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見證人,使我度過一個愉快的星期六」
《儆醒!》駐挪威通訊員報導
專欄作家艾溫·布利克斯達在挪威的《特勒馬克工人報》中,就曾以上述的話作為他文章的標題。文章首先指出,他自己不喜歡收到大量宣傳郵件,或接聽一些推銷貨品的電話,和有不速之客上門探訪,尤其是在星期六。然後他寫道:
「不料,耶和華見證人就在星期六早上登門造訪,向我介紹第17期的《儆醒!》,即1996年9月8日刊。[封面題目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前景如何?]他們問我會不會喜歡讀讀這期雜誌,因為他們認為其中載有一些我會感興趣的內容。……我還來不及開口拒絕,另一個見證人就說:『雜誌載有一篇文章,是跟美洲印第安人有關的。我們知道你也曾就這個題目寫過不少文章。』
「我頓時無言以對。我既然受到抬舉,感到飄飄然,也就不好意思拒絕了。後來我回到餐桌前吃早餐。不過,我著實有點好奇,究竟耶和華見證人跟美洲印第安人的前景有什麼關係!於是戴上眼鏡,開始翻閱其中的內容。但我總覺得,閱讀這些雜誌是浪費時間的,所以只好姑且讀讀罷了。
「不知不覺間,早餐的時間拖得太長了!不過,長話短說,見證人在文章裡,又確實把美洲印第安人的處境寫得淋漓盡致,甚至可說是精彩絕倫。我建議挪威的教師們也不妨摒除成見,索取這份雜誌給班裡的學生讀讀。這篇文章的資料來源不但可靠,而且條理分明,深入淺出。文章也毫不隱瞞地把印第安人和見證人觀點各異的問題如實報導。例如,有一個問題是,印第安人在若干保留地上不斷開設賭博場所,這固然為人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但也產生不少弊病。見證人很機巧地處理這個問題,叫讀者可以清楚明白,本世紀印第安人的實際處境。」(下接31頁)
布利克斯達最後說:「我讀得津津有味,所以不知不覺把其餘的文章也讀了一遍。我也讀到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是有關在威爾士朗達煤礦谷上的教堂紛紛關閉的情形……。
「我頭腦沒有問題吧?既是個無神論者,難道今天要做個耶和華見證人不成?……大概言之尚早吧!但畢竟,我們人人都需要不時受到提醒,要摒除偏見。所以,下次我聽見有人指責見證人胡說八道,我至低限度可以知道,他們在報導有關印第安人的事上是忠實的。」
由於這份報導有關美洲原住民的《儆醒!》需求特別殷切,結果紐約守望台社要多印製3萬7000份。在亞利桑那州,有一群會眾就訂了1萬份,特別用來分發給當地居民。
如果你也想以客觀的態度認識一下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請寫信到香港九龍塘根德道4號(台灣:327桃園縣新屋鄉社子村10鄰3-12號)或本刊第5頁所列出的守望台社辦事處,也可以前往你鄰近的王國聚會所。這個安排是完全免費的,你無需負任何責任。我們會忠實地回答你的問題。
[第31頁的圖片鳴謝]
Indian face: D. F. Barry Photograph, Thomas M. Heski Collection; dancing Indian: Men: A Pictorial Archive from Nineteenth-Century Sources/Dover Publications, Inc.; tepees: Leslie’s; rectangular design: Decorative Art; circular designs: Authentic Indian Desig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