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別人相處
你是否覺得很難與某些人相處呢?有什麼補救方法呢?例如,你是否發覺有不少人使你煩厭呢?如果你常有這些煩惱,你可以問問自己:『問題在於誰呢?在乎他人抑或在乎我呢?』倘若看來似乎其他每個人都不對,那麼可能是你需要改變一下了。
為了易於與別人相處,我們必須做到一件事,就是不計較別人的錯處和缺點,將它們歸咎於人類的不完美。倘若事情是無關重要的,為什麼還要計較它呢?故此上帝感示人寫的道訓勉我們說:「遮掩人過的,尋求人愛。屢次挑錯的離間密友。」——箴言17:9。
所以藉著不計較別人的錯處,容忍別人的過失,我們便可以保留一個朋友。我們若想到人是不完美的,總難免有錯,我們便不難做到這點。因此,我們不要對別人期望過高,反之應該原諒別人不能達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不要要求別人具備我們自己的長處,要寬容別人的短處。這種仁慈的行為對於我們與別人相處,會有不少的幫助。
一個聰明人亦會善於體諒別人,因為他不會以同一的方法或同一的態度接待所有的人。人是不相同的;他們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習慣,不同的特性。我們認為有趣味的事,別人可能認為討厭。兩人常常會因細微事而發生決裂。因此當避免發生因個性不同而引起的衝撞,寧願讓步。要善於應變。
基督的使徒保羅是一個好的例子,他在傳道時非常機巧,他先設法了解對方的心意,然後引起他的思考能力。(哥林多前書9:20-22)當向雅典人講道時,他提及他們的神壇和寫著「未識之神」的題名,並且套用他們詩人的詩句,使他們易於明白他的論點。(使徒行傳17:22-28)使徒保羅糾正他們的觀點。我們豈不是可以應用這同一的原則與人相處嗎?為了與人和睦相處,我們遷就別人的性格豈不是明智的嗎?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放棄公義的原則,只是我們當努力了解他人的觀點而已。
有些人生性好管他人的事,他們想知道別人的一切和別人所作的事。這樣的品性會帶來不和的後果,它會使人難與別人相處,因為有許多人會認為某些事是他們的私事。在保持愉快的關係方面最好是友善地相處,但是同時不要過於熟落,你的朋友可能認為他有理由不將某些事情告訴你。所以在未問及他的事之前,應先考慮這些問題是否會引起磨擦。
另一種習慣或態度也會激怒別人而使你難與別人相處。別人可能不整潔,倘若這是他的弱點而你卻不斷在這方面嘲弄他,這樣不會保持你們之間的友好關係。當然,這不是說你該贊同他的壞習慣,但是在未批評別人之前,最好先數數自己十個弱點,這樣,你便會機巧地給予他一些提議而不會存心批評他。
通常兩個個性堅強的人很難相處得來,雙方都會堅持自己對某事的觀點是正確的。這種人密切接觸時『互相衝撞』是常有的。如果由此而發生爭吵時,他們最好記著不要為這種衝突而互相指責,因為爭吵的發生一定是雙方都有責任的。
聖經清楚表明這件事實,所以上帝感示的箴言17:14忠告說:「分爭的起頭如水放開,所以在爭鬧之先,必當止息爭競。」一個蓄水池的水壩上一個最小的漏隙最後可能引致一場可怕的洪水,同樣地濫觴的怒氣亦可以造成言行失卻控制的怒潮引致嚴重的損傷。所以當談論會引致這種後果時,最好不談這件事;或者「在爭鬧之先」離開對方以免發生不利的衝突。
由於世人有許多不同的個性,與所有人相處無疑是對我們的一項挑戰。但是基督徒應該接受這項挑戰,因為聖經勉勵他們說:「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馬書12:18)基督徒若是這樣行,就必須「穿上新[品格],這新[品格]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以弗所書4:24)這「新品格」是由忍耐,自制和謙卑這些品質構成的,它使人甚至能夠和那些難以相處的人相處。
再者,「新品格」會容忍別人,與聖經的訓示一致,「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弗所書4:2)但是披上「新品格」的人不會與俗世那些誨淫作惡的人交往,也不會勃然大怒或高聲大罵。「新品格」能夠使人與人和睦相處也能使人正直行事。
因此可以說與別人相處的能力是基督徒成熟程度的衡量。成熟的基督徒知道爭吵是雙方都有責任的。因此他不會對別人期望過高而願意寬恕別人幼稚的行為。他清楚知道他與別人相處的能力會反映一幅說明他作為基督徒成熟程度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