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们需要希望?警醒!2004年 | 5月8日
-
-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研究,这项研究专门评估,乐观和悲观的态度对冠状动脉心脏病人的影响。研究对1300多人作了一番仔细评估,按其对待生活的态度分为两类: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这项追踪调查进行了十年后发现,这些人中约有百分之12患上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心脏病,其中悲观的人比乐观的人多将近一倍。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研究健康与社会行为的副教授洛拉·库布藏斯基评论道:“关于‘积极的态度’对健康有益的说法,大多数的证据都是间接的二手资料。在心脏病学的领域内,这项研究却提供了第一份直接的医学证据。”
一些研究发现,一向自认身体较差的人,在手术后的确没有那些一直自觉身体健康的人恢复得那么好。保持乐观心态甚至能够延年益寿!一项针对上年纪的人而做的研究透露,长者对于衰老一事有正面的看法,他们就比较健康、比较长寿,反过来说也一样。他们给老人看些资料,内容提到年老意味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尽管这些内容相当简短,但看完之后,老人们连走起路来都显得比以前更有劲了。事实上,这样的改变相当于12周体能训练的效果!
-
-
为什么我们需要希望?警醒!2004年 | 5月8日
-
-
乐观悲观,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积极向上的态度为乐观的人带来许多益处。在学校、工作场所、甚至运动场上,他们通常都有较为突出的表现。试以一个女子田径队的研究为例。教练对她们的运动技能做了彻底的评估。同时,研究员也分别调查了队员是否积极地仰望未来。然后,根据运动员的乐观程度,就可预知她们在运动场上的表现,这比教练所提供的一切数据更准确。为什么希望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对乐观主义的反面——悲观主义的研究,带给人们很大的启发。20世纪60年代,研究动物行为的实验有了出人意料的发现,研究人员因此发明了一个新词——“习得的无助感”。他们发现,人也可能蒙受这类症候群的不利影响。比如说,研究人员将一些人置于令人不快的噪音环境中,告诉他们,只要找出预定顺序,照顺序按下某些按键即可关闭噪音。他们成功地关闭了噪音。
第二组研究对象也得到了相同的指令——不过按键却无效。可以想象,后来第二组中大部分的人都觉得茫然无助。在接下来的测试中,他们相当犹豫,什么都不肯做了。因为他们认为,不管他们做什么,情况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不过,乐观的人就算被分到第二组,也依然拒绝向无助感让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