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3 2/8 5-10頁
  • 大城市消防員經驗談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大城市消防員經驗談
  • 警醒!1973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艱難、危險的工作
  • 火的威力
  • 觸目傷心
  • 及早留意
  • 家庭防火演習
  • 疲於奔命,飽受侵擾
  • 滅火方法
  • 「火災,救命!」
    警醒!1985年
  • 火警若威脅到群眾
    警醒!1990年
  • 起火了!該用哪種滅火器?
    警醒!2001年
  • 火
    洞悉聖經(上冊)
查看更多
警醒!1973
《警》73 2/8 5-10頁

大城市消防員經驗談

《儆醒!》雜誌記者筆錄

不少人曾對我說,「消防員的生活一定很夠刺激。」他們認為爬雲梯、救人和將火撲滅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工作。當我說出一些不同的觀感時,他們非常驚異。

在十八年來的紐約市消防員生涯中我曾從事數千次的救火活動。我曾跳下消防車衝入數以百計在燃燒中的建築物裡。可是,在屋內濃煙密佈的房間裡或走廊上——別人看不見的——卻沒有什麼引人入勝或令人興奮之處。消防員在這裡須要為自己的生命和別人的生命而掙扎。

艱難、危險的工作

火煙許多時濃到使人看不見任何東西——數呎以外的強光也許隱約可見。無論做什麼都僅憑觸覺。這使人有一種無助的感覺——在一間陌生的建築物裡盲目摸索。

消防員要儘快找到牆壁,沿著爬行。他摸索有沒有人和尋找窗戶,將之打開以放出毒煙。由於咳嗆和窒息,他拼命吸氣。許多時他要將面孔埋在離地板數吋以內呼吸。在每次痛苦的呼吸中他都吸入刺鼻的濃煙,雜著致命的一氧化碳和其他毒氣。他的眼睛的熱。迫人的熱力滲入體內使他的體溫上升。

有時消防員會被濃煙和熱力焗暈,於是他們便要被拖出抬往安全的地方。但有些人卻沒有這樣幸運——紐約市每年的有八名消防員殉職。其餘的則有減壽之虞。因為他們週復一週地吸入燃燒所產生的毒素。既然城市通常的空氣染污也會危及健康,你可以想像得到消防員經常進入濃煙蔽目的房屋中所遭受的損害!

除了個人的危險之外,有人挽救太遲時的那種感覺也非常難受。會有受害者被燒的得如此厲害以致在我臂上支離破碎。看著人死去或看著傷心的母親撲在兒女屍體上大哭的情形絕不引人入勝。喪失了一切心愛東西之後的憂愁面孔也令人沒趣。我一次復一次地看著這些情形,使我十分沮喪。

火的威力

我認為,消防員對於火及其危險的看法與其他市民絕不相同。我們知道火的威力——它是無法預測的。我曾見過悶燒幾小時的火突然燒出火燄將整個房間吞噬。我曾見過燃燒幾分鐘便延及整幢多層大廈的火。我見過床墊悶燒的煙薰可以殺人。有人在起火地點多層的樓上因吸入濃煙而死!

我告訴你關於火的威力並非存心恐嚇你或令你震驚,而是希望你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和親人。請想想:僅在紐約市一地,火災每年奪去12,000人的性命!再想想,盈千累萬人即使僥倖不死,但卻飽受傷痛,甚或終身殘廢。

統計數字是冰冷和沒有生氣的。但在個人身歷其境時,便會留下難忘的印象。在我的記憶中有許多迫真的圖畫可以比任何統計更使人了解到火的威力。

觸目傷心

數年前我接獲通知趕往布洛克林一層樓宇時,看來各事均已受控制。火已熄滅。現場僅是燒了窗簾。可是,有一名大約七歲的女童燒傷了。她放火燒了窗簾,大概在企圖拉下窗簾時燒著衣服。她的父母將火撲滅。

他們似乎覺得小女孩的傷並不嚴重。當我就近一看時,我的心沉下來。她雙腿的內部受到嚴重的灼傷,一部分的背亦然。她在休克狀態,反而不覺痛苦。事實上,她看來是正常的。她坐起來,要求扭開心愛的電視節目。我失望地等候救護車來臨,覺得非常難過和束手無法。翌晨我致電話詢問醫院,女孩已在晚上死去了。

那場火並不大——一時的疏忽和幾秒鐘內便足以使人傷重不治。這些事經常發生!一般人似乎不知道火多麼危險和蔓延得多快。

另外一次我們在消防局坐下用午餐時警鐘大鳴。布洛克林有一幢兩層的樓宇發生火警。我們抵達時,火勢已延及廚房和二樓全層。那時是中午,我們以為每個人都可以逃出。可是撲滅火焰之後,我們發現廚房有一具童屍。不久之後,在廚房後面佈滿濃煙的浴室中,我踹在另一孩子身上,他已死了。他們死得多麼快!

母親起先責罰孩子,將他放入寢室內。可是寢室首先起火,她在看見火勢和孩子奔出時才發覺。她第一步反應便是奔上二樓幫助一位跛足的同居下來。抉他出外之後,二樓已經燃著。她以為兩個男孩,一個八歲一個五歲,已經逃出了。她到處找尋他們。但他們顯然由於躊躇或驚慌而未能逃出。

我抱起廚房中的屍體,送到馬路對面的醫院。它燒得這麼厲害以致很難抱著全屍。母親號啕大哭。醫生一看見那燒焦的屍體,驚得立刻轉過頭去。

就在這時候學童們回家午膳。有人興奮地說,「看啊,那邊有火警!」他們行近點時,是我家附近!」然後我聽到一個特別焦急的聲調說,「啊,那是我的家。」這聲音使我非常不安,因為一位少年就要知道他的幼弟剛剛慘死了。我永不能忘記那時的傷心感覺。

使我不安的是這些慘劇本來是不必發生的。它們是可以避免的,有時僅是由於愚行或疏忽所致。我想起一個例子,這其實是一個頗為普通的例子。

一位住在政府樓宇的母親出外購物,將兩名未入學的孩子鎖在屋內。她無疑在以前已這樣行過多次,但這次卻在屋內起了火,很可能是一名幼兒玩火柴所致。我們抵達時,只有少許的煙冒出。我們從樓梯奔到屋前,那下了鎖的防火門使我們不能立刻進去。

屋內充滿濃煙,伸手不見五指。我們匍匐在地,摸索前進。消防員發現人體往往是由於絆倒或感覺。我們發現那兩名男孩,立刻將他們救出。

其中一名已被濃煙焗斃,另一名看來還活著。我立刻用人工呼吸急救。他們又用從消防車取來的人工呼吸器急救。我們盡力施救,直等到救護車來到,但這名孩子也不幸死去。

這時母親才回來。你可以想像到她的感覺如何,特別是曉得她自己要負部分責任,因為她將孩子單獨留在屋裡。消防員看見這些事情,只有希望人們能運用較好的判斷力而已。因此火災每年奪去12,000美國人的生命是不必要的。

及早留意

我曾經對學生和團體作過許多次防火演講。首先我會向他們坦誠地指出:「我來此是要救你們——幫助你們知道遇到火警時怎樣行。及早留意和成竹在胸,結果會有生死之分。」

我在任何時間進入一所大廈時均會自動地想想,「遇到火警時怎麼走出去呢?」一個人對於自己的家尤應這樣想過。你知道家中的每一條出路嗎?你所進去的其他大廈出路又如何呢?遇到意外時人們慣常往來路走去,結果擠迫不堪。多年前芝加哥的依洛郭亦戲院失火,其中的十條出路只有三條有人走出——結果有575人喪生!

及早留意是重要的,因為火災許多時在晚上發生,人們突然醒來,也許茫無頭緒。倘若無所適從,便會慌不擇路。他們也許會站著不動、爬入床下、躲入櫃櫥、或做出種種愚行。這些事常有發生,不少人為此喪命。但頗為有趣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些地方全市大火,人們卻很少表現驚惶,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怎樣行。

為了鼓勵事先計劃,我對許多團體發問:「倘若今晚火警,你將怎樣行呢?你會怎樣走出去?往那裡走?假若你睡房的門關著,你起來觸到門的把手是熱的,你會開門出去嗎?」

這樣行最糟不過。開門會使室內的氧氣與火接觸,火舌可能在你逃出之前捲入房內。因此千萬不要打開一扇灼熱的門。

向樓梯走去也是危險的。因為火熱會上升,從樓梯上升得更快。幾年前一對父子若了解這項事實便不致喪生了。

火警發生於一問三層高的多單位樓宇中。在二樓起火。當濃煙佈滿屋內時,母親帶著一個孩子從浴室的窗門逃往安全地點。可是父親挾著兒子企圖從門口奔出。由於前門已被火焰阻擋,他衝上樓梯向天台逃去。不久之後我從天台下來時,發現父子兩人在接近樓梯頂部之處,兩人都已死去。他們在抵達安全地點前已被熱氣及濃煙所殘害。

家庭防火演習

遇到意外時必須自動曉得怎樣行,否則難免作出錯誤或致命的行動。因此我向學生團體推薦家庭防火操練。他們在學校既有演習何不也在家庭演習呢?其實有更多人是在家中失火而遭受死傷的。

窗戶許多時是最好的逃生出路,尤以在夜間醒來時為然。但演習是必需的,因為在充滿濃煙的房間會伸手不見五指,方向感也失去,凡事只靠摸索。除非身歷其境,你很難明白此中情況。通常最好的方法是找到牆壁,沿著它走向窗戶。我鼓勵學生說;「你今晚回到自己房間時,試試閉上或蒙著眼睛覓路走向窗口,看看你是否能打開。」

這件事的困難程度會出乎你意料之外,尤以防風窗或砂窗為然。但是知道怎樣迅速打開窗戶可以救你一命。我並且提議在家裡購置繩梯,讓孩子操練;可將繩梯放在方便地點,一有意外立刻可以取用。

若能及早演習這些步驟,數以千計的人便會在今日還活著了。不久之前在紐約市郊的牙買加住宅區,一家人在三樓睡著時,二樓發生火警。父親是一位律師,他奔入孩子的房間試圖拯救他們,結果全部喪生。倘若每個人都從自己的窗口逃出,便可以不死了。甚至在三樓也可以攀著窗框跳下。跌下來受傷總比死去好些!

全家人預先指定逃出後的集合地點也十分重要。我們在救火時往往聽到父母呼喊,「我的孩子在裡面。救他出來!救他出來!」許多時孩子已經逃出了,但我們卻奔入屋內尋找。不少消防員因此喪生。去年春天消防隊長鄧尼衝入布洛克林的一層三樓火焰中。他聽說有四個孩子在裡面,其實他們早已逃出了。可是鄧尼卻陷在火焰中殉職。

我時常強調的另一件事情是,不要回到燃燒的房屋中取物,許多人均因此喪生。我記得有一間商業大廈的職員們本已逃出。後來他們看見火勢已戢,便回去取物,結果全都遇害。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不明白煙的危險。煙其實充滿了毒素。火本身很少燒死人,殺人的是煙。煙的影響是可以累積的,因此不斷暴露於其下的消防員會因此而減短壽命。

疲於奔命,飽受侵擾

大城市消防員的工作愈來愈多,以致使人疲於奔命。這種情形是難以置信的!二十年前我開始在消防局工作時,我的部門已是市內最忙碌的十個消防局之一,屬於南布隆克斯的17號雲梯。我們一年大約出動1,800次。現在有些同事在一年內差不多要響應10,000次警報!僅是1966至1968年,全市的警報即增加了百分之44,而工作人員或消防設備均沒有增加。

誠然,有些火警是虛報的——三次中約有一次。但我們要到達時才知道。因此往往要不停奔走,席不暇暖。我在布洛克林的布朗士威爾服務八年,但那裡的工作愈來愈多——實在要青年人才勝任。可慶幸地,我調往較為悠閒的地區,昆士區的143號雲梯。

布朗士威爾現在每方哩每年火警已達10,000次之多!日復一日都是火警、火警、火警。許多時一位消防員一日要救火幾次。從消防員博伯的經驗可以看出那裡火警的頻繁。

一幢樓宇中的一間住宅發生火警,博伯前往隔鄰看看它是否被波及。門是鎖著的,他以為屋中人都出去了,於是破門而入。在煙霧的房間裡他看見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婦人。他趕忙道歉,並問她何以不開門。「啊」,她說,「這裡附近有這麼多火警,我再不加以留意了。」

有時整個地區都陷入一片火海中!我永不能忘記金格博士被暗殺之後的一段時間。在葬禮舉行的晚上,全城的消防員都集中在布朗士威爾。我記得在一間工廠大廈的天臺頂上灌救時,我可以看到整個地區的火頭四起。

但這種情形並不是獨一無二的。此後曾發生過好幾次。例如,昨年春天紐約市削減福利金。報章說布朗士威爾在那一天便有120次以上的火警!有時甚至有通告貼出說那一天那一個區域會焚燒,事實果然。結果在南布隆克斯、布朗士威爾及紐約的其他地區,彈痕火跡到處可見而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城市無異。

撲滅這麼多次的火已夠疲於奔命了,可是現在消防員還要對抗縱火犯以保衛自己的生命。有些地區有人用石塊和玻璃樽襲擊救火的消防員。前年發生過800次這樣的事件,結果有343人受傷。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因為地區內的窮人大感不滿。他們的房屋已舊到無法修理;雖然當局應許革新市容,卻沒有什麼改善之處。我認為他們怒不可遏,遂焚燒空屋和危樓,希望當局快點採取行動。我們既阻礙他們進行,於是受到攻擊。我認為他們攻擊消防員也由於他們將我們視為他們所憎恨的「現成體制」的一部分。

也許有些人不喜歡消防員本身。時常有人抱怨說我們立心不良,因為我們不必要地毀壞了房屋。但他們有此想法的原因是未曾了解火的危險,火的蔓延速度或房屋的結構。請聽我的解釋。

滅火方法

例如,當我們上到一處六、七層高的著火樓宇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務並立即執行。他深知同胞的生命可能有賴於他完成任務。一個人立刻跑上天台,打開梯口門,打開天窗,盡其所能使樓宇的空氣流通,以散去內部走廊和梯井的毒煙。然後沿著避火梯爬下,打開窗戶使空氣更加流通。

這時兩個人可能拿著滅火器衝往火場。在充滿濃煙的房間他們自己和別人的生命都瀕於險境。因此,你可以體會到,他們沒有時間去慢條斯理地打開窗戶。反之,他們會毀壞任何障礙物,使人有空氣可吸。許多時我們能夠把行將被毒煙焗死的孩子和大人活生生地救出。

通氣的工作也容許消防員搬動沉重的滅火喉去灌救。倘若濃煙無處可泄,不為噴出的水所逼,則在室內或走廊便會愈壓愈緊,或者會溜往持喉的人頭上而在他後面起火。這樣他們便會遭遇極大麻煩——這一切都是由於負責通風的人不及迅速打開天窗和窗戶所致。

有人對於住宅離火場較遠,他們的天花板或牆壁卻被毀而表示不滿。但此中也有理由。消防員知道火會循那一條路而行。他們明白火可以蔓延至看不見的遠處。數年前從一部切削機噴出的幾點火花在一間金屬製品廠引起火頭。工人們已完全將其撲滅——他們以為如此——用的是廠內的立管水喉。可是三十分鐘後,火從中空的牆壁通過而在屋頂爆發。結果造成一場大災。

消防員知道火的蹤跡,因此在相連的房間和住宅找尋。我除去手套觸摸牆壁;倘若是熱的,也許會有火在其中。於是我在牆上,鑿孔看其究竟。火特別能在隱蔽的水平線上移動。我們若在一間住宅拉下天花板看過,即使毫無火的跡象,仍然還要拉下隔鄰住宅的天花板看清楚火沒有蔓延才覺安全。於是沒有被波及的住宅便會受到損壞了。但此舉並非如人們所認為的出於惡意,反之是為了保護他們。

受人誤解和侵擾、工作繁重、吸入濃煙、找尋遇難者、喪失一切的人的絕望表情、看著同事或別人死去。——這一切都會使大城市的消防員感覺沮喪。我們所從事的是一件艱難和危險的工作。可是我們所得的酬報也非別的職業可比。那便是助人於窘境,拯人於危難。在我看來,這足以抵消一切沮喪。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