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守》73 8/15 507-510頁
  • 雙目失明,但卻過著充實有用的生活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雙目失明,但卻過著充實有用的生活
  •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3年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教養兒女
  • 出外購物
  • 烹飪和清潔工作
  • 訓練感覺
  • 與盲人談話
  • 充實有用的生活
  • 用其他感官看世界
    警醒!2015年
  • 幫助視障人士認識耶和華
    王國傳道月報-2015年
  • 打開心眼看出好消息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94年
  • 雙目失明,卻活得既充實又快樂
    警醒!1999年
查看更多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3年
《守》73 8/15 507-510頁

雙目失明,但卻過著充實有用的生活

《儆醒!》雜誌駐波多黎各通訊員筆錄

很不幸地,許多人認為盲人是毫無希望的殘廢者。可是你知道有許多律師、法官、醫生和教師都是盲人嗎?失明是一種障礙,但是它卻不能阻止人過著充實而有用的生活。

我是完全失明的。但我是一位家庭主婦,要照料丈夫和教養兩個孩子。

我並不是天生失明的,但有點色素在我的視網膜中逐漸擴張,以致掩去視力。由於不夠視力去做學校的功課,教師起先以為我天資遲鈍。可是,學校發現我的難題之後,遂將我安置在保存視力班中。我們那時已從波多黎各遷往美國而住在紐約的布洛克林。

中學是在紐約盲人學院上的。我那時還能看出物體的輪廓和感覺到光和暗。我參加許多學校活動,能讀幾小時點字課本。那的確是一段快樂的時光。我並不認為視力不良是無可克服的障礙,反之我僅是將其看作個人的一種生活環境而已。

教養兒女

我在二十歲時與一位訊號員結婚,他是我在波多黎各學習成為電話接線生時結識的。當我兩個孩子還是嬰兒時,我尚能分別物體的形狀和光暗;由於我的觸覺特別靈敏,照料孩子並不困難。我很容易為孩子沐浴更衣和預備富於營養的食物。可是,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他們並非每種食物都喜歡。我記得有時丈夫在晚上回家發現他們將食物拋出窗外,我卻一點也不知道。

然而在我看來,失明非但不是障礙,事實上對孩子反而有益。他們受到感動,對我和別人都表示更大的愛心與關懷。由於要代我用目,他們的觀察力也變得較為敏銳。他們能告訴我天空每部份的實際顏色,詳細描述人們的服裝以及大多數人所忽略的其他東西。

我在孩子極幼的時候便教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個人的組織能力。我在這方面下了一番苦心;他們的合作使我能夠適當地料理家務。例如,他們將衣服脫下之後必定放回同一地方以便我拿去洗濯。我教他們在用餐之後將器具放回檯上一定的地方,使我容易拿入廚房。

教導女兒烹飪是一項特別的挑戰。有時的確令人十分氣惱,因為她往往不將東西放回我尋得到的固定地方。可是,隨著時間過去和忍耐的結果,她終於學會了盲人會做的事。她不但懂得烹飪,而且辦事十分有條理。

我試圖將兒女教養成不致因我失明而不安;我相信他們並沒有這樣的感覺。為了和我開玩笑,小湯美有時會玩點惡作劇。他在七、八歲時極善於模仿聲音。他會按響門鐘,模仿大人的聲音作探訪狀。有一次我甚至立刻更換衣服、化妝梳頭,準備款待想像中的賓客。可是有一天,一位青年真的有事來探訪,我卻以為那是湯美開的玩笑,結果他說了許多話才使我相信他不是我的兒子。

出外購物

人們時常問我怎能出外為自己和家庭作這麼多的事。對於購買東西,起初我需要向人問路,可是在引路狗去慣該區之後便沒有難題了。當進入或經過一間商店時由於氣味和氣氛各有不同,我多數知道它是屬於那一行業的。每一行業有其獨特的氣味與聲音,因此不難辨別一間藥店或百貨公司等。

我喜歡穿著整齊,因此在購買衣服時十分小心。當我去到服裝部時,我先告訴店員我喜歡什麼尺碼、顏色和款式的衣服。在我腦海中,我可以「看出」什麼是我所想要的款式,並盡力加以解釋。然後,在試身時我會詢問旁人的意見。當然,我會感到合身與否,於是作出最後的選擇。

購買食物則較為困難,因為顧客需要閱讀標籤才行。當我去到超級市場時,我需要請求店員幫忙。我緊記著要買什麼,因為店員不能整天追隨著我。許多時我購買食物都與別人結伴同行。

將各種東西帶回家之後,我會將每樣東西放在固定的地方,不然在後來便尋找不著了。因此你可以看出為什麼我喜歡親自處理每一樣東西。為了辨別各物,我記著它們的形狀,在罐頭食物上加上記號。當我要找東西時,我立刻知道它在那裡觸摸起來是怎樣的。

烹飪和清潔工作

我喜歡烹飪和準備各樣不同的菜色。這件事並不難。我知道各樣調味品在那個架上,在什麼形狀和大小的盒子或罐子裡。同時,我的觸覺、嗅覺和味覺也幫助我避免弄錯。不錯,我喜歡親自下廚,別人幫忙時我不知道東西放回那裡,後來要很麻煩才尋得著。

為盲人設計的特別廚房用具有極大幫助。我的烤爐溫度控制器上有突出的按掣,點字計時器或有聲計時器也有突出的按掣。因此我可以憑觸覺決定在那裡立下溫度和時間控制。我也有單手運用的塑膠滾筒,可以用另一隻手感覺麵團在什麼地方。我有一本點字烹飪書,稱為《不須觀看的烹飪法》。

對我來說,付出特別努力去保持房屋清潔是值得的。有時鄰人甚至帶客人來參觀,將我們的家視為整潔的模範。藉著觸覺我知道地板或傢私應在什麼時候清潔。有一段短時期我僱請女傭,她以為我很容易騙倒,遂將塵埃掃入床底算數。後來我赤著足檢查,當我發覺雙足沾滿塵埃而需要洗刷時,她感覺十分難堪。

我的房屋整潔有序,各物放在固定的位置是必需的。因為這樣我在腦海中便可以見到每個房間,因此能夠在全屋行走而不致碰撞任何東西。

訓練感覺

有人認為盲人的其他感覺自然特別敏銳。可是,調查透露事實並非如此。盲人並非生來便有特別敏銳的聽覺、觸覺、嗅覺或味覺,反之,這些感覺要靠訓練才會增加效能。讓我試舉一例說明。

坐下來聽聽音樂。閉上眼睛將精神集中在音樂之上。現在有什麼結果呢?你減少了一些使你分心的東西;藉著集中精神,你訓練你的聽覺能力。盲人也是一樣。我們沒有視覺正常的人所看見的分心事物,於是更加集中精神在其他感覺,如聽覺之上。

盲人藉著視覺以外的其他感覺也可以獲悉很多的事。我利用所有感覺——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去「看」各事,如我在那裡或做著什麼等。這樣我對四週的環境可以獲得清楚的概念而知道附近的情形如何。

聽覺對我特別重要。當然,有些聲音是從物體發出的——響喇叭的汽車、開動的電風扇或說著話的人。盲人是分析聲音的專家。例如我能從人聲的方向辨出這人的高矮,因而仰望或俯望一個人的臉。

同時,反響的聲音也很有幫助。四周環境發出各種聲音——路上的足音、人聲、車聲等——這些聲音不斷從牆壁、傢具、地扳和其他東西反射回來。盲人培養出對回音的知覺,往往從回音可以知道很多事。例如,我在街上行走或通過一間房屋時可以從回音知道我行近牆壁、門口或其他物體。

我的觸覺也告訴我許多事。我不但從雙手所觸,而且從觸到我的東西有所分曉。一陣溫和的涼風雖然很細微,但卻告訴我窗門或門口打開了;我若是在街上,便知道是處身於兩幢建築物之間的露天地方。當設在開了火爐的廚中行走時,冷熱的感覺十分重要。此外,我可以從汽車放出的熱度知道汽車停泊了很久或不久。一般人對我藉著視覺以外的感覺差不多完全知曉周圍各事均大感驚異。

與盲人談話

你若以對待有視覺的人類似的方式對待盲人,這會對盲人頗有幫助。請不要走到盲人面前說,「猜猜我是誰。」這僅是令我們處境難堪而已。當你介紹盲人給朋友時,不要僅是說,「這是某某先生」最好是說,「在你右邊的是某某先生,我介紹你們認識。」

一句不很仁慈的話是,「看看那可憐的盲人」。我並不感覺自己「可憐」。患有殘疾並不意味到無法過充實而有用的生活。你若用對待別人的同樣態度對待我們時,我們會很感激。這樣可使我們自覺是人群的一部份而不是特殊的種類。

充實有用的生活

不錯,我可以做很多視覺正常的人所做的事。我不但能讀書,且能用點字寫作,方法是用一枝小鐵筆和一塊滿了小孔的小金屬板。既然這些工具很細小,我可以隨身攜帶,在必要時作筆記。當我在耶和華見證人小組的傳道訓練班作學生演講時,我可以觸摸筆記而永不需在聽眾之前低頭看筆記。同時,我不必看時間,僅是觸摸手錶便知道時間了。

可是,使我的生活特別充實和有意義的是認識造物主耶和華上帝和事奉他。我是個全部時間的教師,每月最低限度用一百小時幫助別人學習上帝的旨意。我牽著狗逐家逐戶探訪別人。若有人想我回去探訪他們我便寫下他們的姓名地址,並留心記著我在那裡和怎樣回到同一街道。藉著引路狗之助,我會回去探訪他們。現在我每星期約有十個聖經研究在感興趣的人士家裡舉行。

我訓練兒女參與同樣的敬虔工作。1970年三月,我的女兒瑪蓮畢業於紐約市耶和華見證人的基列海外傳道員學校,1971年湯美也在同一學校畢業。目前湯美在西班牙作海外傳道員。

瑪蓮在厄瓜多爾作了六個月的海外傳道員,後來患了重病不得不返回波多黎各。我日夜在醫院陪伴她。她在病榻上與一位護士研究聖經,雖然每次研究完畢之後她都昏了過去。那位護士現在正準備以水浸禮象徵她獻身給耶和華上帝。瑪蓮活了充滿意義的二十五年之後終於不治。她的葬禮有千餘人參加。

現在我對人談論上帝的旨意時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我十分感激耶和華上帝向人提出的復活應許;不久日子便會來到,我會在我的女兒在地上復活時觸到她,不錯,我甚至會看見她。我感覺到我所過的確然是充實和有用的生活;我會盡量將慈愛的造物主對人類提出的偉大希望與更多的人分享。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