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因子与你
新生婴儿安睡在母亲的怀里,做父亲的看见孩子便喜上心头,他以孩子为豪。产母在产房中度过了漫长的一晚,但现在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医生前来检验母婴二人,并且向大家祝贺。他说,“还有一件事,只不过是个例行注射而已。”
母亲的血属于Rh阴性,但化验显示,婴儿的血则属于Rh阳性,因此,母亲需要接受防疫注射。“这种注射很平常,但作用很大,疫苗是由人体内的抗体提炼而成的,”医生说,“它可以防止你日后在妊娠时引起并发症。”
虽然医生认为这种注射很平常,但一提到打针,以及可能引起“并发症”,这足以使父母深感忧虑,满腹疑团。这项注射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是必需的吗?父母若拒绝接受这项注射会有什么后果?对于基督徒来说,事情还牵涉到另一个问题。鉴于圣经说,要‘禁戒血’,既然疫苗含有人血中的抗体,那么,基督徒能够怀着清白的良心接受这种注射吗?——使徒行传15:20,29。
猕因子问题的由来
数十年前,科学家发现人血包含许多因子,或称抗原,这些抗原使各人的血都与别不同。后来他们又发现,若把一个人的血输进另一个人的体内而把彼此的血液混和,那么红血球中的两种抗原系统便会产生冲突,因而引发许多健康问题。这两种抗原系统中的一种称为“ABO”;另一种则称为“Rh”。就让我们简略地了解一下有关Rh系统,这有助我们看出这对父母的忧虑所在,并且找出这些重要问题的答案,你也许对这些问题同样感到兴趣。
在1939年,一组医生向外界公布一宗令人费解的个案:一名25岁妇人在第二度怀孕时,胎儿不幸夭亡。妇人生下死婴后便接受输血,她对所接受的血液产生强烈反应,即使这些血是来自她丈夫的,而丈夫的血液从ABO抗原方面来看是相容的。后来医生推断,这必定是某种来自她头一胎的不明因子与她的血混合起来,结果使她的血变得“过敏”,导致与她丈夫的血产生反应,以及使第二个孩子夭折。
医学家后来通过实验把这种不明的因子辨明出来,由于这些实验是用猕猴(英文是rhesus)进行的,故称“猕因子”或“Rh因子”。在1960年代期间,这种血因子引起了医学界极大的关注,因为这种因子正是一种常见,但后果非常严重的儿科病症(胎儿成红细胞增多症)的成因。随着医学家研究有关猕因子及有关病症,一个在医学方面神秘莫测的谜得以解开。
猕因子,遗传学和病孩
倘若新生婴儿患上重病甚或夭折,大多数人都会为此感到悲痛。单是看见一个婴孩抱病或受折磨,已足以令许多人难过不堪,对医生来说,情况也一样。然而,使医学家对这种使婴儿致命的猕因子深感关注的还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是,医生留意到这种疾病的一种模式,并且了解到猕因子怎样导致孩子患病和死亡。猕因子存在于百分之85至95的人——包括男女在内——的红血球中,这些人可以称为“Rh阳性”。另外百分之5至15的人的血由于不含猕因子,因此,他们被鉴别为“Rh阴性”。倘若一个Rh阴性的人的血与一个Rh阳性的人的血混合起来的话,前者便会产生一些分子,称为抗体,以消灭Rh阳性的血液。
其实这是身体免疫系统中一种普通、正常的反应,目的是消灭外来的侵略者。但倘若一个带Rh阳性的父亲把血型遗传给带Rh阴性的母亲体内的胎儿,难题便产生了。然而,假若胎盘的情况一切正常,使胎儿的血与母亲的血互相分隔开的话,这本来不会有问题的。(请比较诗篇139:13。)但由于我们的身体是不完美的,因此,婴儿也许会有少量血液渗漏出来,而与母亲的血混合起来。有时这个情形也许是由于若干医疗程序所引致的,例如羊膜穿刺术(从包围胎儿的液体中抽取样本)。此外,也许是婴儿在出生时,他的血和母亲的血搀和起来。不论起因是什么,母亲的血由于变得过敏,以致产生抗体来,好对抗Rh阳性的血液。
请想想接着产生的难题:母亲一旦形成这些抗体,所有日后孕育的胎儿都会受到威胁,倘若胎儿都承受了父亲Rh阳性血型的话。因为母亲现在体内有Rh阳性血液的抗体。
由此可见,有些抗体是可以正常地穿过胎盘的。这是个好现象,因为通过母亲,所有婴儿出生时都可以至若干程度获致一种暂时性的天然免疫能力。然而,由于母亲染上猕因子病症致令血液变得过敏,因而促使体内的猕因子抗体穿越胎盘而攻击婴儿Rh阳性的血。首生的婴儿通常不会受到影响,但接着成孕的胎儿则较易受到威胁。这使新生婴儿患上新生儿溶血病(情况严重则可导致胎儿患成红细胞增多症)。
处理这种疾病有几个方法,但成效却颇为有限,正如我们接着会留意到这点。现在让我们把焦点集中在有关问题的其中一个医学层面之上——可行的预防方法。
预防方面的突破
也许你会记得,医生对这种疾病这么关注的原因有两个。首先,医学界对这种疾病的机制已有相当认识。那么,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原因在1968年出现。尽管医学家经过了多年的研究,以及努力不懈地治疗这些病重的婴儿,可惜却事倍功半。但他们终于发展出一种免疫方法,得以有效地预防“Rh婴儿”的问题。这的确是个好消息。但这种免疫方法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
要记得,由于第一个带Rh阳性的婴儿的血“渗”进Rh阴性母亲的血流里,以致令母亲产生抗体,猕因子难题(对第二个以及接着的Rh阳性的婴儿来说)遂因而产生。因此,究竟我们能否趁婴儿的红血球尚未使母亲的血变得过敏之前,便将其从母体的血液循环中截住,然后加以清除呢?
方法就是替母亲进行防疫注射,这种注射称为Rh免疫球蛋白(Rh immune globulin),或称RhIG, 有些国家则以药物的商标命名,例如RhoGAM以及Rhesonativ。疫苗含有抵抗Rh阳性抗原的抗体。这种疫苗的运作过程十分复杂,甚至医学家对此仍然不太明了。但基本来说,这种疫苗看来能够发挥以下作用:
一位Rh阴性的母亲若看来可能接触到Rh阳性的血,例如她生下一个Rh阳性的婴儿,医生便会替这个母亲注射RhIG。这些抗体会迅速攻击从婴儿体内渗漏出来的Rh阳性红血球,并且在它们还未使母亲的血变得过敏之前便将其破坏。这有效地消除对下一个胎儿的危险,因为母体并没有产生任何抵抗Rh阳性血球的抗体。医生留意到这个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有助预防猕因子疾病,而非疾病形成时才试图加以医治。
这个理论听来不错,但行得通吗?显然行得通。单在美国,Rh新生儿溶血病的出现率在1970年代期间便下降了百分之65。虽然这个成果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但百分之60至70的下降率则要归功于RhIG。在加拿大的一个省里,死于Rh新生儿溶血病的婴儿从1964年的29宗减至1974至1975年期间的1宗。医学界看出这种预防方法可说是“小小预防,疗效大大”。鉴于这个基本的背景,让我们考虑一下关于猕因子疾病的一些具体问题。
我在怀孕期间患上猕因子疾病的机会有多大?
父母二人的Rh血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验血测试鉴别出来;统计显示,大约每7宗婚姻便有1宗是由一个Rh阴性的女子与一个Rh阳性的男子结合的。父亲在各方面的遗传组合可以把猕因子疾病的出现率减至大约百分之10。a
然而,这仅是个总体人口的统计而已。倘若你是个Rh阴性的女子,却嫁给一个Rh阳性的男子,你得着一个Rh阳性婴儿的机会率其实是百分之50或百分之100,这完全在乎你丈夫整体的遗传组合是怎样而定。b(没有任何肯确的方法可以鉴定丈夫的遗传组合如何,正如没有直截了当的方法去鉴定胎儿是否属于Rh阳性一样。)
母亲若属于Rh阴性,但胎儿却属于Rh阳性的话,那么,在她以后的每次怀孕中,她的血变得过敏的机会是百分之16,因此以后的胎儿也会受到威胁。当然,这仅是个平均数字而已。除非母亲以往曾接受过输血,或通过其他途径接受过血,否则,她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不会患上猕因子疾病。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关于以后的孩子是否会受影响其实是无法确定的。一个妇人也许生下第一个Rh阳性孩子后变得过敏。但另一个妇人则可能生下五个或更多个Rh阳性孩子,却完全没有过敏的情况出现。母亲一旦变得过敏,接着的Rh阳性胎儿的死亡率是百分之30,而这个数字不会因怀孕期相隔多久而改变。因此,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件小事。
实验室试验能否显示,我那成长中的胎儿是否正受到威胁?
至若干程度是能够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她血中的抗体水平是可以检验出来的,由此可知她是否正产生抗体去对抗婴儿的血。在另一方面,羊膜穿刺术也可以显示,婴儿的血是否正受到破坏,以及婴儿是否有生命危险。然而,羊膜穿刺术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人若接受这项医学程序,就应当十分谨慎才行。
RhIG注射会产生副作用吗?
关于孕妇是否可以接受这种注射,医学界方面仍然众说纷纭,因为这种注射有可能威胁到成长中胎儿的免疫能力。然而,大多数专家却认为,这种注射并不会影响到母亲和成长中胎儿的免疫能力。
据医生认为,我应当多久接受这种注射一次?
据权威人士认为,一个Rh阴性的妇人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而让Rh阳性的血进入自己的血液里,她就应当立刻接受这种注射。医生最近的建议则是,母亲若生下一个Rh阳性的婴儿,她在产后的72小时内应当接受这种注射。孕妇若接受过羊膜穿刺术或流产,同样的建议也适用。
在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显示,在正常的怀孕期间,婴儿也许会有少量血液渗进母亲的血流里,因此有些医生建议,孕妇应当在怀孕后第28个星期便接受这项注射,以免有机会变得过敏。在这个情况下,婴儿一旦出生后,母亲也应当再次接受这种注射。
婴儿若患上猕因子疾病,有任何治疗方法吗?
有的。虽然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充分的证据表明,有些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愈这种疾病而无需替婴儿换血。关于新生儿溶血病,医生最担心的就是婴儿体内形成一种称为胆红素的化学物,这是因红血球破裂所引起的。这会导致黄疸病,在某些事例上,婴儿的器官也会因而受损。(顺带一提,母婴之间的血若出现ABO配合禁忌的情况,这也会造成较轻微的黄疸病。)
曾有多年的时间,医生一旦发现婴儿出现若干程度的黄疸病就认为必须为婴儿换血,但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治疗这种病还有几种不同的选择。提前分娩或剖腹产子手术、光线疗法(蓝光);药物疗法则有苯巴比妥鲁米那、活性炭,以及其他疗法均证明大有帮助,这大大减低了需要输血的可能性。事实上,最近有些报告强调,替患有猕因子疾病的婴儿进行换血不但毫无用处,反而对婴儿造成若干危险。——请参看第26页的附框。
但无论如何,在某些极端的事例上,医生可能仍然坚持换血是惟一可行的治疗方法。因此,有些父母认为较佳的做法就是干脆接受预防注射,好避免猕因子疾病以及黄疸病等难题。
RhIG预防注射是用血制成的吗?
是的。疫苗中的抗体是从人血提炼而成的,这些人对Rh因子已是免疫或有过敏反应。遗传工程学方面的RhIG将会在稍后面世,这种防疫注射并不含血的成分。
基督徒可否怀着清白的良心接受RhIG注射吗?
问题在于事情是否牵涉到滥用血。圣经明令禁止人吃血或以其他方式滥用血。(利未记17:11,12;使徒行传15:28,29)既然RhIG是用血制成的,那么,倘若一位基督徒妇人接受这种注射,她岂不是违反了圣经就有关血方面所下的禁令吗?
本刊及其姊妹杂志《守望台》对这个问题所作的评论都是首尾一贯的。c正如我们提及过,在所有的妊娠事件中,抗体会通过胎盘在母婴之间往来。由于这缘故,有些基督徒遂认为,接受诸如RhIG一类含有抗体成分的防疫注射并没有违反圣经的律则,因为这个过程跟身体正常的情况一样。
关于接受RhIG与否,最后还是由每对基督徒夫妇凭良心自行作出决定。然而,倘若一位丈夫或妻子获得医学上的指示后而面对猕因子问题,却决定拒绝接受注射的话,他们必须甘愿接受将来有可能生下一个患有重病的孩子,而这种疾病本可以预防的。在这个情况下,他们也许甚至决定明智的途径就是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因此,他们不会再生更多孩子,以免他们有可能要面对这个悲剧。对孩子的福利深表关注的基督徒父母在作出这个严肃的决定之前,应当慎重地权衡问题的各方面。
[脚注]
a 这个统计数字因不同的种族而异。以大多数白人而言,Rh阴性的发生率约为百分之15;美洲黑人,约百分之7至8;印欧人,百分之2左右;亚洲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差不多是零。——《输血医学评论》1988年9月刊,第130页。
b 在这个情况下,有些妇人生下几个孩子,而所有都属于Rh阴性,因此母亲的血并没有变得过敏。但在其他事例上,倘若第一个孩子是Rh阳性的话,母亲便会变得过敏。
c 请参看《守望台》1990年8月1日刊,第29-31页;1979年7月15日刊,第31,32页 ;以及《血可以怎样拯救你的生命?》,由纽约守望台圣经书社出版。
[第26页的附栏]
胆红素水平上升——输血的理由吗?
长久以来,医生一直担心婴儿体内的胆红素上升所导致的后果,因此,婴儿体内的胆红素一旦上升——尤其是每100毫升血液含有20毫克——医生便会坚持要为婴儿进行换血,“以免脑部受损”(核黄疸症)。他们有理由感到忧虑吗?输血是否真的必需?
安东尼·狄克逊医生说:“据有关这类婴儿——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8-51毫克胆红素——的多项研究显示,不论从短期抑或长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均无法检验出什么结果来。”狄克逊医生接着论及“二十恐惧:对20这个数字感到忧虑”。虽然人们未能证明一旦胆红素上升至这个水平必需加以处理的做法有什么好处,狄克逊医生却总结道:“难题十分明显。婴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一旦上升,医生便会刻不容缓地加以处理,这是一种标准的做法。人不应当质疑标准的做法,除非证据表明这种做法是不当的,然而,任何试图证明标准做法是不当的尝试都是有违道德的!”——《加拿大家庭医生》,1984年10月,第1981页。
在另一方面,意大利一位医学权威埃尔西利娅·加尔巴尼亚蒂医生撰文论及胆红素的保护角色,以及“血清胆红素水平过低的潜伏危险”。(斜体自排。)(《儿科杂志》,1990年3月,第380页)琼·霍奇曼在《西部医学杂志》中更进一步写道:“换血并不能制止胆红素损污脑部,即使婴儿在换血后,胆红素水平已下降;事实上,上述的实验结果表明,换血反而会对婴儿造成损害。”——1984年6月,第9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