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人长期害病时……警醒!2000年 | 5月22日
-
-
家人长期害病时……
迪图瓦一家相亲相爱、幸福洋溢,教旁人无不为之动容,沾上丝丝喜悦。看他们这么乐融融的,任谁也想不到他们曾吃尽苦头、饱尝艰辛。
起初,是大女儿米歇尔才两岁,布拉姆和安就发现她害了慢性的遗传病,肌肉一天比一天衰弱。
母亲安说:“事情来得突然。我一下子就得学会应付这种慢性疾病。我知道一家人的生活跟以前再不会一样了。”
但祸不单行,安又生了一子一女后,悲剧再度重演。一天,孩子在外头玩耍,两个女儿忽然跑回家来,喊道:“妈!妈!你快来看。尼尔有点儿不对劲!”
安连忙冲了出去。她看到尼尔的头乏力地垂在一旁,无法自行扶正过来。当时尼尔才三岁。
安回想当日的情景,说:“那真是晴天霹雳!我登时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尼尔这孩子健康活泼,却偏偏害了跟姐姐一样的病,得跟病魔纠缠度日,叫我好不难过。”
父亲布拉姆说:“一家几口子本来健康快乐,可从此就得咬紧牙关,面对生命中最严峻的考验。”
尽管医生已尽力诊治米歇尔,她却始终敌不过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最后在14岁那年病逝了。至于小弟尼尔,则继续对抗病魔,直到今天。
迪图瓦一家的经历不禁叫人想道:人长期害病,他的家人可以怎样应付呢?要知道答案,我们得先分析一下长期害病会怎样影响一家人的生活。
-
-
长期害病牵连一家警醒!2000年 | 5月22日
-
-
长期害病牵连一家
简单来说,慢性病就是持续多时的病。一位教授也说,慢性病就是“健康状况起了不利的变化,不是单靠简单的手术程序,或者短期的药物治疗,就可以康复过来的”。慢性病及其影响不好应付,不仅在于害病或者要接受治疗,也在于病情会持续多时,令病人饱受折磨。
再说,人长期害病,受苦的往往不只自己。《运动神经元病——一家人的事》这本书说:“人多半都有家人。病人内心的冲击、焦虑,跟他亲近的人也同样感受得到。”一个妇人的女儿害了癌症,她也证实这点,说:“全家上下都受到影响,不管他们知不知道,有没有表露出来。”
当然,反应是因人而异的。不过,病人一家明白到慢性病一般对人有何影响,应付考验时很可能会从容一点。至于同事、同学、邻居和朋友等外人,如果认识慢性病所生的影响,也就较能真的帮上一把,体恤扶持病人一家。你往下看他们受到的各种影响时,请记住这点。
作客他乡
人长期害病,他一家的境况跟人到外地旅游相似。在外地,有些事物跟家乡的大同小异,有些则相当陌生,甚至大不相同。同样,当家里有人长期害病,一家人的生活方式仍然大致相同,但有些事情则很不一样。
首先,家人害病也许使家庭的生活常规有变,以致全家人都得调整一下。海伦今年14岁,母亲害了严重的慢性抑郁症。她说:“我们每天怎么过,要看妈妈当天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来决定。
治疗固然能缓解病情,但也能进一步干扰病人一家的生活常规。请看看上文提到的布拉姆和安的经历。布拉姆说:“由于孩子要接受治疗,我们得大大调整原来的生活常规。”安也说:“我们每天都要往返医院。另外,由于患病使病人营养不良,所以医生建议孩子少吃多餐,一天得吃六次,以补充所需的营养,因此,我的烹饪方式也得完全改变过来。”这还不止,安要协助孩子做医生指定能强化肌肉的运动,才叫她最是苦恼。安说:“那时候,我的意愿和理智每天都要斗争一番。”
随着病人逐渐适应治疗和检查身体带来的不适或痛楚,他对家人的依赖,不管是实际协助还是感情支持,都会愈来愈大。结果,家人要学习照顾病人的技巧之余,他们的观点、感觉、生活方式和常规也得一一调整。
可想而知,病人一家得耐着性子,应付种种改变。一个女孩害了癌症,要留院接受治疗。她的母亲说,一家人“疲于奔命,那种苦况任谁也想象不了”。
前景难料
《应付慢性病——克服无助感》说:“慢性病反复无常,前景难料,叫人惶恐不安。”家人试着适应新生活时,情况也许再起变化,而且往往更为不利。病情可能时好时坏,或急转直下,连治疗也不管用。疗法也许要定期改变,或导致并发症,这是很难预料的。家人也许不知所措、心力交瘁,病人对他们的依赖却愈来愈大,结果家人本已控制下来的不快情绪可能一触即发。
病情的发展、治疗的效用常常难以预料,家人不免会想:“这个病会延续多久?病情会坏到哪个地步?我们还能撑得住吗?”如果病情进入末期,人也自然会想:“病人还可以活多久呢?”
不过,生病、接受治疗、身心疲惫、前景难料等因素,还引致另一个后果,是人始料不及的。
社交生活起变化
凯瑟琳的丈夫患了慢性抑郁症。她说:“当时,我觉得自己孤零零的,好像给困在笼里一样,我不得不克服这些感觉。”她还说:“我们的境况委实不好受。请朋友来家作客不行,就是人家叫我们去,我们也去不了。后来,我们跟人家差不多都没有来往了。”许多人像凯瑟琳一样,由于不能招呼亲友或赴约,心里好不难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可能受病情或治疗的副作用影响,不便参与社交活动。病人一家也许认为害病是不体面的,或害怕引起尴尬。害抑郁症的人也许觉得自己配不上朋友,家人也可能身心疲惫,对社交活动提不起劲。基于种种理由,长期病患者一家往往很容易感到孤单、寂寞。
再者,不是人人都善于交际,晓得怎样跟身罹残疾的人相处的。(请参看11页的附栏“你可以怎样予以扶持”。)安说:“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不一样,人家往往会打量一番,说一些无心的话。老实说,父母常常因孩子害病而责怪自己,这些冲口而出的话只会教人更加难受。”安的话触及长期病患者一家很可能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深具破坏力的情绪
一个研究人员说:“病情刚诊断出来,家人多半会大吃一惊、难以置信,继而加以否认。这个打击真的太大了。”不错,知道自己所爱的人罹患恶疾,健康每况愈下甚至可能死去,打击确实不轻。家人也许觉得他们的梦想、冀望通通幻灭,前景难料,损失惨重,悲从中来。
诚然,许多人看到家人长期不适、受尽折磨,却不知就里,病情一旦诊断出来,可能会舒一口气。但有些人的反应却不一样。南非一个母亲说:“最后,医生终于能告诉我孩子害了什么病,我觉得痛苦极了。老实说,我倒希望自己没听到诊断的结果。”
《特殊儿童——如何跟害病或残障孩子生活》这本书解释,“适应期间……思绪纷乱是人之常情。有时候,强烈的情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教你害怕自己熬不过去”。这本书的作者黛安娜·金普顿,自己两个儿子都患上囊肿性纤维化。回忆当初,她说:“我害怕自己的感觉,我需要知道这些痛苦、悲伤的感觉其实没什么不对。”
家人感到恐惧是人之常情。未知的事、害病、治疗、痛楚、死亡,通通都叫人害怕。孩子所受的影响尤其大,如果父母没合理地向他们解释一番,他们心底里很可能害怕得很,却不会说出来。
另外,家人也常常会生气。南非一份杂志(TLC )说:“病人常有可能拿家人来出气。”于是,家人也可能生气,怪医生没早点发现问题,气自己把缺陷传给孩子,恼病人没好好照顾自己,恨撒但使人遭殃,甚至生上帝的气,怪他让人生病。内疚是另一种常见的反应。《癌症儿童——给父母的全面指南》说:“孩子患上癌症,他的父母以至兄弟姊妹差不多全都会责怪自己。”
感情饱受冲击往往多少导致抑郁症。一个研究员写道:“抑郁这种反应大概是最普遍不过的。我有个文件夹,里面的信全都可以证明这点。”
病人一家能应付过来!
幸好,许多家庭发现情形并不像起初看来那么困难。黛安娜·金普顿安慰说:“你想象的要比现实可怕得多。”黛安娜是过来人,她发现“前景多半不会像当初所想的那么不济”。你大可以放心,许多家庭都能熬过难关,你也一定可以。不少人认为,单是知道其他人能应付过来,已叫他们舒一口气,对前景乐观一点。
话说回头,这样的家庭自然会想:“我们到底可以怎样 应付呢?”下一篇文章会探讨一些可行的方法。
[第5页的精选语句]
家人要照顾病人之余,也要调整个人的观点、感觉和生活方式
[第6页的精选语句]
病人一家的感情都大受冲击
[第7页的精选语句]
别灰心丧气。其他家庭能应付得来,你也可以
[第7页的附栏]
长期害病带来的考验
• 认识家人所害的病,学会怎样应付
• 改变生活方式、常规
• 应付不再一样的社交关系
• 尽量维持正常的生活,驾驭生活
• 因害病造成的损失而悲痛
• 处理难以应付的情绪
• 对前景保持乐观
-
-
齐心合力,共度时艰警醒!2000年 | 5月22日
-
-
齐心合力,共度时艰
“应付”其中一个定义是“成功处理压力的能力”。(《泰氏医学百科词典》)因此,如果长期病患者能够至若干程度驾驭生活、保持内心安宁,就可算是应付得法了。既然长期害病牵连一家,家人一旦害病,家里上下就得同舟共济、互相扶持才行。请看看一些应付方法。
知识就是力量
一句古老箴言说:“有知识的人力上加力。”(箴言24:5)不错,痼疾也许根治不了,但晓得应付方法,害病对思想、情绪所造成的影响就能大大减少。那么病人一家可以向谁请教呢?
首先,要找个乐于助人的医生,肯腾出时间、不厌其烦地对病人一家解释跟病情有关的种种事情。《特殊儿童》说:“具备所需的医学技术,又顾及病人一家感受的医生,就最理想不过了。”
其次,要不断提出明确的问题,直至你已尽全力了解病人的境况为止。可要记住,人跟医生一起的时候,往往心情紧张、思绪纷乱,把原来要提出的问题忘了。因此,要预先把问题写下来。你也许特别想知道疾病对病人的影响、治疗方法,以及你可以做些什么。——请参看附栏“家人可以向医生提出的问题”。
孩子长期害病,父母尤其要向其他孩子清楚解释一番。一个母亲说:“要从病人发病初期开始解释。孩子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就很容易觉得自己给当成外人了。”
有些家庭也做点研究,往本地的图书馆、书店里跑,或上网搜寻,结果找着详细、管用的资料。
生活素质维持合理水平
很自然的,家人都希望病人的生活素质能维持合理水平。就以第一篇文章提到的尼尔·迪图瓦为例。他至今仍然受着疾病折磨,但他每个月都花七十小时向邻舍传讲圣经希望;这是他深爱的工作。尼尔说:“在会众里提出圣经训示,也叫我内心很是满足。”
活得好也包括能够向人家表示爱意、被爱、参加愉快的活动和继续怀持希望。病人也喜欢在病情和治疗容许的范围内享受生活的乐趣。有个家庭面对家人长期害病的问题超过二十五年,当父亲的说:“我们很喜欢户外活动,但儿子害病,不能远足,我们就改变一下,参加一些不怎么费劲的户外活动。”
不错,病人是可以活得挺好的。诚然,病人的情况各不相同,但不少病人看到如画的风光、听到悦耳的声音,都会心情舒畅。病人越是觉得自己能驾驭生活,活得快乐满足的机会就越大。
处理难以应付的情绪
应付长期患病的另一个要诀,是学会控制有害的情绪。愤怒是其中一种。圣经表示,人生气也许不是全无道理的,但圣经也敦促我们,不要“轻易发怒”。(箴言14:29)平息怒气为什么是明智的呢?据一份参考文献说,愤怒“能蚕食人。这样的人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说出伤害人的话来,令自己后来懊悔不已”。即使人偶尔一次大动肝火,造成的创伤也可能要很长时间才康复过来。
圣经说:“不要到日落还在动怒。”(以弗所书4:26)日落固然无法拖延,但人却能叫心境尽快平复,不致继续伤害自己或其他人。人冷静下来后,往往能更恰当地处理问题。
人生的起伏是免不了的,你的一生也一样。许多人觉得,向家人或者能体恤同情的人倾诉一下会有点儿帮助。凯瑟琳的经历正好说明这点。起初,她的母亲害了癌症,然后丈夫又患上慢性抑郁症,后期更害了早老性痴呆病。她说:“跟知己谈谈,他们会安慰我,让我心里好过一点。”罗斯玛丽曾照顾母亲两年,她也说:“向知心朋友倾诉,教我心里踏实一点。”
不过,你要是边说边哭,也不用大惊小怪。《特殊儿童》一书说:“流泪能缓解紧张、痛苦的情绪,帮助人应付悲痛。”a
态度要积极
睿智的君王所罗门写道:“求生的意志使人忍受病痛。”(箴言18:14,《现代中文译本》)今天,研究人员发现病人对未来的看法,不管积极、消极,往往能影响疗效。但长期病患者一家怎可以对未来保持乐观呢?
家人留意病人的情况之余,也该想想自己仍然可以做什么。一个父亲说:“你可能觉得情况很糟、毫无希望,但你得知道你拥有的还不少。你还有生命,有家人,有朋友。”
长期病患者一家固然要正视问题,但养成幽默感却于身心有益,使人不易流于悲观。迪图瓦一家常说说笑笑,就是个好例子。尼尔的小妹科莱缇说:“有些情况,我们已学会了怎样应付,所以,有些问题也许叫人家很苦恼,我们却能一笑置之。事事处之泰然,的确能缓解紧绷的情绪。”圣经也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箴言17:22。
属灵的观点最重要
真基督徒要保持灵性健康,一个要诀是“借着祷告和恳切祈求……把[他]们的呼吁告知上帝”。圣经应许说:“这样,上帝那超越一切意念的和平,就会……守卫你们的心和你们的思考力。”(腓立比书4:6,7)一个母亲照料两个长期害病的孩子差不多三十年,她说:“我们看出耶和华真的帮助人,叫人能应付过来。他真的扶持我们。”
再者,圣经应许地球将成为乐园,不再有伤心痛苦的事,也使许多人勇气力量大增。(启示录21:3,4)布拉姆说:“由于家人长期害病,上帝所应许的‘瘸子必跳跃像鹿;哑巴的舌头必能歌唱’对我们意义更深。”迪图瓦一家跟许多人一样,都在热切期待乐园的应许实现,到时“城内居民必不说:我病了”。——以赛亚书33:24;35:6。
要鼓起勇气。今天,教人透不过气的痛苦、灾殃就是证据,证明情况快要好转过来。(路加福音21:7,10,11)至于目前,许多病人和照顾他们的人都能作证,证明耶和华确实“是温柔慈悲的父亲,赐一切安慰的上帝。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都安慰我们”。——哥林多后书1:3,4。
[脚注]
a 想进一步认识怎样应付疾病造成的心理影响,请参阅“照顾长期病患者——如何肩负这个担子”,《儆醒!》1997年2月8日刊3-13页。
[第8页的附栏或图片]
家人可以向医生提出的问题
• 病情发展下去会怎样?结果怎样?
• 有哪些病征?可以怎样加以控制?
• 可选择哪些疗法?
• 不同疗法可能有什么副作用、风险或好处?
• 要改善病情,我们可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
[第11页的附栏或图片]
你可以怎样予以扶持
对于长期病患者一家,有些人也许不晓得该说什么、做什么,因此不敢贸然探访或主动提出帮忙。另一些人则可能越俎代庖,把自以为有益的建议强加于人,却反倒给人家增添压力。那么,人可以怎样帮上一把,又不会干扰人家的私生活呢?
怀着同情心听对方倾诉。雅各书1:19说:“要快一点听。”如果长期病患者的家人想 诉诉苦,你愿意耐心聆听,这就是关心他们了。他们看出你真的“体恤别人”,也许就会更乐于向你倾诉。(彼得前书3:8)可要记住:人们对长期患病反应不一。凯瑟琳曾先后照顾母亲和长期害病的丈夫。她说:“如果你对病情或当事人的处境不真的那么了解,就不要提什么意见好了。”(箴言10:19)也要记得,就算你对疾病确实有点认识,病人一家也许已拿定主意,不听取或接受任何人(包括你)的建议。
提出实际的帮助。虽然你得谨言慎行,避免干涉病人一家的私生活,但他们真的需要你的时候,就要乐于提出帮助。(哥林多前书10:24)这几篇文章常常提到的布拉姆说:“信徒同工大大帮了我们一把。例如,当米歇尔病情危殆,我们得在医院里过夜的时候,准会有四到六个弟兄姊妹跟我们一起,直坐到天亮。我们一需要人帮忙,信徒同工就来了。”布拉姆的太太安也说:“当时是隆冬。那两个星期内,他们每天都给我们煮点汤,款式更天天不同。热腾腾的汤、暖洋洋的爱,教我们精神不禁为之一振。”
一起祷告。有时候,你也许帮不了什么忙。不过,跟病人一家谈谈能振奋人心的圣经思想,或者跟他们一起衷心祷告,都能叫他们振作起来。(雅各书5:16)尼古拉斯今年18岁,母亲害了慢性抑郁症。他说:“千万别低估祷告的力量。跟他们一起祷告也好,为他们祷告也好,对他们都大有好处。”
不错,人扶持得法,就能大大帮助病人一家,叫他们能应付长期害病造成的种种压力。圣经这么说:“朋友乃时常相爱;弟兄是为应付患难而生的。”——箴言17:17,《圣经》,吕振中译。
[第12页的附栏或图片]
病入膏肓时
即使家人病重垂危,时日无多,有些家庭也许还是对事情诸多回避、不愿多谈。不过,《照料病人——如何着手》这本书指出,“人多少有点心理准备,知道接着会怎样、自己又该怎么办,对于缓解紧张的情绪也许会有点帮助”。当然,人实际要采取哪些步骤因地方法律、习俗而异,只是人如果在家里照顾垂危的家人,他也许 喜欢考虑以下的建议。
临终前
1.向医生请教病人临终前的征兆,病人要是在晚上死去又该怎样办。
2.开列要知会死讯的亲友的名单。
3.考虑治丧方式:
• 病人的意愿是什么?
• 土葬还是火葬?比较一下不同的丧葬承办者提供的服务和收费。
• 葬礼该什么时候举行?要顾及住得较远的亲友,让他们来得及出席。
• 谁主持葬礼或追悼仪式?
• 在哪里举行?
4.病人即使注射了镇静剂,也许仍意识到身边人的一言一行。因此,要留意别在他面前说一些你不想他听见的话。握着他的手、语调平和地跟他说话,能叫他安心一点。
病逝后
其他人可扶助遭丧的家庭,借着:
1.让他们跟刚病逝的亲人独处一段合理的时间,好接受病人已死亡的事实。
2.跟他们一起祷告。
3.他们的情绪平复一点后,也许喜欢人帮忙通知以下的人:
• 医生,好证实病人已死去,并签发死亡证书。
• 丧葬承办者、殡仪馆或火葬场,前来照料遗体。
• 亲朋好友。(你可以把话说得得体一点,例如:“我打电话来,是想告诉您[病人的名字]的事。真抱歉,我得告诉您一个坏消息。您知道他害了[疾病的名称]有些日子了,他[何时何地]去世了。”)
• 如果想刊登讣闻,可以联络报馆。
4.治丧家庭也许希望有人陪伴,协助他们决定葬礼的种种细节。
[第9页的图片]
家人该尽力使生活素质维持合理水平
[第10页的图片]
跟长期病患者一家一起祷告,有助他们应付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