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5 1/8 3-6頁
  • 你是個好教師嗎?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你是個好教師嗎?
  • 警醒!1975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教導者與學習者的關係
  • 簡單——教導的要訣
  • 運用比喻
  • 運用問題
  • 培養教導的藝術
    神治傳道訓練班指南
  • 效法偉大的導師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02年
  • 『你們應當作教師』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5年
  • 長老培訓弟兄勝任為會眾服務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2015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5
《警》75 1/8 3-6頁

你是個好教師嗎?

「媽媽,教我怎樣做吧!我想去做!」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叫著,她要求母親做什麼呢?做她的教師。

無論你在生活上是什麼身分,時常都會有人向你求教。每次當你從地圖向人指示方向,指導新雇員使用機器,向孩子解釋怎樣綁鞋帶——你都在教導。

不錯,每個人都是教師,既是教師,我們便應該留意改善自己的教導能力。

顯而易見地,關於教導,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和水平。但為什麼我們會欣賞某些人解釋事物的方式勝於欣賞其他人所作的解釋呢?究竟什麼因素使人成為好教師呢?

在聽到這些問題時,一位丹麥籍的學生答道:「一位好教師不但精通所教的科目或技術,他的教法也切合實際,告訴我為什麼學習某種事物是重要的。結果使我看出如何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術運用在生活上。」一位坦拿大籍的學生指出另一個條件說:「一位好教師會對你表現個人的關懷。對他來說,你不僅是一個數字而已。」

教導者與學習者的關係

學生也是人;他們需要感到有人對他們表示關懷。正如羅西在《教師和他的職業》一書中聲稱:「學生對真正的關懷反應極快。」

不錯,良好的教導始於我們對人的一般態度。我們真的對人具有足夠的關懷而留意耐心地將事情向他們解釋清楚嗎?若然,我們便會樂於撥出時間,不但與學生在一起,而且預先安排我們的思想,使其能夠對人作最有效的幫助和指導。我們會和藹可親地使學生知道我們歡迎他提出問題和發表意見。

且舉個實際的事例來說明,假定一名新職員請求我們指導他使用機器。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去建立良好的關係呢?我們若為了工作被打斷而皺眉蹙額或立刻絮絮埋怨,這樣的氣氛怎能有助於學習呢?對他表示個人的關懷和告訴他我們很樂於向他解釋如何使用戶機器豈不是好得多嗎?

尤其是父母們必須記得,孩子極渴望取悅人,獲得成功及受人賞識。倘若孩子由於在迅速學習方面未如父母所期而被視為愚蠢或受到排斥,他未來的學習慾就可能受到損害了。

我們豈不可以看出有些人在教授法方面不若他人,卻仍然是較好的教師嗎?原因是他們對學習者和科目表示真正的興趣。學生於是產生喜歡學習的反應。

保持良好的師生關係的一項大幫助是活潑生動的態度。興奮是可以傳染的,但很不幸地,煩悶亦然。有些教師盡量發揮他們對科目的感想,以致學生在學習上大感興奮。『但我的個性根本不是這樣』,有人也許會說。誠然,我們表達感覺的方式未盡相同,可是我們都有感覺,而且都有方法可以將其表達出來。

對科目的重新研究往往可以重新引起我們的學習興趣,然後轉而提高學生的興趣。為了對學生有所幫助,重新檢討個人的熱心是重要的。同時,我們需要專注於所教的科目達到忘我的程度,這樣才能與我們試圖幫助的人達成理想的關係。

但有時既有這種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存在,學生也渴望學習,可是雙方卻對結果感覺失望。有什麼欠缺呢?也許是教導的技巧。我們可以考慮一下其中較有價值的幾種。

簡單——教導的要訣

一位經驗有素的教師說:「教師不但要通曉他所想、傳授的資料,而且要曉得資料最簡單但卻正確的形式。資料若在教師看來十分複雜,他便無法教人。」所以,教導的要訣是簡單。

有時教師由於精通他的教材,以致忘記了它在未諳此道的人看來是多麼複雜。你的情形若是如此,你能做些什麼去簡化你的解釋呢?首先,要留意你所用的字眼。你可以很易忘記有些字眼,特別是科技上的術語,對你來說也許十分熟悉,但別人卻可能感覺非常難懂。即使你所討論的不是專門性的題目,你也需要留心。假設你在教導年輕的女兒烘西餅。你便需要確知孩子明白某些詞諸如「攪打」「攪拌」和「摺入」等的分別。因此,除了要用會易的詞語和簡短的句子之外,要留意解釋你認為學生可能不明白的任何詞語。

其次,要避免冗詞。不要對學生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教導與談話並不相同。若要簡單,便得將說話放慢及留意選擇詞語。

第三,以合邏輯或按步就班的方式發展題材。要從學生已知的資料上建造。將你打算教授的資料列成一覽表往往很有幫助。將資料分析一下,留意每個步驟或要點包括些什麼,然後決定學生必須先明白那一點。然後你可以成功地接著教授另一個什麼要點呢?要記得學生通常每次只能學習幾個步驟或要點。

有助於簡單的另一因素是反覆強調。你若選擇幾個要點和運用反覆強調的方法,這往往會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

反覆強調是什麼意思?這是否意味到將某些辭句說完又說?這個方法也許能使學生硬記措辭像硬記口號一般,但卻未必明白所含的意思。我們選用不同的詞語卻好得多——這樣意思才會深印在學生腦中。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鼓勵說:「要學習以兩種或三種不同的方式去說同一件事。這可以使學生不致僅是死記詞語而是明白要點。

你可以藉著分析你所用的方法而進一步加以簡化。要不斷地詢問自己:『還有更好的方法去解釋這點嗎?怎樣才能使之更清楚,更簡單?』

也值得考慮的其他兩點是運用比喻和運用問題。

運用比喻

比喻是一個言之有物的故事,或者是個示範,逐步指示別人如何去做某件事。視覺教育器具,例如黑板,可能十分有用。『字畫』也可以採用。

但有人也許會說,『我不善於講故事,而且永遠也學不會』。事實上」我們時常運用比喻。當我們說「慢得像隻烏龜」或「像雀鳥般自由」時,我們便正在舉例說明——運用比喻。

你也許感覺不識運用較長的比喻,但較短的比喻也往往收效很大。古今最偉大的導師,耶穌基督,便會這樣行。在談及論斷別人時,他說:「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馬太福音7:3-5)多麼有力的比喻但卻十分簡短。

簡短的比喻有許多益處。它通常相當簡單,因此較易明白。悠長的比喻除非用得十分貼切,否則便容易流於複雜。學生也許將注意集中於比喻之上而忘記了所含的教訓。

在另一方面,簡單的比喻能夠真正幫助我們教人。教育家波星格解釋原因說:「作抽象的思考[沒有例證去支持的思考]是人頭最困難的成就之一。」學習者需要例證去幫助他們完全明白要點的意思。

比喻也幫助人將教導帶進現實生活的領域中。在教導兒子認識了幾項駕車原則之後,要向他舉出一個實例去說明在行車時可能發生的難題。這會使他體會到剛才所學到的原則在現實生活的情況中十分重要。適當的比喻並不會使你偏離正題。反之它會使題材顯得更重要,更真實。這乃是良好的教導!

一個人怎樣想出良好的比喻呢?你不需想出許多「故事」;只要想出一些說明你的要點的「例證」便夠了。不要害怕運用想像力。例如,假設你試圖教導兒女認識行星運行的彼此關係。怎樣行才能使之「真實」呢?你可以用糖盅當做太陽,杯子當做地球,鹽瓶當作月球!將它們彼此環繞旋轉,你所說的話在你兒女聽來便含有意思了。

你若習以為常地尋找例證,不久你便會發現你的說話常使人留下較長久的印象。

運用問題

倘若運用得當,問題是一個有力的工具。基本地說來,問題的目的是要探知事實(誰?什麼?何時?何地?)或徵求結論或意見(如何?為何?)。

問題以簡短精煉的為最佳。它們通常只牽涉到一個主要點。

你若真的想知道學生的感想,便要留意你的聲調。例如,父母也許問及十餘歲的兒子對吸食大麻的看浩如何。但父親在說到「大麻」一字時的聲調使兒子感覺到父親對大麻並不贊成。於是怎樣呢?他也許會給父親以後者所期望的答話。但父親提出問題的語氣若不表露他的感情,則孩子也許會道出真正的感想。問題若出之以粗暴和專橫的態度,便很難收到循循善導的效果。不要忘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最好也記得倘若你請別人想一想,忍耐是很重要的。你若提出問題,然後急不及待地自己作答,你便永不能真正知道別人是否能夠作答了。問完之後要停頓一會;察看學生的面部表情,倘若你看出他未曾明白,可以將問題以不同的措辭提出。

問題可以用來激發興趣,考驗了解程度,或兩者具備。激發興趣的問題通常是反語式的,那便是,答案顯而易見甚至無需口頭作答的——例如,『我們各人都希望快樂,豈不是嗎?』

考驗了解程度的問題最為困難。它們通常用來翻溫主要之點或測驗學生的了解程度。為了避免使學生灰心,此種問題最好謹慎措辭。你若要他對某事推理而他卻作出錯誤結論時,他也許會,自覺遲鈍、尷尬或失望。你若從他的表情看出他不明所以,則較好的方法是不再發問而加以重新解釋或機巧地詢問他是否喜歡較詳細的解釋。你的學生無疑會感激你如此行。

真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表現體貼、關懷和忍耐可以對我們有極好的效果,不但在教導方面,而且凡事皆然。我們會與別人作更有效的溝通。我們會較易受人了解,因為我們是開誠布公的。

問題其實並不是,你應該考慮成為教師嗎?你已經是個教師了。反之問題是,你會努力成為良好的教師嗎?

作一個好教師可以帶來很大的酬報。當我們教導時,我們正將自己所學與人分享。我們將自己的一部分貢獻出來幫助別人。這是一種令人豐富的經驗,使我們的生活更有趣味和更有價值。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