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线上书库
守望台
线上书库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圣经
  • 出版物
  • 聚会
  • 《课本》 课题50 258页-262页3段
  • 打动人心

你选择的内容没有影片。

抱歉,加载影片时出现错误。

  • 打动人心
  •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 相似资料
  • 设法打动人心
    要致力于宣读和教导
  • 打动听者的心
    神治传道训练班指南
  • 怎样的教导才能打动人心?
    王国传道月报-2015年
  • 培养教导的能力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查看更多
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
《课本》 课题50 258页-262页3段

课题50

打动人心

目标

要考虑别人对课题有什么看法,务求帮助听者培养对耶和华的真挚感情,亲近他,跟他建立友谊。

理由

人要取悦耶和华,就必须把上帝的话语铭记于心。

你向人作见证时,要设法打动人心。圣经屡次对照人的内心和外表。内心是指我们的真正为人,包括内在的感情、思想、意念、动机等。真理的种子是撒在人心里的。(马太福音13:19)对上帝的服从也必须从心里萌发。——箴言3:1;罗马书6:17。

你教导别人时,要打动人心,就得:(1)辨识对方的想法背后的原因;(2)诱发对方的优良特质,如爱心和敬畏上帝之心;(3)鼓励对方分析自己的动机,以求能完全取悦耶和华。

明辨事理 人们不愿意接受真理,原因各异。因此,在主持圣经研究时,你可能要破除成见,举出事实说明学生的见解错在哪里,也可能只是提出证据就行了。要想想:“对方看出人生来就有属灵需要吗?对于圣经的真理,他相信哪些?不相信哪些?为什么他有这样的看法?他需要人帮助他克服一些欲望,好负起基督徒的责任吗?”

诚然,要了解别人信与不信的原因绝非易事。箴言20:5说得不错:“人心里的思想好像深处的水,明辨事理的人却能汲引出来。”明辨事理的人能洞悉隐情。要明辨事理,就得观察入微,宅心仁厚。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单靠语言。比如说,某个话题可能令圣经学生的表情或语气突然改变。父母看见孩子行为异乎寻常,就会意识到孩子可能遇到问题。对于这些蛛丝马迹,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它们揭示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如果你提问得当,就能把人心里的思想“汲引”出来。你可以问对方:“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你会怎样做?”然而,要避免连珠炮似地问个不休。提问要婉转,比如可以先加一句,说:“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洞悉别人的内心世界,是要煞费苦心的,不能急,也急不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是日积月累的。没有相互信任,别人就不会轻易向你倾心吐意。即使已经建立了信任,也要小心避免叫人觉得你正探听他的隐私。——彼得前书4:15。

在回应别人时,也要明辨事理。要记得,你的目标是要了解对方,好确定哪些基于圣经的资料能打动对方的心。因此,要压抑心里的冲动,不要急于指正对方的看法。要学会辨识别人的弦外之音。这样,你就能知道怎样应对。圣经学生觉得你了解他,就会更认真考虑你的意见。——箴言16:23。

即使你面对一大群听众,在一定程度上,你仍然可以打动个别听者的心。如果你善用目光接触,敏于察颜观色,懂得运用激发思考的问题,就不难看出听众的反应和想法。你要是熟悉听众,就该因应他们的情况提出劝导。要针对会众的整体精神,本着圣经跟会众推理。——加拉太书6:18。

诱发优良的特质 你了解别人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信与不信的理由以后,就能因应对方的情况来施教。耶稣复活之后,按照不久以前发生的事,帮助门徒“豁然明白圣经”,打动了他们的心。(路加福音24:32)同样,你应该尽量把听者的经历、愿望、诉求,跟他从圣经学到的事联系起来。圣经学生一旦看出:“这的的确确是真理”,他就会心悦诚服了。

你多多强调耶和华的良善、爱心、公正,以及对人的分外恩典,圣经学生对上帝的爱就会日益加深。你帮助听者看出,上帝知道各人有各人的长处,他们就会相信自己真的可以跟上帝建立友谊。你可以请听者细想一些经文,如诗篇139:1-3,路加福音21:1-4和约翰福音6:44。要帮助听者看出耶和华多么深爱他的忠仆,激发他们对耶和华的感恩之心。(罗马书8:38,39)要说明耶和华着眼的不是我们一时的过失,而是我们一生的为人、我们对纯真崇拜的热心、我们为他的名所显的爱心。(历代志下19:2,3;希伯来书6:10)他对我们的构造和特征了如指掌,他将要施展大能,使“所有在纪念墓里的人”都复活过来。(约翰福音5:28,29;路加福音12:6,7)既然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谈论上帝的美好特质,往往能引起别人的共鸣。——创世记1:27。

我们效法耶和华待人的方式,自己的心也会受到触动。既然上帝对我们无微不至,他也必照样关怀其他不同背景、国籍和种族的人。(使徒行传10:34,35)人一旦看出上帝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就有基于圣经的理由,要从心里根除仇恨和成见。这样,他在学习遵行上帝旨意的同时,也会力求跟别人和睦相处。

人必须培养的另一种特质,是敬畏上帝之心。(诗篇111:10;启示录14:6,7)人深深敬畏上帝,就能成就无法靠一己之力成就的事。你向人讲述耶和华令人生畏的作为、他非凡的忠贞之爱,就能帮助听者养成敬畏上帝之心,不愿得罪上帝。——诗篇66:5;耶利米书32:40。

你必须让听者知道:人做什么,对耶和华来说不是无关痛痒的。上帝是有感情的,我们服从他,他就欣喜;我们背叛他,他就伤心。(诗篇78:40-42)要向人表明,凭着个人的言行,我们可以有分驳倒撒但对上帝提出的质疑。——箴言27:11。

要帮助听者看出,谨守上帝的诫命能使他们得益不浅。(以赛亚书48:17)方法之一是,指出人要是背弃上帝明智的忠告,即使只是一时背弃,也会使自己身心受损。要使听者明白,我们要是陷在罪里,就会跟上帝疏远,也叫别人无法通过我们认识真理,甚至侵犯了别人的权利。(帖撒罗尼迦前书4:6)要敦促听者好好珍惜他们因为紧守上帝的诫命而享有的种种福分。要叫他们看出,由于谨守耶和华正义的标准,他们避免了许多祸害和危险,他们理应为此感激耶和华。一旦看出按上帝的标准行事多么明智,他们就会对一切违反上帝标准的事避之若浼。(诗篇119:104)这样,在他们看来,服从上帝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向上帝显出忠诚的机会。

帮助人省察自己 人要在灵性上茁壮成长,就得随时留意自己的内心情况。我们要向人说明,圣经怎样帮助人省察自己。

要帮助听者明白,圣经不但记载了许多诫命律例、历史事件和预言,还显明了上帝的思想。雅各书1:22-25把上帝的话语比作一面镜子。我们阅读圣经并明白了上帝怎样实现他的旨意后,有什么感想呢?圣经由此就揭露了我们的内心情况,也由此显示了“察验人心”的上帝对我们有什么看法。(箴言17:3)要鼓励听者把这一点谨记在心。敦促他们细想上帝为了我们的益处在圣经里记下了什么,他们要在哪些方面加以调整,好使上帝的心欢喜。要帮助他们看出,阅读圣经能让人知道上帝怎样看人“心里的意念和打算”。这样当他们阅读圣经时,就会顺应上帝的看法去改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希伯来书4:12;罗马书15:4。

有些圣经学生也许想实践真理,却又顾虑到别人的看法。他们也许要跟内心强烈的欲望搏斗;或者在找借口,希望既能事奉上帝,又无须改掉恶习。我们要向学生指出,三心两意是十分危险的。(列王纪上18:21)要敦促他们祈求上帝察验和熬炼他们的内心。——诗篇26:2;139:23,24。

要向学生表明,耶和华十分了解他们的内心挣扎,而且在圣经里说明了个中原因。(罗马书7:22,23)要提醒他们,慎防受诡诈的心支配。——箴言3:5,6;28:26;耶利米书17:9,10。

要鼓励听者忠实地剖析自己的动机。例如,他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想这样做呢?我这样做,能向耶和华表明我真的感激他的一切恩惠吗?”要帮助听者认定,人生最可贵的就是与耶和华的亲密关系。

要让听者明白到,全心全意事奉耶和华多么重要。(路加福音10:27)这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欲望和动机都必须跟耶和华的标准一致。因此,我们要教导别人不但反省自己的行事为人,也要扪心自问,他们对上帝的吩咐有什么看法,他们事奉上帝是出于什么动机。(诗篇37:4)圣经学生一旦看出自己须要有所调整,就要鼓励他们向上帝祷告,说:“求你使我一心一意敬畏你的名。”——诗篇86:11。

圣经学生一旦跟耶和华建立了个人的关系,他对耶和华的服从就是基于信心,而不是单单基于你的劝导。这样,他会懂得自我反省,“不断验明什么才是主所悦纳的”。(以弗所书5:10;腓立比书2:12)人自愿衷心地服从耶和华,就能使上帝的心欢喜。——箴言23:15。

要记得,衡量人心的是耶和华,吸引人跟他建立友谊的也是耶和华。(箴言21:2;约翰福音6:44)我们只是他的同工,也就是说,我们向人传道“就像上帝通过 我们提出恳求”。(哥林多前书3:9;哥林多后书5:20;使徒行传16:14)耶和华绝不会勉强人接受真理。可是,我们用圣经教导人时,上帝也许会让对方看出,经文正好回答了他的疑问,回应了他的祷告。我们要把这件事紧记在心,抓紧每个机会教导人,并且恳求耶和华指引和帮助我们。——历代志上29:18,19;以弗所书1:16-18。

要诀

  • 要对人表现真挚的爱心。

  • 辨识对方的想法背后的原因。

  • 强调耶和华无与伦比的特质。

  • 帮助听者学会剖析自己的动机,熬炼自己的内心。

作业(1)读读马太福音6:21,想想怎样把经文的劝告应用在生活上。再读读19,20节,问问自己:你心里希望在哪些方面加以调整?(2)分析一下自己起初事奉耶和华是出于什么动机。现在又怎样?你会怎样熬炼你的内心,好取悦耶和华?

    中文简体(普通话)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录
    • 中文简体(普通话)
    • 分享
    • 设置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隐私设置
    • JW.ORG
    • 登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