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1 7/8 3-4頁
  • 吸毒的威脅與日俱增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吸毒的威脅與日俱增
  • 警醒!1971
  • 相似資料
  • 為什麼要避免吸毒?
    青年人所提出的問題——有實效的答案
  • 吸毒實際危險到什麼程度?
    警醒!1972
  • 防止人濫用麻醉品的最佳方法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1年
  • 麻醉品——獲得真正人生樂趣的好方法?
    盡量善用你的青春
查看更多
警醒!1971
《警》71 7/8 3-4頁

吸毒的威脅與日俱增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靠藥品為生的社會,」「一個迷醉於藥品的社會,」權威人士說。有千百萬人若沒有藥物之助便無法入睡、清醒或精神舒暢。許多成年人稍有不適便將藥丸往口裡送。藥箱裡堆滿了藥品,如:減肥丸、胃痛散、安眠藥、鎮靜劑、巴比妥酸鹽、安弗坦明,輕瀉劑及止痛丸等。有一個流行的意見認為「凡病必有藥丸可醫。」

美國僅在一年之內便製造了12,000,000,000顆安弗坦明和巴比妥酸鹽及50,000,000顆鎮靜丸。美國糧食藥物管理處聲稱每年都有幾十億顆提神丸被轉作不法用途和被人濫用,這些藥丸的數量足以「使美國每個人精神奕奕,生龍活虎一個星期:」所製成的巴比妥酸鹽則足以「使他們一個星期昏昏欲睡。」

青年人吸毒已達到驚人的程度。警方估計住在郊外高等住宅區的美國少年中有百分之15至20正在嘗試吸食大麻和其他毒品。有些大學的調查透露,有百分之10至30的學生最低限度試過一次吸毒。小學和中學學生吸毒的程度如何雖未為人所知,但據報亦相當可觀而且在增加中。

在一個美國小鎮中,有十五名中學生因吸食大麻被捕。供應毒品的是一位任職教堂執事的父親。新英倫有五名預科生因吸毒被趕出校門,其中一名是美國國會議員之子。有兩位參議院議員之子因吸食大麻被捕,加州議會議員及一位演員之子亦然。

據學校的調查透露,除了其他事件之外,有些才十三歲的兒童已曉得在舌底「注射」一種名為馬特連的刺激劑使針孔不致外露。一間學校的調查揭露,第七班有百分之18的男童和百分之12的女童最低限度試過吸食大麻。美都華盛頓的戒毒中心透露,吸食大麻的人有年輕至八歲的。

兒童在什麼地方和怎樣染上吸毒的惡習呢?主要是在學校裡,在上學時兒童們以學校為毒品的「超級市場」,其他時候則以街上和公園為中心。以下是一些學生的自白。

康乃狄格州一位十七歲的少年說:「我一入中學便接觸到毒品。學校裡差不多每個人,無論吸毒與否,都知道誰在販毒。整件事情最可笑的一點是一切都是公開的。毒品藏在學生的抽屜裡。你若看到毒販的抽屜裡所堆滿的「五先」和「一毫」裝的小包「大麻」,你無疑會大吃一驚。」

一位青年說:「我第一次被人邀請吸食大麻是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我有許多朋友都試過,僅是出於好奇。過了一會我也吸食了。」

密芝根州底特律的一位男孩寫道:「上學期在生物學班裡有一個小夥子對我說,倘若我改變主意而想要毒品,他會以特價廉售給我。」

康乃狄格州新哈芬市一位十八歲的青年寫道:「我初次吸毒是十六歲在紐約市的時候。那時學校裡有一位朋友說服我吸食較強的毒品乃是『時髦的玩意』」。

三藩市的一位少女寫道:「我在大學二年級時在書桌上發現一隻綠色香煙,我發現它是大麻時大吃一驚,但同班的男孩都慫恿我吸食它。」

無論是來自紐約或三藩市,報導都大致相同——學校是吸毒的主要溫床。可是有許多青年卻不肯相信各種毒品的有害和危險程度。

大麻是危險的嗎?答案是,不錯。許多人已遭受有害的影響。馬利蘭州一位十六歲青年說他戒吸大麻「是因為我無法再記憶任何事情了。」另一個人則「吸了一支香煙便變成激動不安、暈眩、恐懼四周事物、怕死和三次暫時不醒人事。」大麻可以傷害差不多每個吸食者的判斷力、視力、聽覺及對時間和距離的觀念。在大多數的事例中,毒癖深重的吸毒者都承認以吸食大麻為起首。這可說是安全的藥品嗎?

如所周知,引起幻覺的各種迷幻藥可以永久改變人的性格,損害人的染色體,導致反常的行為,自殺的企圖和心裡徬徨等。鎮靜劑(巴比妥酸鹽)可以引起譫語、幻覺、痙攣和昏厥。刺激劑(安弗坦明)可以導致永久的性格改變,海洛英可以毀壞自制力、引起極度的不安和疼痛,過度吸食甚至會令人死亡。嗅吸溶劑則可以損害肝和腎,時常更導致死亡。

父母們可以怎樣保護兒女避免影響頭腦的毒品呢?兒童可以怎樣行以保護自己不致受蔓延全球的吸毒歪風所影響呢?有幾件事是父母和兒女均可以和應該立刻實行的。以下的文章會告訴你這些事是什麼?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