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妙悟之道嗎?
佛教是亞洲興起的,信徒仍以亞洲人佔大多數。可是近來世界各地對佛教道理感覺興趣的人日漸增多。不少人視之為「妙悟」之道。
佛教道理以稱為「佛」(意即「悟道者」)的釋迦牟尼的個人和教導為根據。釋迦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生於印度王族。
釋迦牟尼在青年時對人類共同的命運,生、老、病、死,深感困惱。他決意捨棄王宮生活而到處流浪以求悟道。
有六年的時間釋迦過著極度的苦行生活。在這期間他和許多教師及哲人談論,但對於何以人生充滿愁苦還未獲得答案。他於是怎樣行呢?
釋迦自幼是印度教徒,他通曉瑜珈術,包括集中精神的修練在內。他決意以瞑想求道。他於是坐在一棵稱為菩提樹的巨大無花果樹下。據說他在那裡若有所悟,遂使他立地成佛。
「領悟了」什麼
究竟釋迦領悟了什麼以致許多世紀以來吸引了這麼多人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考慮一下關於印度人在公元前第六世紀的生活背景。
一位佛典研究家戴維斯教授指出:
「該國當時在政治上分裂成許多小王國,大多數由暴君專政,他們的興趣往往與社會大眾絕不相同,……他們的傳統信仰是靈魂的輪迴。不幸的人引以為慰的是,今生的災禍是前生作孽的自然果報,雖然這是無可避免的,但今生的修行卻可以在來世獲得好果。[他們將] 較好的命運寄託於來生希望。」
釋迦本身深受人死後靈魂輪迴的影響,他遂以此為根據形成一套複雜的哲學。一般佛教徒相信轉世有五種不同的狀態:(1)地獄道(八熱地獄,八寒地獄和其他小地獄);(2)畜道;(3)餓鬼道(成為細口大腹,受饑渴叫苦的鬼);(4)人道;(5)神道。當然,有些人將這些「狀態」作不同的排列。
釋迦相信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循環,由一種狀態進入另一種。他以為沒有東西是常在不變的。釋迦表示他的人生觀說:
「生是苦;衰老是苦;死是苦;憂傷、悲哀、疼痛、不幸和失意是苦;所願不償也是苦。」
釋迦的悟道與擺脫無窮的輪迴轉世有關。有什麼方法使這件事成為可能呢?
方法是認識「四妙諦」,它們可以綜括如下:(1)人生一切皆苦;(2)受苦的原因是欲求或慾望;(3)以滅絕慾望擺脫苦惱;(4)要解除苦惱必須遵守八正道,其中包括四項道德教訓——正言、努力、行為和工作——和四項精神教訓——正確的見解、希望、精進和瞑想。
因此佛教的見解是,慾望與轉世的循環有不可分的關係。為了脫離苦海,一個人必需滅絕一切使感官愉快的慾望。我們所知的一切人生欲求均必須加以抑制。瞑想被視為達到這種境地的方法。
導至涅槃之路
佛教所提倡的暝想牽涉到將一個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單一的目標,例如身體的某部分或偈語、禪機之上。過了些時,腦海中的一切雜念、感覺和想像遂告消失。有人甚至藉著這種瞑想養成「超人的品質」或能力,包括將自身超出象外,到達遠處和具有精神感應能力,據說有一種瞑想能達到苦樂無動於中的萬念皆空地步。達到這種境地的人據說已擺脫了轉世之苦。他已到達了涅槃。涅槃是什麼呢?
梵文教授克拉克解釋涅槃是一種「不能以人類知識和言語來表達或描述的境界。」它與「人所已知的世界各事完全不同。」這在你聽來是一種理想的情形嗎?一種毫無生氣或慾望的境地可以幫助你解決你所面對的人生難題嗎?
佛教能滿足人的靈性需要嗎?
人類生來便有崇拜上帝的需要。因此人間一向都有各種形式的宗教。佛教能滿足人的靈性需要嗎?它能解釋關於宇宙來源,地球生物的出處,何以有罪惡存在和罪惡是否會終止等問題嗎?
關於宇宙的來源,佛說:「萬象起源,無法想像,人類起源,無知為障,陷入貪求,所願不償。」佛經說宇宙是從以前破舊宇宙的離散物質進化而來。佛學專家相信,目前的宇宙將會分解,然後從其中產生另一宇宙。
禪宗佛學專家鈴木大拙強調說:
「對我們東方人說來……無神相,無創造主相,無萬物始源相,無『道』相,無『羅格斯』相,無『無相』。西方人會喊道,『胡說!這是完全不可思議的!』東方人會說,『你對了。但你只要有些少「思考」存在,你便無法逃避左右為難之處或無底的荒謬!」[楷書本刊自排]。
你對此有何感想呢?你希望相信倘若一個人運用他的思想能力便被認為「荒謬」嗎?根據你自己的經驗,你發現思考只能導至「左右為難或無底的荒謬」嗎?抑制思考是否使你更成功地應付人生的難題呢?聲稱沒有創造主和相信毫無證據的進化學說是否真的悟道?這種哲學永不能滿足你的靈性需要。事實上,它也不能滿足古代佛教徒的靈性需要。
基典教授解釋說:
「人類對愛和忠順的理想或理想化的對象渴望非常強烈。……這種理想要在[佛]本身死後神格化才能獲得滿足;……印度教諸神因他而再度被提倡,甚或使其變成更重要和更流行。但在品質和能力上若與佛相比,則時常居於次要地位。因此自然神教的理論實踐起來遂成為多神主義。」
在西曆紀元初期,佛像開始面世。虔信的佛教徒的崇拜從簡樸的處所遷入刻意經營的寺院。有些寺院對印度神像如婆羅賀摩、毗濕奴和涇婆等也兼收並蓄。佛祖拒絕啟迪信徒認識上帝,結果遂留下一個空白為本身的神格化和採納其他宗教神祇和儀式所填滿。
對於日常生活的指導又如何呢?佛教道理的確載有一些道德誡命。例如,「五戒」便是戒殺、戒偷盜、戒淫亂、戒誑語、戒醉酒。但僅是道德誡命是不足夠的。人們需要一項可靠的指南去作出每日的決定。許多佛教徒轉向那裡尋求指導呢?華特爾教授評論:
「大多數自稱為佛教徒的人差不多在每日事務和人生大事——誕生、結婚和死亡——上或疾病等都以占卜為依歸。……被認為『南宋』佛法[保守]典型的緬甸人離不了天宮圖和巫醫。」
佛教徒也和其他的人一樣在各事上需要屬靈的指導。由於佛教哲學未能滿足這種需要,他們遂轉而倚賴占卜。
前途的希望又如何?
佛教對人類前途有提供任何希望嗎?佛教徒將宇宙的進化和毀滅的時代分為四個「不可測」的時期。佛陀論及這樣一個時期的長度說:「假如一個鐵山每百年被布幕遮掩一次;那山便會在不可測的時期終結之前被磨滅。」經過四個這些「不可測」的時期之後,整個循環又再度重複。因此,根據佛教的信仰,罪惡和苦難會繼續永遠存在,因為它們是世事循環的一部分。
以涅槃為希望又如何呢?這也是值得疑問的。何以如此呢?因為涅槃被認為輪迴轉世的終極。有些佛教僧侶以焚身自殺來肯定不再墮入輪迴。可是一個不再轉世的人會有什麼遭遇呢?佛陀認為這是「不可解說的問題」之一。佛說:
「聖者死後存在不可說;聖者死後不存在不可說;聖者死後存在和不存在不可說;聖者死後不存在或非不存在不可說。」
換句話說,佛教甚至對佛教「聖者」的前途希望也沒有什麼啟迪,大多數沉溺於無數輪迴的平信徒更不用說是毫無希望了。
佛教信仰的起源
佛教的輪迴轉世和今生所為會影響來生的信仰來自印度教。關於瞑想和涅槃的觀念亦然。但這些印度教信仰又起源於何處呢?
大英百科全書(1952年版)評論說:「[印度]教並非純粹是印度人的信仰,而是古代的普世信仰。」這些古代普世信仰是怎樣流入印度的呢?麥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一書中解釋說:
「從[公元前3,000年]開始,在米索不達美亞和印度河谷之間已有貿易關係存在……這意味到幼發拉底河下游的人在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曾擔任重要角色。……由於商船往來的接觸,印度河流域的人遂將幼發拉底河下游的人的現定模式和觀念採納入他們的當地文化傳統之中。」
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聖經指出在公紀前3,000年左右,米索不達美亞的巴別曾是古代的文明中心;後來由於人們忤逆上帝,以致語言被混亂而散處各地,同時也將文化蔓延開來。——創世記11:1-9。
當然,轉世的道理來自靈魂不死的信仰。頗有趣地,聖經在這種道理的來源方面也有所透露。
在聖經中,「魂」一字是指一切有氣息的動物,包括蟲、魚、鳥、獸或人類。聖經表明「魂」是生物的本身、生物的全體,而不是可以與身體分離的非物質東西。因此,聖經說「第一個人亞當」在被造時不是獲得而是「成為一個活的魂。」——哥林多前書15:45;創世記1:20-28;2:7見《新世》。
正如關於人類起源的最古記錄創世記所載,上帝吩咐亞當不可吃某棵樹上的果子。亞當若違命,上帝說亞當「必定會死。」(創世記2:15-17)這豈不是意味到人的「魂」是會死的嗎?不錯,正如以西結先知後來所解釋「犯罪嘅靈魂定必要死。」(以西結書18:4;《廣東話聖經》)根據聖經所說,人死後體內絕沒有任何屬靈的東西繼續生存。——可參看詩篇146:4;傳道書9:5,10。
可是,有一個反對上帝的生物,聖經稱之為撒但魔鬼,卻否定上帝的話,說:「你們不一定死。」(創世記3:1-5)但亞當的確死去。(創世記5:5)因此「活的魂」的確會死,亞當所生的一切屬人的「魂」都會死,直至現在仍是如此。
對實行佛教的瞑想方式的人來說,撒但和他的鬼靈特別容易灌輸來自巴比倫的靈魂不死謊言。由於將頭腦中一切思想意識排除,這些人將自己暴露在鬼靈的影響之下。因此許多時這些人在肉體和精神上顯出超自然的能力。可是置身於鬼靈影響之下究竟對他們本身是否有益呢?(請留意載於馬太福音12:43-45的原則。)
建造在謊言之上以及助長邪靈影響的思想體系絕不能為人帶來真正的啟迪。聖經透露死者的真正希望不是輪迴而是復活。耶穌基督應許說:「時候要到,凡在墳墓裡的,都要聽見他的聲音就出來」。(約翰福音5:28,29)不錯,億萬的死者將會在公義的情況之下在地球上復活。這絕不是空泛的應許。耶穌最低限度曾復活過三個人以證明這件事的真實性。——路加福音7:11-17;8:40-56;約翰福音11:1-40。
聖經也透露其他許多真理,例如關於地球和人的起源,罪惡如何開始以及上帝將在這個世代之內終止人類所受的一切壓迫。你喜歡更加熟知這個希望嗎?耶和華見證人很樂意幫助你如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