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0 2/8 5-8頁
  • 中國人過新年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中國人過新年
  • 警醒!1970
警醒!1970
《警》70 2/8 5-8頁

中國人過新年

「思明,我在美國時曾到三藩市的唐人街參觀過中國人慶祝他們的舊曆新年,記得當時的情形熱鬧極了,到處都張燈結綵,街上擠得水泄不通,大家爭著看舞龍。香港人對於慶祝舊曆新年是否一樣熱心呢?」約翰問道。

約翰是耶和華見證人的一個海外傳道員,幾個月前才由美國派到香港從事傳道工作。今天早上他和他的工作同伴思明,一個中國籍的耶和華見證人,趁新年的假期之便上門探訪鄰人,將聖經裡關於一個和平的新事物制度行將來臨的美好希望告訴他們。現在他們剛工作完畢而在返家途中。

「舊曆新年是中國人在一年中最重視的節日,所以在世界各地都一樣熱烈慶祝。不過以通常而論,愈守舊的地方便愈鄭重其事,例如在農村裡通常慶祝得比都市更起勁。在香港這樣的大都市裡,一般人由於生活忙碌,自然不像農村裡的人慶祝得那麼起勁。雖然各地的新年習俗可能彼此稍有不同,其實只是大同小異而已。有些基本的習俗在世界各地的中國人當中都是同樣流行的。」

「例如舞龍和放爆竹是嗎?」

「不錯。不過舞龍在外省較為流行,在南方各省則舞獅比較流行。(1)a例如剛才你在徙置區裡豈不是看見有些小孩拿著一個獅子頭敲著鑼鼓逐家向人討錢嗎?」

「對了。不過我在美國唐人街所看見的舞龍比這個好看得多。我還記得當時有七八個人用竹竽將龍頭和龍身撐起,上下左右舞動,真是生動有趣得很。你知道舞龍的風俗起源於什麼時候和含有什麼意思嗎?」

「據歷史記載說,在七八百年前的宋代已經有這種風俗了。(2)b這本來是新春期間一種帶有體育性質的集體游戲。由初一到十五之間,農村裡的各鄉都組織舞龍隊。天天到各處表演,所到之處人們會放炮竹和點香燭表示歡迎。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吉祥,可能他們覺得看了舞龍就可以像龍一樣『龍馬精神。』」(3)c

這時約翰留意到許多人家的門口貼著各式的春聯,於是問思明說:「這些紅色的紙條上寫著些什麼字呢?它們也是新年的點綴品之一嗎?」

「不錯,這些紙條稱為春聯。它們通常都是紅色,因為中國人認為紅色是一種代表喜慶吉利的顏色,所以新年的裝飾品大部份都用紅色。春聯上所寫的均是一些富於瑞祥慶賀意味的話,希望藉此帶來好運。這種風俗據說起源於宋初,但到明代才在民間流行。(4)d在新年之前的幾天,你可以在市內各處見到賣春聯的販子出現,有些人更在街頭設攤當場替人寫春聯。」

這時他們經過一間大菜樓的門口,約翰看見入口處擺著一株盛開的巨大桃樹,不禁驚嘆說:「好美啊!不過將整棵桃樹砍下來作擺設豈不是太浪費一點嗎?」

「這麼巨型的桃樹相信至少要花一兩千元港幣才成。不過買者仍然感覺值得,因為一方面可以贏得人們的讚賞而出出風頭,同時他們也相信這可於帶來好運。因此特別是一些老式的大商號,每年都必須有一株大桃花應景不可。」

「好運嗎?是否因為桃花是紅色,所以被視為吉利呢?」

「可能這是原因之一。一般人相信他們所買的桃花開得愈盛就愈吉利。所以自然桃樹愈大愈好,花朵則愈多愈妙。據說每年有些特別巨型的桃樹稱為桃花王,甚至在二三十年前便常達一千餘元一株了。(5)e」

「茶樓門口還擺著好幾盆桔子樹,那又代表什麼呢?」

「這其實不難猜到。你留意到桔子的顏色嗎?」

「哦,你的意思是說它們代表黃金嗎?」

「不錯。因此長滿黃澄澄的桔子的桔樹便成為財源廣進的一個象徵了。除此之外,中文的『桔』字和『吉』同音,所以人們都喜歡把桔當作吉祥物。為了類似的原因,柑和橘都被人視為賀年的好禮品。」(6)f

「剛才我在傳道時看見有些人互相交換一些紅色的小信封,這也是賀年的禮物嗎?」

「這些紅色的小信封稱為利是,其實是長輩給幼輩的一點賞錢。根據歷史記載,宋代的人每逢節目賞賜給人的錢稱為『利市』,同時當人結婚時,客人習慣向新娘討利市以象徵吉利。(7)g但在今日,利是則主要是指在年期間人們互相贈送的這些紅封包而言。」

「這僅是廣東人的習俗嗎?」

「不。利是的習慣非常普遍,在中國南北各省都很流行,不過在北方通常稱為壓歲錢。在有些地方,後輩在除夕向長輩辭歲,於是長輩發給壓歲錢。在另一些地方則由孩子們在年初一穿上新衣向長輩拜年,於是長輩便發給壓歲錢。」(8)h

「提起新衣,我的確留意到許多小孩都穿著新衣,難怪他們這樣興高采烈啦。」

「其實新年受小孩子歡迎還有其他理由。他們跟父母出外拜年時不但從大人獲得利是,同時在每一家都受人以糖果糕點招待,所以他們自然皆大歡喜了。」

「剛才我在傳道時也有好幾家人請我吃糖果。有一家人甚至要我吃一些看來有點像煎餅的東西。我試了一塊,覺得味道還不差,但是卻很黏。這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這稱為年糕,是特別製來在新年期間供拜神和饋贈之用的一種糕點。在農村裡,通常十二月底家家便忙著製年糕了。但今日在城市裡,大多數的人只是買一點回來應景便算了。甚至吃年糕也含有吉利的意思;由於『糕』和『高』同音,所以這代表一年比一年高的意思。」(9)i

「看來中國人過年的風俗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在新年期間他們用什麼話互相祝賀呢?歐西人士在聖誕期間互祝聖誕快樂,中國人在新年也有類似的祝賀詞嗎?

「至少以香港而言,最常用的新年祝賀詞是『恭喜發財。』看來一般人都覺得發財便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和最值得追求的目標了。」

「其實並不是中國人才有這樣的想法,今日世上大部份的人何嘗不是懷著這種崇尚物質的思想呢?所以難怪聖經說人若要事奉上帝就必須徹底改變以前的思想,包括貪財之心在內,」約翰評論說。

「因為中國人在新年期間如此注重吉利,有些宗教遂利用這種心理謀利。新春期間,你可以在有些人家的門口或屋內見到掛有燈籠。這些燈籠是從道觀和神廟投來的。在香港,有許多觀神廟利用春節開投花燈,所得的收入常常足以維持整年的費用。這些燈上都寫著一些善頌善禱的吉祥話,例如萬事如意啦,丁財兩旺啦,福祿壽全等,掛滿在神殿前讓人公開競投。人們時常不惜花百數十元至千數百元投得,於是便皆大歡喜以為自己註定贏得燈籠上所寫的福氣了。」(10)j

「不過我相信最有理由歡喜的還是廟裡的和尚道士吧,」約翰幽默地說。

「中國人在新年期間注重好兆頭的心理也連帶產生了許多屬於迷信性質的禁忌。例如在新年期間禁說任何不吉利的話或提及任何不吉利的事,例如死之類。在初一至初五之間也不可掃地,因為人們迷信若在初五之前掃地,便會把今年賺錢的好運氣一掃而光了。(11)k在臺灣,新年期間打破茶杯或碗盤等陶器也禁忌。若不小心打破了,就要用紅紙包紮起來,一到正月五日之後投入河裡。這種迷信雖然無稽得可笑,今日卻仍有許多人相信。(12)l」思明不禁嘆息說。

「老實說,迷信絕不是中國人的專利品。甚至在歐西許多所謂的文明國家裡,人們仍然懷有許多可笑的迷信,例如至今還有許多西方人認為十三這個數字是不吉利的,以致有些樓房只有十二樓,十四樓而沒有十三樓。事實上,你會發現迷信通常和偽宗教有很密切的關係,」約翰指出。

「你說得很對。例如有一個與新年有關的習俗便是由偽宗教促成的。在中國國內許多地方,人們相信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是竈神上天述職的日子,所以要為他舉行一個歡送的儀式。」(13)a

「竈神嗎?這是個怎樣的神呢?」約翰好奇地問道。

「竈神又稱為灶君,就是廚房之神。這個神之所以受人重視是因為人們相信他是玉皇大帝派駐在人間每個家庭裡的欽差,專門負責監察世人的言行,然後每年返回天上提出報告以便大帝決定那一家人明年的吉凶禍福。因此人們都想討好他希望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壞事少說,好話多講,於是明年就家運亨通了。在這一天人們準備了祭品香燭替他餞行,有些人甚至燒些金紙箔給他作車馬費和燒匹紙馬給他代步。(14)b這種公開賄賂廚神的行為,你說豈不是很可笑嗎」?思明感嘆說。

「有些人覺得利誘還不夠,甚至試圖將廚神灌醉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的壞話哩,」思明補充說。

「哦,獻點酒給他喝嗎?」

「不,更直接一點。他們乾脆將廚神的像在酒裡浸一浸。」

「如果廚神有靈,我相信他對這種待遇一定不會太高興吧,」約翰笑道。(15)c

「他既然沒有對這種虐待提出抗議,那就顯然證明他沒有靈了,」思明回答說。

「這至少可以使我們更清楚看出聖經的上帝和許多人所崇拜的假神多麼不同。我們的確可以感覺慶幸耶和華是個『誠實無偽,不受賄賂』的上帝(申命記32:4;10:7),」約翰評論說。

「還有一件事我也想問問你,」約翰繼續說。「前兩天我在報紙上讀到明年是犬年;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中國人怎樣決定那一年屬於那種動物呢?」

「若要了解這個問題,你必須知道中國人紀年的方法。據傳天皇氏創立了所謂的天干和地支,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據說在黃帝的日子人們開始將干支相配作甲子,例如甲子、乙丑、甲戌、乙亥等。既然天干有十個字,地支有十二個字,兩者相配便可以形成六十種不同的組合,相當於一至六十。起初人們將甲子用來紀日,後來更用來紀年月。例如第一年稱為甲子年,第二年是乙丑年,第十一年是甲戌,第十二年是乙亥年等,如此類推遂形成六十年的一個週期。滿了六十年之後又再重頭開始。(16)d後來人們又選出十二種動物去代表地支的十二個字。這十二種動物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於是甲子年便成為鼠年,乙丑年成為牛年等。去年是己酉年,所以屬雞,今年則因為是庚戌年而屬犬。」

「哦,原來如此。人們認為這些動物具有任何特別的意義嗎?」約翰進一步詢問。

「一般算命家都喜歡根據一年所屬的生肖去推測這年的凶吉禍福。當然,這只是他們胡亂猜測而已。我記得1967年是羊年,許多占卜家都推測這年十分吉祥,但結果香港卻發生了大暴動。所以任何明理的人都可以看出這種預言是不值一笑的,」思明答道。

「新年的慶祝延續到什麼時候才告結束呢?」約翰問。

這因地因人而異。在北方,新年的慶祝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才正式結束。通常在農村裡人們慶祝得熱烈和長久一點。但在城市裡,大多數的人到初四初五已恢復工作了。在香港,對許多人說來這幾天就是他們一年僅有的假期了。」

「既然如此,我們就要應該盡量利用這幾天的機會多探訪些人,將聖經的好消息帶給他們了。」

「不錯,與其將時間用來慶祝新年,倒不如利用假期將上帝行將更新萬物的好消息告訴別人;這樣行對人對己都有意義得多。」

參考

[腳注]

a (1)《風土小品》,漫客著第7頁。

b (2)同上,第7頁。

c (3)同上,第7頁。

d (4)《風土與生活》,施翠峰著第32頁。

e (5)《風土小品》,第59頁。

f (6)《歲時漫談》,婁子匡著第24頁。

g (7)《風土小品》,第1頁。

h (8)同上,第2頁。

i (9)同上,第11頁。

j (10)《風土與生活》,第39頁。

k (11)同上,第38頁。

l (12)《星島晚報》,1969年三月四日刊第8頁。

a (13)《風土與生活》,第31頁。

b (14)同上,第31頁。

c (15)Chinese Creeds & Custom, by V. R. Burkhardt Vol, I p.75.

d (16)《辭海》,第479頁。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