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警》91 5/8 27-30页
  • 第5部分:无限的权力是福是祸?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第5部分:无限的权力是福是祸?
  • 警醒!1991年
  • 小标题
  • 相似资料
  • 程度问题
  • 以操有绝对权力为目标
  • 由‘群众社会’所造成?
  • 帝国主义?
  • 推翻权力主义的统治是解决方法吗?
  • 我们需要更大的政府管制吗?
    警醒!1976
  • 第2部分:君王如星,兴起坠落
    警醒!1991年
  • 第8部分:由铁和泥构成的政治混合体
    警醒!1991年
  • 我们真的需要政府吗?
    警醒!1991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91年
《警》91 5/8 27-30页

人为统治权衡功过

第5部分:无限的权力是福是祸?

专制政治:由一个拥有无限权力的人去施行统治;权力主义:以未经受统治者同意的方式行使统治权力,极端程度不及极权主义;独裁:由一个统治者掌权的政府,统治者操有绝对的权力,不受法律限制,也不受任何官方机构约束;极权主义:由一个专制机构以中央集权的方式控制国家,使公民差不多完全受制于国家权威之下。

权力主义政府大力控制人民,给予人民的个人自由却很有限。这类政府叫人不禁想起“压迫”、“暴虐”、“专制”一类的形容词。极权政府是高度国家主义的政体,紧密控制政府的一切部门,严严监管一切公民。凡是没有促进国家利益的活动,不管怎样无害,也一律加以禁止。可悲的是,人类历史上的权力主义政府实在不胜枚举。

程度问题

《世界书籍百科全书》说:“沙皇时代的俄国政府差不多是绝对专制的统治。”但不是所有权力主义都是绝对专制的;以大部分而言,这是程度问题。不是所有权力主义政府都是专制政治(意即由一个单一的统治者、独裁者或沙皇为首的政府)。有些权力主义政府可能由一群人去控制,也许是军政府、寡头精英阶层或财阀精英阶层。

甚至民主国家也可能奉行权力主义。诚然,民主国家有政党,实行选举,设有法庭,并且有议会或立法机关。然而,有些政府强迫这些机构执行它的吩咐。倘若政府控制这些机构,就不管结构如何,也是权力主义政府。这种情况不是有意识地策划的。在战时或国家多事之秋,情势也许要求国家赋予政府紧急权力。但后来也许紧急情势平静下来了,政府的紧急权力却没有取消。

君主制是权力主义的统治,在程度上各有不同。但绝对的君主制大部分已经被有限的君主制取而代之了。立法机构和写下来的宪法可能限制了君主制所能够实施的权力,从而削弱了它们施行权力主义统治的可能性。因此,今天在有限君主制国家里生活的人所享的个人自由,远比过去在绝对君主制治下的人所享的为多。

即使在绝对君主制流行的时代,君主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历史学教授奥雷斯特·兰翁解释说:“大部分君王都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一样的脾性和实际权力,要完全操纵臣民,或者灭绝种族和文化上的少数分子。”显然,问题在于君王高风亮节、品行端正,抑或卑鄙无耻、人格下流。无论如何,兰翁说:“在文化、经济的中央集权程度方面,没有任何绝对君主国可与现代的极权国家相比。”

以操有绝对权力为目标

1920年代和1930年代,意大利、苏联、德国都突然有一种新的权力主义政府在世界舞台上出现,因此必须铸出一个新词才能适当地形容这种政府。在这些地方,传播媒介受国家所控制。警察成了执政党的仆人而不再是人民的公仆。政府运用宣传、检查书刊、严格管制、秘密警察监视,甚至武力等方法去对付反对力量。公民被迫采纳政府的官方政治、社会理念。凡拒绝的人一律以叛国分子看待。“极权主义”一词看来十分适当——一个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完全控制一切公民的国家。

德国杂志《政治教育新闻公报》阐述道:“与权力主义的政权不同,以完全控制人民为目标的国家并不满足于获得官方的权力。这种国家不愿赋予公民有限程度的相对自由,却要求人民在任何时候都忠心耿耿,并且积极支持国家的主张。这些无限的要求产生了极权的国家,其影响范围往往伸展到一些通常不受国家干预的范畴之内,例如家庭、宗教、闲暇时间。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极权国家必须设立一个能够在任何时候监察每个人的组织网。”

当然,从国家和国家利益的观点来看,极权政府效率很高。但正如新闻工作者查尔斯·克劳范马说,这种政府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因为要控制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他说:“一时之间,你能够监禁,甚至枪毙人民;但过了相当时间之后,你就再没有子弹、监狱、精力,甚至牺牲者了。……只有不断革命才能达到极权主义者的理想,但不断革命是不可能的,即使暴君也要睡觉。”

由‘群众社会’所造成?

有人提出各种理论去解释为什么权力主义,特别是权力主义最极端而又最成功的形式——极权主义——在20世纪成为这么显著。据《世界书籍百科全书》说:“1900年代的头三分之二是剧变时期——发生的转变也许是历史上最急剧、最广泛的。”毫无疑问,这和世界倾向权力主义的趋势有关。

人口爆炸、都市化、科技进步等现代现象有分造成了所谓的群众社会。这个名词用来指一种工业社会,特色是机构庞大、权力集中、官僚作风、缺乏人情味。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大都肤浅、短暂;在这种社会里,寂寞的人虽处于人群当中,却仍不断寻找自己的根,寻找归属感。

群众社会究竟促成极权主义的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仍然是个引起争论的问题。照已故的德裔政治科学家汉娜·阿伦特说,群众社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她在所著的《极权主义起源》一书里指出,极权主义不是建立在阶级之上,而是建立在群众之上;这些人“或是由于人数众多,或是由于漠不关心,或是兼具两种因素,结果无法与任何基于共同利益的组织结合起来,无法与政党、市政府、专业组织或商会结合起来”。

阿伦特也提到其他助长极权主义兴起的因素:帝国主义、排犹主义,以及传统民族国的解体。

帝国主义?

本世纪肇始之前不久,殖民活动风起云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阿特金森·霍布森把1884至1914年定为如今我们所谓的新帝国主义时期。这其实不过是君主政府或民主政府为了扩张自己的帝国,以权力主义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势力而已。他们直接攫取别的国家,或者间接操纵当地的政治、经济事务,从而凌驾其他国家之上。霍布森认为帝国主义主要是经济问题。事实上,这种新兴的殖民主义所着重的往往不是政治权力而是经济扩张,和创造新市场去推销国家的货物。

关于这点,最明显的莫过于所谓的非洲争夺战。早在1880年代初期,英国、法国、葡萄牙已经在非洲拥有许多殖民地。但后来比利时和德国开始眼红,于是就爆发争夺战了。不久之后,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之外,全非洲都受欧洲人所统治,非洲黑人被迫眼巴巴看着白人“基督徒”殖民者把他们的土地据为己有。

美利坚合众国也成为一股帝国主义势力。19世纪末,美国取得了阿拉斯加、夏威夷、菲律宾群岛、关岛、萨摩亚群岛和其他太平洋岛屿,以及波多黎各和其他加勒比海岛屿。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亨利·F·格拉夫的评论令人深感兴趣,他写道:“在促成现代帝国主义方面,基督教传教士活动的影响力跟政论家的影响力同样巨大。”但基督教国的传教士若是真正的基督徒,就会在非洲争夺战和其他殖民帝国中保持政治中立了,因为耶稣曾论及他的门徒说:“他们不属世界,正如我不属世界一样。”——约翰福音17:16;雅各书4:4。

学者认为帝国主义时代在1914年结束。可是,帝国主义那种追求权力的精神却不然。塞西尔·罗得斯的话正好概括了这种精神。在1890年代,这人是如今南非一部分地方的总理。他目空一切地说:“扩张就是一切。”他是扩张大英帝国的功臣之一,有一次他夸耀说:“如果我做得到,我会把各行星也兼并掉。”这种自利精神仍然推动各国尽可能控制别国的政治和经济政策,以求使自己得益。例如,有时有人指控日本虽未能在军事上征服别国,如今却试图在经济上“征服”其他国家。

推翻权力主义的统治是解决方法吗?

没有原则、本性贪婪的人掌握无限的权力无疑是祸而不是福。古代所罗门王说得不错:“被欺压的人流泪哭泣,没有人援助他们,他们得不到援助,因为欺压他们的人有权有势。”——传道书4:1,《现译》。

在权力主义统治之下,‘被欺压而流泪哭泣的人’的确很多。可是,戈尔巴乔夫在所著的《改革》(1987)一书里警告道:“你可以压抑、强迫、贿赂、打击或摧毁,但只能维持一段时期而已。”照样,尽管“欺压他们的人有权有势”,人民却一次又一次地起来摆脱权力主义政府的桎梏。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流血政变,人民推翻了尼古拉耶·齐奥塞斯库和他的保安卫队(秘密警察)。这件事正是一个好例子。

推翻权力主义统治的确能够带来舒解。但缅甸的一句谚语也同样真确,“只有新统治者才使你了解到旧统治者的价值。”谁能保证取代坏政权的新政府不会更坏呢?

且看看其中一个例子:拉丁美洲一个权力主义政府给推翻了。民众充满希望,认为情形会有所改善。但果真是这样吗?论到若干年之后的情形,一本时事杂志说,生活“若有任何改变,就只是变得更坏而已”。论到像火箭一般直线上升的通货膨胀,这本杂志说该国的货币“如同废物”。杂志也悲叹该国卫生设施不足,并指出营养不良的问题正日益恶化。后来,这个政权也被迫下台。

一切形式的人为统治都有所不足,这岂不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吗?然而,人仍然继续寻求理想的政府。但这能够导致失望,把全国推进绝望的深渊中,“没有人援助他们”。本刊会在下期讨论这方面的两个突出例子。

[第29页的图片]

沙皇治下的俄国是近乎绝对专制政治的一个例子

[鸣谢]

Alexander II by Krüger, c. 1855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