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現代水底隧道
《儆醒!》雜誌駐阿根廷通訊員報導
海蘭達利亞斯是南美第一條水底隧道。這條隧道長達7,864呎,在巨大的巴拉那河底;巴拉那河比密西西比河更長,而且水流更壯闊。隧道在1969年十二月十三日啟用。
隧道將學大非和巴拉那連貫起來,兩者都是阿根廷行省的首都。以前需要幾小時的行程現在只要幾分鐘便可到達,而且輕易和舒服得多。
隧道為人所稱頌的另一益處是促進旅遊事業。在河的兩岸,大酒店、小旅館和公寓如雨後春筍紛紛興建。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都有公共汽車直達隧道,從那裡運送遊客至阿根廷各旅遊區。1970年十月,行經隧道的汽車和公共汽車達70,654輛之多。
許多時聽到有人問,「你看見過隧道嗎?」這個有趣問題激發起我的好奇心,因此我趁探訪住在聖大非的朋友之便,經由那巨大的水底管道前往。
幾分鐘內我們抵達收費處,汽車通過收費七十五仙美金。告示標明最高速度是時連37哩,最低速度是時速25哩。
不久我們來到一條通入隧道的300碼左右的斜坡,在斜坡最後三份之一的地方有視覺調整地帶。這裡減弱燈光使眼睛能夠適應隧道中的光度。
隧道裡面空氣清新,與外面的悶熱截然不同。兩行混凝土行車道很寬闊,差不多有二十五呎,而高度也有十五呎左右。兩旁的牆鋪上綠色瓷磚。我對隧道的寬闊、光線充足和整潔留下極深印象。
沿著左方牆邊,大約每一百一十碼便有一個崗亭。每個崗亭設有電話、滅火筒和水喉。在同一邊又有行人路,用鐵欄護著給看守人通過。
不久我們已抵達對岸的視覺調整地帶。通過隧道的行程僅需時三分鐘。可是我的好奇心還未滿足,反而增加。於是我決定從隧道回程。
後來在一次遊客參觀中,我聽到通風系統每隔三或四分鐘便將隧道裡面的空氣全部更換一次。同時,每個氣體成分分析器隨時報告全條隧道內一氧化碳的累積程度。
同時,我也獲悉控制室內有十四架電視機映出汽車的進行情形。一有意外,駕駛人立刻可從播音筒聽到指示;沿著隧道大約每隔十三呎便有一個播音筒。
我也聽到解釋說,只要拿起任何一個電話筒便可與控制室通話。倘若發生火警,則有二十四個滅火筒和水喉隨時可用來灌救。為了安全起見,載運燃料的油箱車禁止運用隧道。它們必須像以往一般乘汽車輪渡過河。
我對於探悉隧道的結構特別感興趣。全條隧道由三十六條巨型圓筒管構成,每條長達215呎,內部直徑35呎。隧道外面有三層用樹脂加強的玻璃纖維,使隧道管絕不透水。
這些管子以四條為一套,浮在水面,然後將其沉下早已在河底掘妥的濠溝中,蛙人潛下水底用鐵帶將管連接起來。三十七條管子接好之後,它們成為一條密不透氣,差不多有一哩半長的大管。壕溝將管藏入地裡,因此河床看起來與先前並無分別。
阿根廷的水底隧道的確是一項偉大的機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