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就是真理」
活人可以幫助死人嗎?
香港有一種特出的景色常常使遊客深感興趣地駐足而觀。它是什麼?一小群中國人帶著各種紙製的物件模型在擠滿行人的路旁將其焚化。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假如有人死了,在葬禮已經安排好之後,家裡的人便開始定製他生前喜歡的事物,親友也有捐助這種費用。這些由竹篾和紙扎成的模型是複製品,例如屋子,傢私,船,人力車,鈔票,保險單,推薦信和甚至僕人。大多數的模型都是簡單細小的。但有些卻鉅大而精巧,視乎這家人的富有程度而定。在出殯前一天,黃昏日落之際,這些紙製模型便帶到路旁或其他方便的地方焚燒。可想而知地,陌生的旅客自然會想知道這是為了什麼。
中國人對於這類事情看得很認真;他們認為那些已逝的人需要幫助。他們覺得這些紙製的祭品會保證死者在另一個世界中生活舒適;這方法使他生前所享受的東西在死後也能享受。他們也相信所獻的東西能提高死者的身分和地位。家人必須特別關顧死者的各項需要,否則他們恐怕死者便會成為餓鬼回來騷擾他們而為活著的家人帶來不幸。甚至在紙製的祭品焚化時。他們在數尺之外同時焚燒一些東西以引開企圖奪取死者物品的其他鬼魂的注意。他們常常把煮熟的飯酒在焚燒的物品上給在場的餓鬼享用以阻止後者垂涎所獻的祭物。
在東方居住的大多數人,包括許多屬於基督教國各教派的教徒都贊成這種習慣。但是也許有人會問,「死去的人是否真的能從親人所獻的東西得益嗎?他們真的會變成鬼回來為害不如此行的活人嗎?」人類自己的創造主和偉大的供應者,耶和華上帝,在他感示人寫下的真理之道聖經裡給予我們這些問題的答案。——提摩太後書3:16,17。
如果一個人具有不死的靈魂而在肉體死後仍然生存,那末死去的家人作這種獻祭尚屬無可厚非。但你怎麼確實知道人有個不死的靈魂呢?許多世紀之前,當先知摩西和其他以色列人紮營在亞洲的一個半島上時,他寫下了關於人類被造的記錄:「耶和華上帝摶土為人,噓生氣於其鼻,乃成生靈。」(創世記2:7,《文理聖經》)上帝並沒有賜予人類一個不死的靈魂。他「成為生靈」。
許多年之後,一位東方的王,屬人統治者中最聰慧的一位,承認整個人類都由於遺傳而有罪,說「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列王紀上8:46)那末,那些有罪的人死了之後又怎樣呢?主耶和華這樣說:「睇吖,眾人嘅靈魂屬我嘅,好似父親嘅靈魂屬我,個仔嘅靈魂都係,犯罪嘅靈魂定必要死。」(以西結書18:4,《廣東話聖經》)這是全能的上帝自己通過以西結先知所作的宣告。這使我們毫無疑問地確知人的「靈魂」是會死的。
我們在以上引證過的那位智慧和受上帝感示的東方國王所羅門同時告訴我們死者的真正情況。他寫到:「活著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到賞賜。」因此,有什麼東西能對他們有益呢?這位君王也給予我們健全的忠告,說:「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有智慧。」(傳道書9:5,10)死亡乃是生命的消失。在死亡的境域中沒有任何工作,知覺或智慧。既是這樣,那末,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些房子,傢私,船,銀紙和僕人又有什麼價值呢?顯然地,死人並不能從活著的親友所獻的東西得到任何益處。由所羅門的話我們也可以知道沒有任何人的鬼魂會回來騷擾活著的人。
或者你想知道,所羅門所提及的陰間(希伯來文,希屋爾)是什麼。何不讓約伯,一個敬畏上帝的東方人,回答你呢?當他受病痛折磨幾瀕於死時,他喊道:「我若盼望陰間(希屋爾)為我的房屋;若下榻在黑暗中,若對朽壞說『你是我的父!』對蟲說『你是我的母親姐妹!』這樣,我的指望在那裡呢?我所指望的,誰能看見呢?等到安息在塵土中,這指望必下到陰間(希屋爾)的門閂那裡了。」(約伯記17:13-16)我們必須承認當約伯提及陰間(希屋爾)一詞時他所指的乃是人在塵土中的墳墓。
人類的死亡其實與其他動物並無分別。這些動物活了一個時期然後死去,朽壞而復化為塵土。智慧的所羅門王寫到:「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傳道書3:19,20)約伯和所羅門都一致同意在死亡的時候人復歸於塵土。因此死人並不能從活人獲得幫助。
但死去的人並非不能獲得上帝的幫助。如果上帝的旨意要這樣行,死去的祖先或戚友都可以被復活,而復得生命。約伯曾充滿信心地說:「唯願你把我藏在陰間(希屋爾),存於隱密處,等你的憤怒過去,願你為我定了日期,記念我!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你呼叫,我便回答」(約伯記14:13-15)今日,當時在「東方人中就為至大」的約伯,以死去而在地上的塵土中沉睡著等候在上帝的王國治下在地上復活。像他一樣,將有億萬死去的人會被耶和華上帝從陰間(希屋爾)復活過來——約伯記1:1-3。
不,活著的人絕不可能以物質幫助死者。但是,當死者在上帝所應許的新規制中復活過來時,他們便可以和其他的人一同享有一個真正的家。關於這件事,正如在其他的書上一樣,上帝的道聖經將真理告訴我們。——彼得後書3:13;詩篇1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