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在自断粮食供应吗?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人类在自断粮食供应吗?
“今天真正棘手的问题,不是国债和财政赤字,也不是全球竞争,而是要寻找一条出路,好让人享有丰富充实的生活,但又不会破坏众生所依赖的生物圈。现今人类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正面临崩溃。”——遗传学家戴维·铃木。
苹果很容易被人视作等闲。如果你生活在盛产苹果的地方,就会觉得苹果唾手可得,品种繁多,任你挑选。可是,今天的苹果品种比100年前少了许多,你知道吗?
从1804年到1905年,美国种植的苹果多达7098种,当中有6121种已不复存在,占全数百分之86。梨的情况也类似,在以往种植的2683种梨当中,百分之88已消失了。蔬菜的情况更严重,品种减少得更多。生物正渐渐失去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除了指物种纷繁之外,也指个别物种包含许多品种。)美国生产的不同种类的蔬菜,在不及80年内,品种竟减少了百分之97。然而,生物多样性真的要紧吗?
很多科学家说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虽然生物多样性所起的作用还在争论不休,但是不少环境专家表示,对于维持地上众生的生命,生物多样性是不可少的。他们指出,生物多样性固然对森林和草原的野生植物重要,对我们所种植的粮食作物也关系重大。个别物种本身 的多样性也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举例说,稻米的品种越多,有些品种能抵抗常见疫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世界监察协会最近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人类破坏地球生物多样性会引发严重后果。最有力的证据也许是粮食供应受到影响。
植物纷纷绝种,至少在两方面影响到食用农作物。第一,农作物的近缘野生种被毁去,可供未来配种的基因也就丧失了。第二,个别农作物本身 的品种也减少了。举例说,20世纪初期,亚洲所种植的本地稻米大约有10万种,单是印度就至少有3万种。但现在仅仅10种就占了印度稻米产量的百分之75。斯里兰卡的稻米品种也所剩无几,从2000种下降到5种。墨西哥本是玉米原产地,但目前所种植的玉米品种只是20世纪30年代的百分之20。
然而,受到危害的不仅是食物。药厂制造的药物大约有百分之25是从植物提炼出来的,新的药用植物也陆续被发现,但与此同时,不同种类的植物正纷纷被灭绝。人不断破坏生物多样性,不是自掘坟墓吗?
据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调查所得,在大约1万8000种动植物之中,超过1万1000种有灭绝的危险。在一些地方,例如印尼、马来西亚、拉丁美洲,由于森林遭人大量砍伐,改建成种植园,研究人员只能粗略估计,濒于灭绝或已经消失的物种约有多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月刊》评论,有些人认为物种灭绝得实在“太快,迟早会造成大祸”。
当然,今天地球仍然生产大量粮食。可是,地球的物种正日益减少,人口却迅速增长,人还能喂饱自己多久呢?不同的国家都关注这件事,于是设立了种子库,确保珍贵的植物不会绝种。有些植物公园已经负起保存物种的重任。科学引进了强有力的新工具,称为基因工程学。可是,种子库和科学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读读下一篇文章就见分晓。
-
-
品种纷繁,生命攸关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品种纷繁,生命攸关
在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的人口超过800万,是全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马铃薯是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而当地农夫主要种植的品种是大马铃薯。
1845年,爱尔兰的农夫照常种植大马铃薯。后来晚疫病侵袭,农作物几乎全部死亡。保罗·雷伯恩在《最后一次收割——危害美国农业的基因投机》一书说:“爱尔兰大部分农夫都熬过了那一年,灾难到次年才来临。农夫由于没有其他马铃薯的种子,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有再次种植大马铃薯。不久,晚疫病再度侵袭,而且来势汹汹。农作物损失惨重。”历史家估计,当时有多达100万人饿死,另有150万人移居海外,大多迁往美国,留下来的人都赤贫如洗。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农夫,由于种植多种不同的马铃薯,所以当晚疫病侵袭时,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死亡,没有酿成灾难。显然,种植多种多类农作物能起保护作用,划一作物倒违反了这个生存之道,叫农作物易受疫病和害虫侵袭,整个区域的收成也因而大受损害。正因为这样,许多农夫不得不经常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和灭真菌剂等污染环境的化学品。
为什么农夫要舍弃传统,不再种植多种本地作物,代之以划一作物呢?他们这样做,往往是受经济利益所驱动。划一作物的好处有:容易收成、不易腐烂、外貌美观、产量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作物划一化加紧推行,促成了所谓绿色革命。
绿色革命
在易闹饥荒的地区,政府当局和大企业极力游说农民停止种植多类农作物,转而划一种植,集中生产高产量的谷物,特别是稻米和小麦。这些杂种高产的谷物大受欢迎,被誉为能喂饱全人类的农产品。不过,要付出的代价可不小,种子价格是平常的三倍。昂贵的机器如拖拉机暂且不说,收成的多寡也大大有赖于肥料等化学品。尽管所费不菲,在政府的资助下,绿色革命仍然广泛推行。“绿色革命以往曾让千百万人免受饥饿之苦,现在却威胁着世界的粮食供应,”雷伯恩这样说。
绿色革命算是取得了短期的利益,但也漠视了长期的风险。划一作物不久就在多个大陆普及起来。广泛使用肥料使野草滋生,杀虫剂也把益虫连同害虫一并杀死。鱼、虾、蟹、蛙、食用草本植物和野生植物之类的可贵副食品,都给稻田里的有毒化学品灭掉。有些农夫也由于接触到化学品而中了毒。
英国公开大学生物系教授何美云(音译)博士说:“绿色革命所引进的单一作物种植法,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危害到全世界的粮食供应,那是不争的事实。”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表示,一百年前的农作物品种到现在已丧失了百分之75,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工业化。
世界监察协会出版的一份刊物警告说:“农作物划一化可能大大危害生态环境。”这些风险可以怎样加以控制呢?除了资助农民之外,农业科学家的支援、强力的化学品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即使样样俱全,谁也不能保证什么。美国发生过一次玉米疫病,损失惨重,印尼也曾丧失了约20万公顷的稻米,农作物划一化正是祸根之一。近年来,另一场农业革命又开展了。这场革命关系到操控生物最基本的单位——基因。
基因革命
随着科学家对基因进行研究,一门牟利的新兴工业应运而生,那就是生物科技。顾名思义,生物科技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把生物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一些新成立的生物科技公司,名副其实专门发展农业,致力培育一些高产量的种子,然后申请专利。这些公司希望培育出来的种子既能抵抗疫病、干旱、霜冻,又能让人减少使用有害化学品。要是成功的话,就会对人大有裨益。不过,有些人却对基因改造农作物表示疑虑。
《基因工程、食物与我们的环境》一书说:“在自然界,同类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配,产生新的品种。两种不同的玫瑰可以杂交,但玫瑰永远不能跟马铃薯杂交。……另一方面,为了转殖某种生物的优良特性,基因工程往往涉及到把这种生物的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内。譬如说,科学家从北极的鱼(如比目鱼)体内取出有抗冷特性的基因,然后殖入马铃薯或草莓内,使这些农作物能够耐寒。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把细菌、病菌、昆虫、动物或甚至人类的基因导入植物了。”a总的来说,凭着生物科技,人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藩篱。
像绿色革命一样,所谓“基因革命”也促成了基因划一化,有些人甚至说情况更加严重,因为遗传学家已掌握了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等技术,能复制出一模一样 的生物来。因此有些人担心生物多样性会受到破坏。基因改造植物也引发了新的争议,比如这类植物会对人和环境产生什么影响。科学作家杰里米·里夫米说:“我们正盲目地奔入农业生物科技新时代,满怀希望之余,却不懂得克制,对可能造成的后果也不甚了了。”b
不过,掌握到操控生物基因的技术,就等于找到金矿,所以人们争相培育新种子和其他基因改造生物,好谋取专利。尽管这样,植物濒临绝种的趋势并没有放缓。正如上文指出,有些政府和私人机构为了防患于未然,设立了一些种子库。这些种子库能叫人在未来有大量不同的种子撒播和收割吗?
种子库能防止植物绝种吗?
英国基尤的皇家植物园开展了所谓“最庞大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计划”——千禧种子库计划。这项计划的主要目标是:(1)在2010年以前,搜集和保存地球百分之10结子植物的种子,为数达2万4000多种;(2)在此之前,搜集和保存英国本土所有结子植物的种子。除了英国,其他国家也纷纷设立种子库(有时也称为基因库)。
生物学家约翰·图希表示,种子库贮藏了数以百万计的种子,当中至少有百分之90是食用植物和商品植物的种子。这些可贵的植物包括小麦、稻米、玉米、高粱、马铃薯、洋葱、大蒜、甘蔗、棉花、大豆和其他豆类。这里只是略举一二罢了。种子是有生命的,种子的生命力要得到保存,日后种子才能萌发。那么,种子库有多安全呢?
屡生事故
据图希表示,种子库经营费用每年合共300万美元左右。可是,这笔款项看来也不敷应用。图希说:“基因库里的种子,只有百分之13放在能长期贮藏的仓库里。”贮存不当的种子寿命不长,必须早日种植,才会结出新一批种子来,不然种子就会死亡。不错,料理种子需要大量人手。这使经费庞大的种子库更难管理。
《品种不同的种子是活宝贝》一书指出,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国立种子贮藏研究所,曾“发生多次事故,如电力中断,雪库失灵,因人手不足而导致一堆堆种子没有分类等”。政变、天灾、经济萧条也可殃及种子库。
长期贮藏还造成其他问题。在自然界,植物具备有限而要紧的适应能力,可熬过疫病和别的侵害。在种子库里,种子受到保护,说不定过了几代之后,适应能力会随之降低。话又说回来,许多植物的种子,只要贮藏得当,说不定过了多个世纪还能种植。尽管有以上的限制和疑虑,种子库的设立显示了人们对未来的粮食供应日益关注。
当然,要防止植物绝种,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保护自然环境和重新提倡农作物多样性。不过,要这样做,正如图希所说,我们非要“在人类需要和自然界需要之间再次取得平衡”不可。然而,目前人正狂热地追求工业和经济发展。盼望未来人能跟自然界“再次取得平衡”,这个想法切合实际吗?正如我们在上文所见,今天连农业也成了大企业的世界,农业生产正走向高科技和市场主导。那么,我们只好另寻出路。
[脚注]
a 关于基因改造食品对动物和人类健康以及环境的影响,专家仍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把毫不相干的生物的基因混合起来也引发了伦理道德问题。——参阅《警醒!》2000年4月22日刊,25-27页。
b 《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经过基因改造而能抵抗某种除草剂的欧洲甜菜,“意外地取得了能抵抗另一种除草剂的基因”。欧洲甜菜意外地从另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甜菜接受传粉之际,后者的抗除草剂基因也同时转入欧洲甜菜内。因此有些科学家担心,广泛种植有抗除草剂特性的农作物,会产生一些不怕除草剂的超级野草。
-
-
品种纷繁,生命攸关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第7页的图片]
“绿色革命所引进的单一作物种植法,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危害到全世界的粮食供应。”——何美云博士
[鸣谢]
Background: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entro Internacional de Mejoramiento de Maíz y Trigo (CIMMYT)
-
-
谁会喂饱全人类?警醒!2001年 | 9月22日
-
-
谁会喂饱全人类?
人类会着手保护生物多样性而不是继续破坏吗?生物学家约翰·图希认为,要停止破坏,就非“大大改变方针”不可。不过,他又表示,“除非人类改弦易辙,看出植物多样性的益处,甘愿破旧立新”,否则方针很难改变。
人类会改弦易辙,许多人觉得难以置信。对于图希的评论,不少人持不同的看法。有些环境学家认为,人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还是一知半解,一些科学家可能夸大了它的作用。尽管科学家就这个问题争辩不休,但一些专家所发出的警告也许值得注意。这些专家看来忧心忡忡,除了因为生物失去多样性,也因为看见人类贪得无厌、眼光短浅,害得生物纷纷绝种。以下是不同作家的评论。
“仅仅一百年前,千千万万的农民散布全球,各自保存种子,留作播种之用。……今天,大部分种子都是跨国公司培育出来,经过基因改造而取得专利,并且受知识产权保障的。……自然界的基因遗产很宝贵,说不定有一天可用来抵抗新的疫病或超级害虫。可是,生物科技工业只顾追求短期的市场利益,不惜冒损毁自然界基因宝库的危险。”——科学作家杰里米·里夫米。
“传媒反复传达以下的信息:销售市场、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至为重要。传媒一旦受财团和大企业支配,这种经济挂帅主义就好比宗教信条,很少受人质疑。”——遗传学家戴维·铃木。
作家肯尼·奥舒贝在《品种不同的种子是活宝贝》一书指出,发达国家口是心非。那些“政府和大企业悲叹人类的‘共同遗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快要面临全球性的毁灭”,简直虚伪得很。奥舒贝说发达国家带头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主张种植单一作物,也在在破坏生物多样性。
不管环保人士的忧虑合理不合理,你也许对地球的前景没有多大信心。人类看来贪婪成性,那么地球还能存留多久呢?许多人渴望找到出路,希望科学能救人脱险。
科技是我们的救药吗?
最近爱丁堡皇家学会对科学发展表示关注,说现今科学发展得太快,随之而来的影响,科学家还没有了解清楚就贸然冒险。戴维·铃木说:“科学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过是一丁点儿,而且零零碎碎。我们对地球各种生物的生理构造只是一知半解,对众生怎样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更一无所知。”
《科学》周刊说:“改造生物基因的风险和裨益目前还不能确定,也不是全部一样。……从外地引进的物种,包括基因改造生物,究竟对生态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实在难以准确预测。”
所谓“科学发展”,其实是两刃的剑,一方面对人有好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愚昧无知,贪得无厌。(耶利米书10:23)比如说,绿色革命虽然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喂饱了千百万人,但也使生物失去多样性。何美云博士说,由于广泛使用农药和昂贵的农业生产技术,最终从绿色革命得益的是“育种企业和第三世界的权贵,而吃亏的始终是平民百姓”。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因为以生物科技为本的农业生产日益扩展,成了大企业,未来的粮食供应也就越发有赖于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