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嬰孩是在家裡出生的
這句話使你感覺驚異嗎?或者會,倘若你住在差不多所有嬰孩全都在醫院出生的地方如美洲的話。然而,你知道世上大多數嬰孩——約佔百分之98是在家裡出生的嗎?
何以有些所謂先進國家摒棄這種習慣呢?在北美洲流行的醫院留產習慣是否對母嬰均有真正益處?若然,何以又有人選擇在家裡分娩呢?
可是有愈來愈多父母正作出這種決定,雖然在家分娩在當地是違反醫藥和社會趨向的。在加拿大,大多數嬰兒都是由戴著口罩的醫生在醫院手術室的燈光照射之下接生的,但我們的女兒卻在家裡出生。
這件事並非出於偶然,而是我們所計劃的!
我們的決定
我們以前三個兒女都是在醫院出生的。我和妻子每次都在一起,直至輪車將她載走,交在助理醫生和護士手上為止。在令人興奮的分娩剎那,她單獨地與陌生人在一起,而我卻被摒於門外,在外面的客廳裡枯候!
這使我們若有所失。因此當我們獲悉我太太有了第四胎時,我們決定在分娩之際共同廝守。
許多醫院都尊重,甚至鼓勵,父母們有這種意願,他們肯讓父親在母親分娩時進入產房。可是,醫院是一個機構而不是家庭。我們希望為新的家庭分子安排一些更慈愛親切的東西。
同時,在有些醫院裡,懷有錯誤思想或偏見的醫務人員曾以違反父母意願的藥物治療強施於新生嬰兒身上,我們不願冒這樣的危險。
我們決定讓自己的嬰兒在家裡出世!
魯莽的決定嗎?
不,根據許多國家的記錄,在家出生的嬰兒比其他地方的準父親們興奮地急送妻子進醫院分娩的嬰兒有較高的生存率。
據近期的《美國科學》雜誌所載,「在各工業國家中,美國的嬰兒死亡率仍然位置很差。最近統計將這個國家列入第十五位」而居於許多死亡率較低的國家之後。在死亡率較低的國家,嬰兒大多數是在家裡出生的。
美國女作家哈素爾太太在所著的《分娩常識》一書中報導說:「在此書寫作時[1969年]我國因產難喪生的母親數目雙倍於英國,四倍於荷蘭。……難怪美國女人害怕生兒育女。我們所用的接生方法是可怕的。」
關於加拿大的分娩死亡率,加拿大科學會議的報告聲稱:「加拿大沒有理由對接生方法感覺滿意。」
可是,在北美洲要找一位產科醫生來家裡接生並非易事。大多數醫生喜歡醫院的設備方便。在另一方面,很少醫生像加州的一位醫生所說一般,「[在家中分娩]是一項需求。拒絕這項需求在醫學上的是不負責任行為。」
我們的難題由一位是註冊助產士的朋友解決了,與許多嬰兒生存率較高的國家不同,加拿大並不承認接生是一種專業。可是,在加拿大,嬰兒在家出生是合法的,只要母嬰的健康與安全獲得合理的照顧便成。朋友可以代為接生。加拿大的法律是禁止以助產作為專業去收取服務費而已。
嬰兒出生
嬰兒出生之日,我們較年長的孩子都在祖父母家裡,等候新生弟弟或妹妹的消息。我的妻子在產前盡量在家事上保持忙碌,直至嬰兒出世之前不久才停手,在下午六時三十五分,我們的女兒在期望和歡迎之下呱呱墜地。
經過十二小時以上的分娩陣痛之後,我妻子的精神比前幾次生產時較好。切開會陰以擴大產門是醫院的標準接生方法,但在飽受訓練的助產士的熟練手法下,此舉變成不必要。
我們的小女孩從出生的剎那便深受疼愛。嬰兒出生後不及一小時,我們即以電話通知三個較大的孩子回家。他們奔入寢室,停下來,然後尊敬地悄悄行到床邊,看見臉上帶著微笑的母親坐在床上,臂上抱著在襁褓中睜著眼的嬰兒。
孩子們的驚喜使詩篇執筆者的話更有意義:「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和]賞賜。」——詩篇127:3。
這天晚上我們那九歲和四歲女兒,六歲的兒子逐一在嬰兒床邊屈膝吻那熟睡中的妹妹道晚安。我們都獲得一晚的安眠。
對嬰兒的益處
我們的嬰兒從開始便是家中的一員。她餓了便吃,眼倦便睡,很快便熟習我們的聲音。她從未經歷過一般在醫院出生嬰兒所經歷的強迫隔離。
她對於隨時所得的愛護有良好反應。五日之後她的體重便比出生時增加了,我們以前的嬰兒在出生後一週中的體重都是減輕的。
我的妻子在家中比以前住醫院舒適。她也得以避免所謂的「嬰兒憂鬱」,那是產後數天襲擊母親的一種沮喪感。其他的母親據報在家中產子也能避免「嬰兒憂鬱」而與在醫院分娩截然不同。
三藩市一間醫院的產科主任米勒醫生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在分娩和其後數天將母嬰隔離的習慣對兩者最基本需要的忽略幾乎達到犯罪的程度。」
由於意識到這種需要,有些醫院提供「室內育嬰」服務,使母嬰可以在一起。
可是,在家中分娩的益處是醫院所比不上的。我們較大的兒女可以在嬰兒出生那天歡迎新的小妹妹。她並沒有使母親住院一週,而不得不與其他兒女分開。
較大的孩子和父親們往往要等到嬰兒回家才能開始培養對嬰兒的愛。在我們家裡卻不必等候!
此舉安全嗎?
在世上有些地方,人們差不多完全倚靠醫生和醫院去負責接生,在這些地方人們可能認為在家分娩是一件冒險的事,甚至是危險的。
是否如此呢?
「嬰兒應否在家裡出生?」作家蒙蒂古博士問道。「問得多麼奇怪!他們除了在家裡還要在那裡出生呢?醫院嗎?我以為醫院是治病或療傷的地方。……懷孕是病症嗎?產子是疾病嗎?」
在若干盛行家中分娩的國家中,其嬰兒生存率比盛行醫院分娩的北美洲為高。我們的助產護士曾為數百嬰兒接生而不需醫生之助,甚至未曾使一位母親的會陰裂傷!
顯而易見地,產子難題的流行觀念在北美洲受到過分的渲染。
「不少例證表明,家中分娩在這個國家中雖非時尚,但事實上卻較為安全,」哈素太太的《分娩常識》報導說。
在1950年代,美國平均1,000宗分娩便有一位母親喪生,可是一個產科中心在芝加哥貧民區為8,339人在家中接生而沒有一位母親喪生!
在1960至1963的三年間,美國加州馬德拉郡自有一個助產護士服務中心開業以來,嬰兒死亡率為之減半,從以前每1,000嬰兒出生中,平均有23.9名夭折降至10.3名。一年之後,分娩恢復以醫生和醫院為中心,該郡的嬰兒夭折率增高三倍而達到每1,000宗出生有32.1名夭折之高!
家中分娩較少牽涉到醫學的時尚,而後者往往並非真正的醫學進步。例如,盛行一時的陣痛止息劑結果弄巧成拙而使嬰兒腦內缺乏氧氣的併發症大增。家中分娩使母嬰都不致暴露在醫院的傳染病或疾病中。
當嬰兒在家中出生時,主理的醫生或助產士是家中的客人身分。受到優先關懷的是母嬰的舒適與方便。父親不會被視為走廊上的多餘傢具而是一家之主和保護者。
正如加州公眾健康部的一位醫生說,「我們認為助產制度是人道的接生方法。」
附加的考慮
基督徒父母還有另一項需要鄭重考慮的因素。他們希望醫生尊重他們拒絕某些流行療法的意願,因為這些療法是與上帝對血所規定的律法背道而馳的。——使徒行傳15:28,29。
有許多醫院由一位醫生負責接生,另一位醫生照顧嬰兒。審慎明智的父母會希望他們的意願受到各位醫生所尊重。
有時醫院拒絕父母為了醫學上的理由而提出較安全的療法的要求,擅自為新生嬰兒強制輸血。有些父母們不得不帶兒女離開此等不合作的醫院以避免受害。其他的父母則安排在家中分娩。
人們往往忘記了產子的不是醫生、看護和醫院。產子的是婦人。她們的生育能力是全知的上帝所設計的。有少數生育例子由於人的不完美以致需要特別的料理,但這些難題是可以藉著產前的良好照顧而查出或減少的。
其他心得
我們的嬰兒是在家裡出生的,我們深信這件事為母嬰和全家人都特別有益。
我們也深知自己和別人在生育經驗方面所得的知識並非可知的一切。還有更多知識需要我們學習。
可是我們享有一項多麼可貴的權利。甚至天上的天使也沒有繁殖後代的能力。但責任隨著權利而來。分享生育經驗的父母也意識到要分擔責任。
你的家庭行將增添人丁嗎?分娩的時候父親會不會在場?嬰兒會在家裡抑或在醫院出生?這些事都需由你們自己決定。
不論你作了什麼選擇,但願你會看到孩子對你從耶和華的道所給予的訓練有良好反應而為你帶來真正的獎賞,「使他得福,在世長壽。」(以弗所書6:3)——外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