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人而得人信任
得到可以信任,同時互相信任的朋友是人生的一種福份。曾有一個時候,人們頗樂於信任別人;忠實差不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但是現在情形不同了。至低限度在大都市中已今非昔比。暴亂和罪惡與日俱增,每一種可以想像的不道德和不忠實正變成愈來愈普遍,人們亦互相猜疑,互不信任。
例如《生活》雜誌在1971年十一月十九日刊發表一篇封面標題的文章,名為「各城市關鎖起來,對罪行的恐懼造成一種鐵閘後的生活。」它論及有一間公寓,在二十四個住客中有十七人至少遇賊劫一次,其中一個人甚至遇劫三次。這篇文章刊出一幅圖片,顯示一間屋前門的防盜裝置包括五把鎖、兩個門眼、警鐘、防盜鍊、門欄、門栓和防盜陷阱。而這間住宅座落在紐約市一個較安全的住宅區裡。人們互不信任嗎?懷疑陌生人嗎?毫無疑問!
不但住宅常遭宵小偷竊。很多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歹徒持刀或拿槍攔途截劫。差不多每週我們都聽聞有親戚朋友遇劫。當局勸告市民勿單獨在街上走,尤其是在晚上,因為單獨出街的人時常遭受毆打和截劫。
鑑於日益惡化的犯罪情形,謹慎是明智之舉。但是我們若不小心,這種謹慎,這種對陌生人的不信任,便會影響到我們與所有人的關係。我們若讓這種情形發生,會有什麼結果呢?我們豈不是甚至會使可能成為我們朋友的人也不信任我們,懷疑我們嗎?由於這個緣故,有人說人情薄如紙,即使處身人群中也感到孤獨。
我們無法避免影響到別人。正如上帝的兒子,拿撒勒的耶穌,宣佈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就不被論斷。你們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因為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路加福音6:37,38。
如果我們過度不信任或猜疑別人,我們便很可能使別人灰心或在其他方面傷害別人。歷史記錄表明許多罪行都是由於猜疑別人和缺乏信任所促成的。刺死朱理亞·凱撒的人當中有些是被他視為密友的人。為什麼他們會幹出這件事呢?因為他們懷疑凱撒的野心。希律王則由於懷疑而把自己的家人殺死。
在各種關係中,應該有高度信任的一種無疑是在家庭圈子裡。我們都是不完美的;我們都會犯錯誤。即使我們有最好的意向,我們也並非總是首尾一貫,所以有時我們可能使我們的一個親人非常失望。既然如此,我們的親人若表示體諒我們的弱點,不立刻指責或論斷我們的動機,不在未有確據之前判定我們有罪,我們會感到多麼快樂!我們必須記得,即使情形看來可疑,正如莎士比亞在「奧塞羅」這齣悲劇中指出,被懷疑的人仍然可能是清白無辜的。a
我們若多疑而不信任人,我們會使自己和別人都不快樂。在未有確據之前,何不假定可能有值得原諒的情形而避免貿然定對方的罪呢?我們若因別人的短處而受到不便或在某方面遭遇困難時,我們必須特別小心以免變成暴躁不耐,苛責別人和諸多挑剔。藉著表現仁愛、信任的關懷和同情心。——說,「這也可能發生在我身上」——我們不但可以使情形變得較愉快,同時也可以獲到個人的裨益。如果下次我們自己成為惹起困難的原因,我們便可以期望別人也對我們表現同樣信任的同情,『你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這條聖經原則在此也適用。——傳道書9:11;加拉太書6:7。
同一條原則也適用於父母和兒女的關係上。今日有「兩代的隔閡」存在是毫無疑問的。青年人所穿的服裝,所梳的髮型、所用的言語,吸毒及在其他許多方面均提倡反叛。父母不無理由地埋怨兒女不信賴他們,對他們缺乏信任。但是最可能的原因是什麼呢?豈不是很可能由於父母首先沒有充份親近兒女,沒有對兒女表現足夠的忠實和信任嗎?
但是並非所有父母都有理由埋怨。有些父母對兒女在精神、感情、靈性和身體方面的增長表現了解和不自私、深切的關懷。這些父母坦誠地對待兒女,所以他們的兒女很自然地信任他們;這些父母將兒女的福利置於自己的方便和享樂之先,因此他們與兒女具有親密的關係。
同樣的原則也適用在基督徒小組的分子中。得人信任的人必須肯信任別人。要體諒別人的短處;在未有確據之前不貿然定別人的罪。要記得,擔代軟弱的人的擔子,對人寬容、忍耐及從好處著想乃是堅強的人的權利。由於過度信任一個基督徒以致感到失望和甚至受到損失總好過由於不信任而使別人灰心或跌倒。你信任人的態度會激勵別人信任你。信任是一條雙程路。所以要信任人而得人信任。——羅馬書15:1。
[腳注]
a 在這齣悲劇中,丈夫妒火中燒把妻子殺了之後才發覺她是無辜的,他於是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