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精讀本》
  • 使徒行傳第28章注釋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使徒行傳第28章注釋
  •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相似資料
  • 亞比烏市集廣場
    洞悉聖經(下冊)
  • 阿庇亞大道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 三旅館
    洞悉聖經(下冊)
  • 「作徹底的見證」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查看更多
聖經新世界譯本(精讀本)
使徒行傳第28章注釋

使徒行傳

第28章注釋

28:1

馬耳他 這裡的希臘語原文是Me·liʹte,多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指的就是現今的馬耳他島。因為遇到強風,保羅乘坐的船不得不從小亞細亞西南端的尼多斯南下,駛到克里特南邊。(徒27:7,12,13,21)之後,一股叫「友拉革羅」的暴風使他們的船「在阿德里亞海上顛簸」。(徒27:14,27)在保羅的時代,「阿德里亞海」所指的範圍比現今的亞得里亞海更大,包括愛奧尼亞海以及西西里東面和克里特西面的地中海水域,因此也包括現今馬耳他附近的水域。(另見徒27:27的注釋)當時,他們的船很可能被暴風「友拉革羅」吹往西面,在西西里南面的馬耳他島擱淺並毀壞。關於聖經提到的Me·liʹte指的是哪個島,有些學者提出過不同的意見。一種說法是,這指的是希臘西岸靠近科孚島的一個島。另一種說法根據的是希臘語詞Me·liʹte的拼寫,認為這指的是梅利泰·伊利里卡(Melite Illyrica),現稱姆列特島(Mljet),位於現今的亞得里亞海,在克羅地亞海岸附近。不過,保羅當時乘坐的船不太可能往北駛到科孚島或姆列特島那麼遠的地方,這跟聖經描述的路線並不吻合。(另見附錄B13)

28:2

當地的居民 又譯「當地不會說希臘語的人」或「那裡說外語的人」。有些譯本把這裡用的希臘語詞barʹba·ros(巴巴羅斯)譯作「土人」或「野蠻人」。在這個詞裡,「巴巴」這個重複的拼寫表達的意思是,說話結結巴巴、含糊不清或難以理解。因此,希臘人最初用這個詞來指說另一種語言的外國人。當時,這個詞並不包含「沒文化」「沒教養」或「沒禮貌」的意思,也沒有輕蔑的意味,只不過是用來把非希臘人跟希臘人區分開來而已。一些猶太作家,包括約瑟夫斯在內,都接受別人用這個詞來稱呼他們。(《猶太古史》,第14卷,187節[10章1段];《駁斥阿比安》,第1卷,58節[11段])事實上,羅馬人在還沒採納希臘文化之前,也自稱「巴巴羅斯」。這樣看來,希臘語詞barʹba·ros在這裡指的就是馬耳他島上的居民,他們說的顯然是一種跟希臘語沒有關聯的本地語言,很可能是古迦太基語。(另見羅1:14的注釋)

有人情味 又譯「仁慈」。原文用的希臘語詞是phi·lan·thro·piʹa,字面意思是「對人類的溫情(愛心)」。這種特質可以指真摯地關心別人,以及為了照顧別人的需要、讓別人感到舒適而顯出好客的精神。正如這個記載顯示的,人在還沒有認識上帝之前,也有可能顯出上帝喜愛的這種特質。一個類似的例子記載在使徒行傳27:3,相關的希臘語詞phi·lan·throʹpos在那裡用來描述軍官猶流對待保羅的方式。在提多書3:4,希臘語詞phi·lan·thro·piʹa描述的是耶和華的情感,譯作「對人類的愛心」。

28:3

一條毒蛇 在現代,馬耳他島上已經沒有毒蛇的蹤跡。但正如這個記載顯示,公元1世紀的時候,島上的居民知道有這種蛇。多個世紀以來的環境變遷或人口增長,都可能是導致馬耳他島上毒蛇絕跡的原因。

28:4

天理 這裡的希臘語原文是diʹke,可能指正義這個概念,也可能指一個伸張正義的女神。在希臘神話裡,狄刻(Dike)是正義女神的名字。據稱她專司人間事務,如果看到有人暗中作惡就會向宙斯報告,讓作惡的人受到懲罰。馬耳他島上的居民可能認為,保羅雖然逃過了海難,卻逃不過上天的報應,現在神明用一條蛇來懲罰他。

28:11

宙斯雙子 希臘語是Di·oʹskou·roi。根據希臘和羅馬的神話,「宙斯雙子」指的是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他們是宙斯神(朱庇特)跟斯巴達王后勒達所生的孿生子。「宙斯雙子」主要被視為海員的守護神,能拯救遭遇海難的水手。經文具體提到船頭有「宙斯雙子」像,這再一次證明這個記載是由目擊證人寫下的。

28:12

敘拉古 西西里島東南岸的一座城,有一個優良的海港。敘拉古現稱錫拉庫薩。據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記載,這座城於公元前734年由哥林多人建成。古代的一些名人就是在這裡出生的,其中包括數學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12年,羅馬人征服了敘拉古。(另見附錄B13)

28:13

部提奧利 羅馬東南面的一個主要港口,位於那不勒斯西面約10公里處,現稱波佐利。今天,在那裡仍能看見古代防波堤的大片遺跡。約瑟夫斯在提到這個港口時用的是它更早期的名字,即迪凱阿科亞,並說當地有一個猶太社區。(《猶太古史》,第17卷,328節[12章1段])保羅在公元59年左右到過部提奧利,當時他正前往羅馬,要去凱撒面前受審。保羅乘坐的船是從「利基安」開來的。利基安現稱雷吉奧卡拉布里亞,是意大利南端、對著西西里島的一個港口城市,位於部提奧利東南面約320公里處。保羅和同伴接受部提奧利的基督徒的邀請,在那裡住了一個星期。(徒28:14)這表明,保羅雖然是囚犯,卻享有一定的自由。(另見附錄B13)

28:14

出發去羅馬 從部提奧利去245公里外的羅馬,大約需要一個星期。保羅和同伴很可能先從部提奧利去了卡普阿,然後從那裡沿著阿庇亞大道(拉丁語是Via Appia)走了212公里的路去羅馬。阿庇亞大道是由羅馬政治家阿庇烏·克勞狄·凱庫斯於公元前312年開始修建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修建完成的阿庇亞大道,從羅馬一直延伸至布倫迪休姆(現稱布林迪西)這個通往東方的港口。阿庇亞大道主要是用大塊的火山岩石板鋪成的。大道的寬度變化很大,有的路段不到3米,有的則超過6米。路寬的基本標準是,可以容納兩輛朝相反方向行駛的車同時通過。在沿途的某些地方可以看到地中海。有一段路穿過蓬蒂內沼澤,一個羅馬作家說那裡有很多蚊子,而且臭氣熏天。沿著阿庇亞大道還修建了一條運河,這樣當道路被水淹沒時,人們可以乘船走水路。在蓬蒂內沼澤的北面不遠處就是亞比烏市集廣場和三旅館,兩地分別距離羅馬大約65公里和50公里。

28:15

亞比烏市集廣場 拉丁語是Appii Forum。這個市集廣場位於羅馬東南面大約65公里處,是著名的阿庇亞大道上一個廣為人知的驛站。這條大道從羅馬一直延伸至布倫迪休姆(現稱布林迪西),途經卡普阿。阿庇亞大道和亞比烏市集廣場都是由公元前4世紀的阿庇烏·克勞狄·凱庫斯修建的,也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從羅馬出發的旅客在第一天旅程結束時,通常會在亞比烏市集廣場停留,這裡因此成為一個繁忙的驛站,不少人也會來這裡做買賣。另外,亞比烏市集廣場位於一條運河的北端(這條運河沿阿庇亞大道修建,穿過蓬蒂內沼澤),這也是很多人到這裡來的原因。有記載提到,在運河上,由騾子拉的駁船會在夜間運送旅客。據羅馬詩人賀拉斯記述,這並不是愉快的旅程,沿途有煩人的青蛙和蚊蟲,而且亞比烏市集廣場「擠滿了船夫和態度惡劣的旅館老闆」。(《諷刺詩》,第1卷,5章,1-6節)儘管要克服種種艱辛,從羅馬來的弟兄們還是開開心心地在那裡等候保羅和他的同伴,為的就是在最後這段旅途中陪伴他們,確保他們平安抵達羅馬。今天,在阿庇亞大道上有一個叫費泰的小村莊,那裡就是亞比烏市集廣場的原址。(另見附錄B13)

三旅館 拉丁語是Tres Tabernas。古代一些著作也提到過這個地方。三旅館位於阿庇亞大道上,在羅馬東南面約50公里處,距離亞比烏市集廣場約15公里。今天,在這個地方還能看到一些羅馬時代的遺跡。(另見附錄B13)

28:19

凱撒 見徒26:32的注釋。

28:22

這個教派 見徒24:5的注釋。

28:23

為上帝的王國作徹底的見證 在使徒行傳,希臘語詞marʹtys(「見證人」)、mar·ty·reʹo(「作證」)、di·a·mar·tyʹro·mai(「作徹底的見證」)以及相關的詞出現的次數雖然比不上約翰福音,但比其他任何經卷都要多。(另見約1:7;徒1:8的注釋)貫穿使徒行傳的一個主題就是為上帝的旨意做見證人,包括為上帝的王國和耶穌擔任的角色作徹底的見證。(徒2:32,40;3:15;4:33;5:32;8:25;10:39;13:31;18:5;20:21,24;22:20;23:11;26:16)

28:28

上帝的救恩 又譯「上帝用來施行拯救的安排」。這裡用的希臘語詞so·teʹri·on可能不僅指拯救本身,也指帶來拯救的安排。(路2:30及精讀本腳注;3:6及精讀本腳注)這個詞還可以引申指一個重要的信息:上帝將會怎樣拯救人類。

28:29

有些後期的希臘語抄本以及某些語言的古老譯本在這裡加了一句話:「保羅說完這番話,那些猶太人就走了,彼此爭論不休。」不過,這些話並沒有出現在那些最早期、最可靠的抄本裡,因此顯然不是使徒行傳原文的一部分。(另見附錄A3)

28:30

保羅在……住了整整兩年 在這兩年裡,保羅寫了好幾封書信,包括以弗所書(弗4:1;6:20)、腓立比書(腓1:7,12-14)、歌羅西書(西4:18)、腓利門書(門9),可能也寫了希伯來書。保羅被軟禁的時期看來結束於公元61年左右,當時他也許已經受審並被判無罪,而審判他的人可能是羅馬皇帝尼祿或尼祿委派的官員。保羅獲釋後,一如既往地勤奮工作。他可能在這段時期完成了去西班牙的心願。(羅15:28)羅馬的克雷芒於公元95年也在著作裡提到,保羅的足跡遠至羅馬帝國的「最西端」。獲釋後,保羅寫了三封書信(即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和提多書),從中可以看出他很可能去了克里特、以弗所、馬其頓、米利都、尼哥波立、特洛阿斯。(提前1:3;提後4:13,20;多1:5;3:12)有些人認為,保羅可能是在希臘的尼哥波立再次被捕的,並於公元65年左右再次在羅馬被囚。這次,尼祿看來沒有放過保羅。一年前有一場大火使羅馬城受到重創,而根據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記述,尼祿聲稱這場火災的罪魁禍首是基督徒。隨後,尼祿掀起了一股殘酷迫害基督徒的浪潮。保羅在給提摩太寫第二封信(即最後一封信)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不久就會被處決,因此請提摩太和馬可儘快到他那裡去。在這期間,路加和奧尼色弗顯出極大的勇氣,不惜冒生命危險去看望並安慰保羅。(提後1:16,17;4:6-9,11)保羅很可能在公元65年左右被處決。無論是生是死,保羅都為「耶穌做過和教導過的一切」作了有力的見證。(徒1:1)

28:31

勇敢無畏,放膽發言 原文用了希臘語名詞par·re·siʹa,這個詞在使徒行傳4:13譯作「直言不諱」。這個名詞和相關的動詞par·re·si·aʹzo·mai(常常譯作「勇敢地傳[道]」)多次出現在使徒行傳裡。路加的記載從始至終都顯示,勇敢地傳講好消息是早期基督徒傳道工作的一個標誌。(徒4:29,31;9:27,28;13:46;14:3;18:26;19:8;26:26)

傳講 希臘語原文的基本意思是「以公眾使者的身分宣告」。這個詞強調宣告的方式,通常是指公開地向大眾宣講,而不是向特定的一群人布道。保羅傳講的信息以「上帝的王國」為主題。在使徒行傳的希臘語原文裡,「上帝的王國」這個詞組出現了六次,第一次是在使徒行傳1:3。那節經文記述,復活後的耶穌在升天前的40天裡,多次談論這個王國。使徒們傳講的信息也都圍繞著「上帝的王國」這個主題。(徒8:12;14:22;19:8;28:23)

沒有受到什麼阻礙 使徒行傳以這段鼓舞人心的話作為結尾。保羅雖然被軟禁,卻仍然勇敢地向人傳道,教導他們認識真理。沒有任何事能阻止王國的好消息在羅馬傳開。這樣的結尾對於使徒行傳來說確實很恰當,因為這卷書記載的就是,神聖力量怎樣推動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展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傳道工作,將上帝王國的好消息一直傳到「地上最遙遠的地方」。(徒1:8)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