笑。

      过简朴的生活

      患者在熟悉的环境里,表现更理想。他们需要按照固定的常规而生活。在大型的日历上,清楚注明每天的约会,对患者大有帮助。格里·贝内特医生说:“贸然把病人从他们习惯的地方搬走,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对精神模糊的人说来,持续不变的生活常规是极为重要的。”

      病情渐渐恶化,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也越来越难听从吩咐。家人必须用简单的字眼,说清楚患者要怎样做。比方说,单单吩咐患者穿好衣服可能叫他摸不着头脑。你或许要把衣服放得井井有条,从旁协助病人把衣服逐一穿好。

      有必要保持活跃

      有些患者常在家里踱来踱去,有时还不自觉地走出家门,结果迷了路。对患者说来,踱步是有益的运动,既能缓和紧张情绪,又能叫人睡得好。不过,患者要是离家走失了,就可能发生危险。《早老性痴呆病—— 侍亲顾己之道》一书说:“你的亲人一旦走失了,你就要采取应急措施,因为悲剧可以随时发生。要记住:不要惊慌。……搜索队要知道患者的样子才能着手追查他的下落。不妨把患者的彩色近照存放在家里。”a

      另一方面,有些患者却变得昏昏沉沉,从早到晚都坐着,一动也不动。你要想办法,使患者参与你俩都喜欢的活动。不妨逗引他们唱歌、吹口哨、演奏乐器。有些患者喜欢跟着自己喜爱的音乐节奏拍手、晃动身子或翩翩起舞。卡梅尔·谢里登医生说:“早老性痴呆病患者最有兴趣参与的活动,通常都是伴有音乐的。患者的家人常常提到,虽然患者早就把其他有意义的[事物]忘得一干二净,但一听到熟悉的旧日名曲,他们就乐在其中。”

      “我心甘情愿这样做”

      南非一个妇人的丈夫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病情已进入末期。尽管这样,她还是天天到疗养院去陪伴丈夫。家人出于好意,反对她这样做。也许他们觉得这个妇人在浪费时间,因为她的丈夫根本认不出自己的妻子,也从没对她说过半句话。这个妇人在丈夫死后说出个中原因:“我很想陪伴丈夫。疗养院的护士很忙,要是他把身体弄脏了,我就可以替他清洗更衣。我做得开心——我心甘情愿这样做。一次,我推着他的轮椅前行,他不慎弄伤了脚。我说:‘痛吗?’他回答说:‘当然啦!’我由此知道他是有感觉的,还会讲话。”

      即使患者在得病以前跟家人不大合得来,照顾患者的家人也能应付下去。b他们知道自己所做是对的,也使耶和华的心欢喜;单凭这一点,他们就深感满足了。圣经说“要尊敬老年人”,又说“不可因为母亲老了,就藐视她”。(利未记19:32;箴言23:22;《新译》)此外,圣经也吩咐基督徒:“寡妇如果有儿孙,儿孙就应该先在自己家里学习实践敬神的虔诚,不断给父母和祖父母应得的报酬,因为这在上帝眼前是可蒙悦纳的。人不照顾亲属,尤其是不照顾自己家里的人,其实就等于否认信仰,比不信的人还不如。”——提摩太前书5:4,8。

      凭着上帝的帮助,许多照顾患者的人都做得不错,他们悉心照顾长期患病的亲属,包括患了早老性痴呆病的家人,这是值得表扬的。

      [脚注]

      a 有些护理人发觉,让患者随身带备身分证明很有用,例如给他们戴上注明身分的手镯或项链。

      b 关于怎样照顾长期病患者、其他人可以怎样帮忙,详见《儆醒!》1997年2月8日刊3-13页,“照顾长期病患者——如何肩负这个担子?”一系列文章。

      [第11页的附栏]

      早老性痴呆病与药物

      关于早老性痴呆病,目前约有二百种可行的疗法正在进行测试,但医学界到现在还没找到有效的疗法。据报道,在患病初期,服用某些药物可以暂时缓和记忆力下降的速度,或使疾病恶化的速度减慢。保持谨慎倒是恰当的,因为这些药物不是对个个患者都能奏效,有些药物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有时患者可能要服用其他药物,去治疗伴随早老性痴呆病而来的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等。不管怎样,每个家庭都应该先征询医生的意见,权衡各种疗法的利弊,才作出决定。

      [第11页的附栏]

      探病的人可以怎样帮忙

      由于智力不断衰退,早老性痴呆病患者通常都不能跟别人畅谈时事。但谈论往事就可不同了。尤其在患病初期,他们的长时记忆可能还是完好无损的。许多早老性痴呆病患者都喜欢“想当年”。不妨请患者讲述他们心爱的趣闻轶事,即使你听了又听,也不要紧。这样,你就不但为患者带来欢乐,同时也让长期照顾患者的家人得到所需的休息。事实上,你主动帮忙照顾患者一段时间,也许一整天,就能让长期照顾患者的家人大大松一口气了。

      [第12页的附栏]

      应付失禁

      《失禁》指出,患者失禁可能“使护理人忍无可忍,但他们仍可以采取步骤,使情况缓和下来,减轻自己的担子”。要谨记,失禁的现象不一定是永久的;病人可能只是一时头脑糊涂,或可能因为行动缓慢,来不及上厕所的缘故。此外,病人也可能染上其他可治疗的疾病,以致暂时失禁。所以,你可能要征询医生的意见。

      不管原因是什么,病人要是穿着方便的外衣和经过特别修改的裤子,失禁的情况就容易处理得多。给床和椅子铺上保护垫有好处,但不要让病人的皮肤跟塑料接触,以免皮肤因受刺激而发炎。用温暖的肥皂水给病人洗澡,擦干身体后,才可给他穿上衣服。清除通道的障碍,好让患者能够又快又安全地往浴室去。通宵点着夜灯对患者很有用,他不用摸黑上厕所。既然患者走路不稳,不妨在适当的地方安装扶手杆;这样,患者就不会那么怕上厕所了。

      伦敦早老性痴呆病协会建议:“你要是能够开两句玩笑,就可以使紧张的气氛缓和下来。”照顾患者的人可以怎样克服重重困难呢?一个善于照顾长期病患者的女子答道:“对病人要有耐性,也要仁慈体贴、温和有礼;这样,患者就能够时刻保持尊严,不用害怕当众出丑了。”

      [第13页的附栏]

      病人应该搬家吗?

      很可惜,由于病情日渐恶化,早老性痴呆病患者可能要离开自己的“老窝”,搬去跟亲人同住,或给送进疗养院。不过,在决定把患者迁离他所熟悉的环境以前,有些重要因素是应该考虑的。

      搬家可以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患者往往不能适应新环境、新地方。格里·贝内特医生讲述一个病人惯常在街上徘徊,有时还迷了路。尽管这样,她仍可以独自生活。为了提供进一步的支援,家人决定把老人家搬到他们附近的楼房去住。

      贝内特医生说:“很遗憾,老人家总觉得新居不及‘老窝’好。……她始终不能在新居安顿下来,真可悲。她对新居感到无所适从,什么都得依靠别人。她不习惯厨房的摆设,又记不起往浴室的方向,结果失禁了。由此可见,家人虽然用意良好,到头来却害得老人家每况愈下。最后,他们把老人家送进疗养院。”——《早老性痴呆病及其他精神模糊状态》。

      可是,如果家人别无选择,不得不把患者送进疗养院,那又怎么样?面对这样的决定,家人真的感到左右为难。有人说,这个决定使照顾患者的家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们自觉对不起患病的亲人,像是把病人遗弃似的。

      关于怎样对待早老性痴呆病患者,一个经验丰富的护士说:“家人有这样的反应是正常的,但没有必要感到内疚。”为什么?她回答说:“因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病人]的护理和安全。”奥利弗和博克两位博士也有同感:“叫家人最为难的大概是:长年照顾患者已把家人弄得心力交瘁,加上患者的病情又不断恶化,病人再也不可能在家中得到适当照顾了。”不过,有些照顾患者的人,认真考虑过自己的环境,又衡量过利弊以后,决定“把病人送进疗养院,……因为这样做对病人最为有益”。——《早老性痴呆病——护理人纾虑解忧指南》。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