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以葡萄园的比喻揭发反对者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06章

      以葡萄园的比喻揭发反对者

      耶稣在圣殿里。宗教领袖们质问他凭着什么权柄做事,但他驳倒了他们,使他们无言以对。在他们仍然感到困惑之际,耶稣进一步问他们:“你们认为怎样?”然后他用一个比喻去表明他们其实是怎样的人。

      耶稣说:“有一个人,他有两个儿子。他去对大儿子说:‘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园去工作吧。’他说:‘我不想去。’但后来他改变主意,就去了。父亲又照样去吩咐小儿子。小儿子说:‘父亲,我会去的。’后来却没有去。”耶稣问道:“这两个儿子,那一个听父亲的话呢?”

      “大儿子,”他的反对者回答说。

      耶稣接着解释:“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比你们先进上帝的国。”税吏和娼妓在实际上有如起初不愿事奉上帝,后来却像大儿子一般感到懊悔,于是转而事奉他。在另一方面,宗教领袖们则像小儿子一般。他们虽然自称事奉上帝,但正如耶稣指出:“[施浸者]约翰来到你们那里,指示你们行义路,你们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却信了他。你们看见了之后,还是没有改变心意去信[他]。”

      耶稣接着表明,宗教领袖们的不妥不是仅在于忽略了事奉上帝而已。他们其实是恶人。他说:“有一个家主,栽种了一个葡萄园,四面围上篱笆,在园子里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瞭望台,然后把园子租给佃户,就远行去了。到了收成的时候,园主派了仆人到佃户那里,收取应该纳给他的果子。佃户却抓住他的仆人,打伤一个,杀了一个,又用石头打死一个。于是园主再派其他的仆人去,人数比前一次更多,但佃户也是同样对待他们。”

      “家主”耶和华上帝派到“葡萄园”“佃户”那里的“仆人”就是众先知。佃户则是以色列国的首领代表。圣经表明,上帝的“葡萄园”便是以色列国。

      由于“佃户”恶待及杀害“仆人”,耶稣解释说:“最后,他[葡萄园的主人]派了自己的儿子去,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佃户看见他的儿子,就彼此说:‘这是继承产业的;来,我们杀了他,占有他的产业吧!’于是他们抓住他,把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耶稣这时遂向宗教领袖们问道:“那么,葡萄园的主人来到的时候,会怎样对待那些佃户呢?”

      他们回答说:“他会毫不留情的除掉那些恶人,把葡萄园租给按时缴纳果子的佃户。”

      这样,宗教领袖们便不自觉地定了自己的罪,因为在耶和华那有如“葡萄园”的以色列国里,“佃户”把他们也包括在内。耶和华期望从这些佃户收取的果子就是要他们对自己的儿子——真正的弥赛亚——怀具信心。既然他们没有产生这样的果子,耶稣遂警告说:“经上[诗篇118:22,23]记着:‘建筑工人所摒弃的石头,成了房角的主要石头;这是主[耶和华]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话你们没有念过么?因此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国要从你们那里取去,赐给那结果子的外族人。谁掉在这石头上,就必摔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必把他压得粉碎。”

      文士和祭司长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耶稣正谈及他们,于是合谋要杀死这位合法的‘继承者’。由于这缘故,以一个国家而言,他们会失去作王国统治者的特权。上帝会产生一个由新的‘葡萄园佃户’所组成的国家,一个能够产生适当果子的国家。

      由于宗教领袖们害怕群众——后者认为耶稣是先知——他们没有试图在这个场合杀害他。马太福音21:28-46,新译;马可福音12:1-12;路加福音20:9-19;以赛亚书5:1-7。

      ◼ 耶稣在头一个比喻里所描述的两个儿子分别代表谁?

      ◼ 在第二个比喻里,“家主”、“葡萄园”、“佃户”、“仆人”及‘继承者’代表谁?

      ◼ ‘葡萄园的佃户’会有什么遭遇?谁会取代他们?

  • 婚宴的比喻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07章

      婚宴的比喻

      耶稣用两个比喻将文士和祭司长揭发出来之后,他们决心要杀死他。但耶稣对他们的谴责并非至此为止,他接着对他们设了另一个比喻,说:

      “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

      耶和华上帝就是比喻里的王,他替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摆设了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新妇——14万4000位受膏的跟从者——最后会在天上与他结合。王的臣民就是在公元前1513年被带进律法之约中的以色列人,他们享有成为一个‘祭司王国’的机会。当时他们首次接获邀请参加婚宴。

      然而,直至公元29年秋季耶稣和门徒(王的仆人)开始从事宣扬王国的工作时,首次的呼召才向被邀的人发出。但那些在公元29至33年期间接获呼召的以色列人却不愿赴席。于是上帝给这个受邀请的国家另一次机会,正如耶稣解释说:

      “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向被邀的人发出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呼召的时间开始于公元33年的五旬节,当时上帝将圣灵倾浇在耶稣的跟从者身上。这项呼召一直延续至公元36年。

      可是,大部分以色列人依然对呼召不屑一顾。耶稣说:“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耶稣继续说:“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这件事发生于公元70年,当时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夷为平地,凶手也被杀戮净尽。

      然后耶稣解释与此同时有什么事发生:“于是[王]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仆人就遵嘱而行,于是“筵席上就坐满了客”。

      从城外的大路上召聚宾客赴宴一事开始于公元36年。在未受过割礼的非犹太人当中,首先被召的乃是罗马的百夫长哥尼流及其家眷。这件召聚非犹太人去取代那些先前拒绝赴宴的人的工作一直延续到现今这20世纪。

      婚筵在20世纪才坐满宾客。耶稣叙述在此之后有什么事发生,说:“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没有穿礼服的人预表基督教国中的假基督徒。上帝从没有将这些人正式视为属灵的以色列人,也没有以圣灵膏他们成为王国的后嗣。因此他们会被丢在外边的黑暗里遭受毁灭。

      耶稣结束他的比喻说:“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不错,以色列国中有许多人均接获邀请成为基督新妇的成员,但只有少数血统上的以色列人被选上。事实证明在获得属天奖赏的14万4000位宾客中,大部分都是非以色列人。马太福音22:1-14;出埃及记19:1-6;启示录14:1-3。

      ◼ 谁是最初接获邀请出席婚宴的人?他们在何时接获邀请?

      ◼ 首次的呼召在何时向被邀的人发出?谁是奉差发出呼召的仆人?

      ◼ 第二次呼召在何时发出?谁在后来接获邀请?

      ◼ 没有穿礼服的人预表谁?

      ◼ 被召的多人是谁?蒙拣选的少数人是谁?

  • 他们陷害耶稣不遂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08章

      他们陷害耶稣不遂

      耶稣在圣殿里教训人,刚向他的宗教仇敌讲完三个比喻,将他们的邪恶揭发出来。法利赛人勃然大怒,于是商议要从耶稣的话找出把柄,将他逮捕。他们策划了一项阴谋,打发门徒与希律的党徒一起去见耶稣,希望设法找他的错。

      这些人说:“夫子,我们知道你是诚实人,并且诚诚实实传上帝的道,什么人你都不徇情面,因为你不看人的外貌。请告诉我们,你的意见如何?纳税给凯撒可以不可以?”

      耶稣绝没有被他们恭维的话所愚。他意识到他若说:‘不,纳这税是不合法或不对的,’他便犯了企图颠覆罗马政府的罪了。然而,由于犹太人不满受制于罗马,如果他说:‘不错,你们应当纳税,’犹太人就会恨他。因此他回答说:“假冒为善的人哪,为什么试探我?拿一个上税的钱给我看!”

      他们就拿一个银钱给他。他问道:“这像和这号是谁的?”

      他们回答说:“是凯撒的。”

      “这样,凯撒的物当归给凯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众人听见耶稣这么机巧得体的回答,都大感惊讶,于是便离开他走了。

      撒都该人一向声称没有复活这回事,现在眼见法利赛人陷害耶稣不遂,便去见耶稣,问他说:“夫子,摩西说:‘人若死了,没有孩子,他兄弟当娶他的妻,为哥哥生子立后。’从前,在我们这里有弟兄七人,第一个娶了妻,死了,没有孩子,撇下妻子给兄弟。第二、第三,直到第七个,都是如此。末后,妇人也死了。这样,当复活的时候,她是七个人中哪一个的妻子呢?因为他们都娶过她。”

      耶稣回答说:“你们所以错了,岂不是因为不明白圣经,不晓得上帝的大能吗?人从死里复活,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样。论到死人复活,你们没有念过摩西的书荆棘篇上所载的吗?上帝对摩西说:‘我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乃是活人的上帝。你们是大错了。”

      群众再次对耶稣的答复感到诧异。有些文士甚至承认说:“夫子!你说得好。”

      法利赛人看见耶稣堵住了撒都该人的口,于是便聚集起来,要进一步试探他。他们当中一个人问道:“夫子,律法上的诫命,哪一条是最大的呢?”

      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上帝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再没有比这两条诫命更大的了。”事实上,耶稣补充说:“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一位文士同意说:“夫子说,上帝是一位,实在不错;除了他以外,再没有别的上帝;并且尽心、尽智、尽力爱他,又爱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样祭祀好的多。”

      耶稣见文士的回答很有见地,就对他说:“你离上帝的国不远了。”

      直至当时,耶稣已一连三天——星期日、星期一及星期二——在殿里教训人。群众很乐于听他的教训,但宗教领袖们却密谋要杀害他;可是,他们的计谋一直未能得逞。马太福音22:15-40;马可福音12:13-34;路加福音20:20-40。

      ◼ 法利赛人策划什么阴谋去陷害耶稣?他若回答是或不是,便会有什么结果?

      ◼ 耶稣怎样击破了撒都该人试图陷害他的计谋?

      ◼ 法利赛人怎样进一步试探耶稣?结果如何?

      ◼ 耶稣在耶路撒冷执行最后的服事职务时,他花了多少天在圣殿里教训人?结果如何?

  • 耶稣谴责他的反对者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
    • 第109章

      耶稣谴责他的反对者

      耶稣彻底挫败了他的宗教反对者,以致他们不敢再向他提出任何问题。于是他采取主动将他们的愚昧暴露出来。他问他们说:“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他是谁的子孙呢?”

      法利赛人回答说:“是大卫的子孙。”

      虽然耶稣并没有否认大卫是基督或弥赛亚的属人祖先,他却问道:“这样,大卫被圣灵感动[载于诗篇第110篇],怎么还称他为主,说:[耶和华]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把你仇敌放在你的脚下。大卫既称他为主,他怎么又是大卫的子孙呢?”

      法利赛人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基督(受膏者)到底是谁。法利赛人看来相信弥赛亚只是大卫属人的后代,但其实弥赛亚曾一度在天上,因此居于比大卫优越的地位而是大卫的主。

      耶稣转过来向群众和门徒说话,警告他们要提防文士和法利赛人。既然这些人负责将上帝的律法教导人,“坐在摩西的位上”,耶稣便嘱咐人说:“凡他们所吩咐你们的,你们都要谨守遵行。”但是他补充说:“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因为他们能说,不能行。”

      他们是伪君子。耶稣谴责他们的口吻与他数月前在法利赛人家里进膳时所用的类似。他说:“他们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然后他举出例子去说明这点:

      ‘他们将佩戴着作为护身符的经文匣做阔了。’犹太人所用的经文匣是一些比较小巧的匣子,用来戴在额上或手臂上,里面装有律法的四个片段:出埃及记13:1-10,11-16;申命记6:4-9;11:13-21。可是,法利赛人却故意将这些匣子做得大一点,借此使人以为他们对律法十分热心。

      耶稣也指出他们将“衣裳的䍁子做长了”。上帝在民数记15:38-40吩咐以色列人在衣服的边上做䍁子,但法利赛人却将䍁子做得比任何人的更长。他们所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要沽名钓誉!耶稣宣告说:‘他们喜爱最显要的位置。’

      可惜的是,耶稣自己的门徒也受到这种出人头地的欲望所影响。因此他劝戒他们说:“你们不要受拉比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夫子;你们都是弟兄。也不要称呼地上的人为父,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父,就是在天上的父。也不要受[领袖]的称呼,因为只有一位是你们的[领袖],就是基督。”他们必须摒弃好为首的欲望!耶稣劝告他们:“你们中间谁为大,谁就要作你们的用人。”

      接着他向文士和法利赛人宣布一连串的灾祸,并且再三称他们为假冒为善的人。他指责他们“把天国的门关了”,并且“侵吞寡妇的家产,假意做很长的祷告”。

      耶稣说:“你们这瞎眼领路的有祸了!”他谴责法利赛人缺乏属灵的价值观,这由他们所作的武断区别足以见之。例如他们说:“凡指着殿起誓的,这算不得什么;只是凡指着殿中金子起誓的,他就该谨守。”他们将圣殿里的金子看得比崇拜处所的属灵价值更为重要,由此显示他们在辨别是非的能力上是瞎眼的。

      然后,耶稣再次像在较早时候所为一般,谴责法利赛人虽在献十分之一的琐细香料方面一丝不苟,但却将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等,完全忽视了。

      耶稣把法利赛人称为“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他们从酒里滤出蠓虫来,并非仅因为这是昆虫,而是因为蠓虫在礼仪上是不洁的。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律法上较重要的事;在相比之下,他们仿佛吞下了一只骆驼一般。从礼仪上说来,骆驼也同样是不洁的动物。马太福音22:41-23:24;马可福音12:35-40;路加福音20:41-47;利未记11:4,21-24。

      ◼ 耶稣向法利赛人问及大卫在诗篇第110篇所说的话时,后者为什么无言以对?

      ◼ 法利赛人为什么要将经文匣做大,将衣服的䍁子加长?

      ◼ 耶稣向门徒提出什么劝告?

      ◼ 法利赛人作出什么武断的区别?耶稣怎样谴责他们忽视了更重要的事?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