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4 4/8 5-8頁
  • 犯罪真的正在增加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犯罪真的正在增加嗎?
  • 警醒!1974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犯罪在各國激增
  • 對犯罪的恐懼日增
  • 罪行延至郊區
  • 商業尋求保護
  • 警衛加強
  • 何以犯罪如此猖獗
    警醒!1971
  • 竭力肅清罪行
    警醒!1996年
  • 你希望罪惡終止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77年
  • 犯罪危機由什麼所促成?
    警醒!1974
查看更多
警醒!1974
《警》74 4/8 5-8頁

犯罪真的正在增加嗎?

你的意見如何呢?犯罪真的正在減少,像有些人所聲稱一般嗎?美國加州洛杉磯的警察總長戴維斯最近所作的宣布又如何呢?

「十年之前,罪犯被鎖在鐵窗之內,市民在街上逍遙自在。

「今日,市民被鎖在住宅和辦公室之內,罪犯卻在街上逍遙。」

看來此說與犯罪減少的主張大相逕庭,豈不是嗎?那末,犯罪究竟正在增加還是減少呢?請考慮以下的事實:

誠然,在某個國家中,偶然在一段短時期內犯罪可能不像以前一段類似的時期增加得那麼厲害。然而,這並不是以全盤而言犯罪正在減少。艾根在《全國觀察家週刊》評論說:「一位無線電宣布員在華盛頓市電台以近乎驚嘆的口吻宣布說,『在1971年,罪案僅增加了百分之7。』但我們應該記得的是,犯罪率仍然直線上升。」

在1971年,美國全國據報差不多有六百萬宗罪案,在1960年則不及二百萬宗。1960年代人口增加了百分之13,而謀殺案卻增加了百分之70,強姦案增加了百分之113,搶劫則增加了百分之212。少年犯罪率在同時期增加百分之148。但這些數字僅是事實的一部分而已!

大多數的罪行均從未能破案。破獲盜案的平均比數「不會超過50比1,」據一位哈佛教授說。西柏斯在他所著的《犯罪戰爭》一書中提出一個很適切的問題:

「倘若許多犯罪者沒有落網,我們有什麼理由認為我們所捕獲的罪犯是最危險的呢?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反過來說:最狡黠邪惡的犯罪者也許最懂得逃避偵察。」

其次,許多罪行都沒有報案。早在1967年美國犯罪委員會報導實際發生的罪案比報案數目高達三至十倍之多。世界其他地方的犯罪情形又如何呢?

犯罪在各國激增

✔ 「巴西……,」我們讀到,「看來己陷入暴力和犯罪的狂潮中。」

✔ 西德報導:與吸毒有關的犯罪在1969和1970年之間增加了不下百分之238。

✔ 丹麥的罪案在六十年代增加了百分之99。

✔ 《西澳洲星期日時報》在1972年八月報導:「西澳洲的暴力犯罪事件在以往十二個月差不多增加了一倍。這些『難以置信』的增加是沒有顯著的『現成』理由的。」在這個大洲的另一端,墨爾本的《先驅報》評論說:「二十一歲以下的維多利亞省居民的暴力犯罪[自1960年以來]增加了百分之187.9。在同一時期,維多利亞廿一歲以下的人口僅增加了百分之29.6。」

✔ 「非洲和拉丁美洲」聯合國防止及控制罪行組報導說,「各地情形大致相同……在1960年代,犯罪[在一個非洲國家中]增加了一倍以上,若干種嚴重罪行看來增加了兩倍,正如該國的發展計劃聲稱,『這項難題看來惡化的可能性遠超過減輕。』」

✔ 日本的犯罪率與西方國家比較似乎頗低。可是,論到最近的犯罪情形,東京《讀賣新聞》說:「這些罪行令人大為震驚,並表示在日本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發生嚴重分裂。

以色列國內的罪案,據《紐約時報》報導,在以往五年增加了百分之35;盜竊案則增加了百分之200。

✔ 共產中國廣東省青年的不滿情緒據報已使「廣州充滿犯罪浪潮」包括糾黨打鬥在內。

在分析過各國的犯罪情形之後,難怪聯合國祕書長華爾罕定下結論說:

「儘管在物質方面大有進步,人類之缺乏安全感從未有如今日之甚。……因此,普遍和日增的證據表明犯罪危機已達到很嚴重的程度。」

不錯,這些報導表明犯罪正在增加中。

對犯罪的恐懼日增

可是除了統計數字之外,我們還可以從其他方面看出犯罪的增加。正如聯合國祕書長華爾罕評論說:「像貧窮、無知和營養不足一般,(犯罪)是被人感覺多於呈報的。」

換句話說,人們正大為恐懼。「恐懼在多年來一直蔓延於貧民區和某些中產階級的居民當中,但現在已開始震撼紐約市上西區『高尚』住宅居民的神經了」《全國觀察家週刊》說。

目前人們對犯罪的恐懼是不難了解的,因為各種罪行不但激增,而且愈來愈殘暴。「犯罪比十年前變本加厲,」三藩市警官高力克說,「犯罪者也愈來愈殘忍凶暴。」英國外相荷姆對此表示同感說:「對無辜人士施以無意義的暴行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可怖特色。」

人們不但為生命擔心,也為財產擔心。受害者深知對財物不必要的毀壞往往隨搶劫而來。官方宣布的盜劫損失數字許多時不包括事主物件損壞的價值在內。檔案及記錄的無辜損毀曾使若干公司被迫結束營業。匪徒有時在搶劫之後同時縱火焚燒屋宇或商店。

犯罪多數集中於大城市。在華盛頓,國會議員、國防部官員甚至尼克遜總統的私人祕書都曾被劫。華盛頓一位作家的俏皮話其實不無若干理由:「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政府希望放棄首都、白宮和林肯紀念堂而遷往賓州的伊士頓」郊區。

罪行延至郊區

不錯,遷往郊區以策安全的方法頗為流行。此舉也許暫時可以避免若干罪行。但這樣行真的能避免犯罪增加的影響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有一篇文章評論說:

「在一度曾太平無事的郊區,嚴重的罪行已年復一年地迅速增加。鄉村地區也受到重大打擊。」

毫無疑問地,數字表明犯罪正在普世激增。即使你不理會以上清楚顯示犯罪增加的報導,你也可以看到犯罪增加的證據。在那裡看到呢?

商業尋求保護

當你進入當地的商店時,你留意到有更多的「安全措施」和衛隊以保護商品不致被盜嗎?也許你曾見過鏡子、電視攝影機或「高買者小心」的牌子。

美國一個城市有十三家聯營的百貨公司聲稱它們每年花費大約一百萬美元在防盜措施方面,自1969年來增加了百分之50以上。紐約市的美施百貨公司最近將主要大廈的七層樓重新設計以防止高買者,並裝置了價值300,000美元的電子防盜設備。在美國的大都市中,有些商店採用一種特製的價目標籤。除非收銀櫃檯的職員將其除去,否則高買者在離開商店時標籤便會自動引發警號。

甚至在郊區,商店主人也承認他們須要將百分之30至40的時間花在「作警察而非作商人」之上。為了在夜間保護營業場所,有些商店裝設防盜光線,感壓地氈及隱形音波裝置。

現時有些地區的公共汽車員工已不再攜帶找換的銀錢;乘客必須自備輔幣乘車。出租汽車有避彈屏風隔開司機與乘客;車費要放在不易開的錢箱裡。

為了減少流行的械劫,有些銀行現在已利用「電視出納」。出納員的照片出現在電視幕上,生意來往則用氣壓管進行。為了提防偽造支票,商人須要拍攝以支票提款者的照片,甚至要印下指模。

老實說,商人所作的防盜措施,僅是以上舉出的幾種,豈非已向你顯示犯罪的確在增加中嗎?但住宅的防盜措施也同樣有力地顯示出同一的事實。

加強住宅安全措施在美國,住宅安全現在已是一項每年有七千五百萬美元交易的事業。守衛犬和住宅防盜鈴的銷量頗為可觀。盜竊保險,若能買到的話,保險費也非常之高。「保險公司,」《春田(麻省)日報》說,「認為他們賠不起隨著吸毒泛濫而激增的財物損失。」

各地市民甘願付出龐大費用維持光線強烈的街燈。「街坊會」及保安委員會紛紛組織起來作集體防衛措施以對抗盜匪和色狼。汽車也裝置軚盤鎖以期減少汽車盜案。除了統計數字之外,這些安全措施豈非向你表明犯罪正在增加中嗎?

警衛加強

警方現在正採用更複雜的裝備和方法與罪行對抗。龐大的警衛網用電腦聯絡。他們也設計了多種特別措施去對付暴民。敏感的化學分析法能在一億三千二百萬加侖的水中偵察出一茶匙的迷幻藥。有些電話偷聽器在美國現已成為合法。許多大城市的警察用直升機偵察犯人所在。

你無疑也留意到警衛技術有若干更改以幫助警方對抗罪行。可是儘管有受過更佳訓練和裝備更優良的警察,商人和市民也作了特別的防衛措施,犯罪仍繼續增加!

《華爾街雜誌》的社論總括地說:

「在我們的記憶中,也許是首次差不多沒有任何負責人士再堅持認為犯罪率的增加僅是統計上的幻覺而已。……若想解決任何根深蒂固的社會難題,第一個步驟就是同意難題的確存在。」

可是,解決犯罪的難題同時也需要知道何以難題會存在。為什麼犯罪增加得這麼迅速呢?

[第5頁的圖表]

犯罪增加率

美國統計1960-1970

人口

13%

謀殺

70%

強姦

113%

搶劫

212%

[第7頁的圖片]

商店裝設更進步的安全方法;但犯罪仍然繼續增加!

[第8頁的圖片]

守門防盜犬供不應求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