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印度教徒成為基督徒時
《儆醒!》雜誌駐印度通訊員報導
街上排列著一行行可憐的乞丐。這與菩梭丁·柏杜所要進去的華麗建築物形成強烈的對照。他在建築物門前用手指在容器裡蘸些水,將之點在額上。建築物裡面鬱悶陰暗,搖曳的燭光映出神龕中受人崇拜的聖像。空氣中香煙繚繞。聖樂聲音從後面傳來。
柏杜行到他想要崇拜的像前。神像的形式有男有女。他與別的崇拜者一同俯伏參拜。柏杜誠懇地為心中的事情禱告,通常包括個人難題在內。他三次觸摸神像,再將手放回額上和胸間。當然,他的信心與虔誠是毫無疑問的。
你知道柏杜所信的是那一種宗教嗎?你也許說他顯然是個天主教徒。但你若是個印度教徒,你便會說他顯然是個印度教徒。你會發覺以上的描述對兩種崇拜都適合而感覺驚異嗎?
在印度,天主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崇拜是如此相似,以致印度教徒大都聲稱兩者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神名有別而已。事實上,柏杜通常在印度教寺院和天主教堂崇拜,正如許多印度教徒的習慣一般。
崇拜的類似點
在印度擁有四億以上信徒的印度教對該國一千萬的自謂基督徒具有強烈的影響。各教會聲稱已將其宗教儀式「印度化」,可是教會分子許多時卻說他們的宗教儀式已變成「印度教化」。
論到將印度教的儀式介紹到天主教會中,印度南部的《可愛的馬拉雅拉》報說:「彌撒其實是按照印度教『菩查』(崇拜)的模式舉行的。讚美詩和歌曲在樂譜和歌詞上與印度教徒的誦經相似。象徵物也和印度教的寺院相同。」同樣地,天主教會在基拿拉的官方報紙,《狄辟加報》,引述一位著名教士的話說:「我們仍然跟從婆羅門的習俗,僅加以合時的改變而已。」
印度教徒抬著神像遊街,沿途奏樂跳舞,天主教徒也抬著他們的聖像遊行。有些教堂的教士穿袈娑,披長髮。在印度教稱為戴維利的大節日,人們掛起燈籠和「天星」。在此之後不久的聖誕節期間,所謂的基督徒在慶祝方面也張掛同樣的燈飾。
「基督教」婦女用紅粉在額上畫個圓圈,稱為「卡姆卡姆」,這是印度教徒的階級象徵。在印度南部維蘭卡利一間聖母院,天主教徒要薙去鬚髮起誓,好像印度教徒在他們的寺院中起誓一樣。這裡的少女在成年時也舉行耳朵穿孔的特別儀式。在婚娶和其他重要的事上,印度教的習俗要前往算命家處選擇良辰吉日才舉行。
以上種種及在崇拜方面的其他類似之點使印度教徒在耶和華見證人上門傳道時常對後者說:「我們的宗教都是相同的。你們基督徒稱你們的神為耶穌,我們則以其他名字稱呼同一位神而已。」
這正是柏杜的感想。雖然他生來便是印度教徒,他解釋何以他會成為天主教徒,說:「我希望升上天堂。從印度教的信仰我看出這樣行需要等待一段未知多久的時期,可是在天主教信仰中,教士告訴我一死即可以上天堂。因此成為天主教徒可說是達到我升天目標的捷徑。」可是他改變宗教的結果絕未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事實上,他說:「作為天主教徒,我感覺更無拘無束地過著俗世生活。」
聖經真理改變人的生活
可是,當一個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時,情形卻截然不同。這個人的生活會發生真正的改變。住在基拿拉省艾利基林附近,曾是個虔誠的印度教徒的一位三十歲婦人拿達便是一例。
她對女神卡利的信仰是如此強烈,以致她許多時會完全被這個神附在身上。她在事前九天使獲知女神行將降在她身上。在這段期間她僅吃生果。最後她會吃一點檳榔,此後卡利遂立即控制了她。
由於卡利是血的女神,拿達的姐妹們要用刀切她的小腿,直至血流如注為止。女神附身時期大約一小時,在這段期間別人會將病人帶來給她醫治,包括精神病者在內。她也會講出關於被盜物品的正確情報。十八年來她和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她這種超人能力維持,雖然她也是個著名的舞蹈教師。
可是,後來拿達的一位姐妹開始與耶和華見證人研究聖經。有時拿達也加入研究,並在獲得聖經知識方面進步得很快。她獲悉附在她身上的並不是泥雕的神,其實是隱形的邪靈勢力。——以弗所書6:11,12。
她拋棄了園中聖壇木樹四周的石子,這是與卡利的崇拜有關的用品。聖壇木樹隨即枯死,鄰人遂知道卡利已離開了她。她的全家人均得以脫離邪靈的壓迫。
拿達停止授舞,並撥出更多時間學習聖經中關於上帝那將臨的公義新規制的應許。(彼得後書3:13)現時她的收入來源是用椰子殼製造長柄杓和調羹。她對於尋得上帝和這件事所帶來的快樂深為感激。
解決家庭難題
有些人的不幸家庭環境在他們認識聖經真理之後獲得改善,例證之一是住在印度南部的達維西亞和其他同居的印度教徒女子施惠利。經過研究聖經一役時期之後,他們已進步到希望獻身給耶和華的程度。可是達維西亞以前曾和一位天主教徒的女子馬利亞結婚。他和妻子生了兩個兒女之後,他遺棄妻子而與施惠利同居,和她也生下兩個兒女。
耶和華見證人當地小組的長老們向他解釋聖經的原則,指出一個丈夫只能有一個妻子,達維西亞遂決定與妻子馬利亞復合。這意味到他要離開施惠利,雖然她現時在了解聖經的真理方面正與他一同進步。達維西亞和施惠利二人都敬虔地祈求耶和華指導。
這時長老們與馬利亞取得聯絡,解釋這種處境。她獲悉自己能夠得回親愛的丈夫時大感欣慰。這是她從未夢想到會發生的事,因為當丈夫遺棄她時,天主教的教士和警方都對她毫無幫助。
當達維西亞和施惠利決定分手時,施惠利寫了一封信給馬利亞。她解釋由於希望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她願意和達維西亞分手,並希望看到他與合法的妻子復合。分手的時候要到了。馬利亞和施惠利二人都深受感動而懷著摯愛互相擁抱。
他們作了安排與馬利亞研究聖經,她和丈夫兒女一同參加耶和華見證人的聚會。當施惠利看見她曾視為丈夫的男子和合法妻子一起坐在同一間聚會所裡時,她的感覺是可想而知的。聖經真理的確能使人養成高尚的品格,並以愛心使一個已經破裂的家庭復合。
改變宗教是一件難事
家庭的壓力往往使印度教徒難於改變宗教。孟加魯爾的拔臣便是一例。身為印度教徒,他認為惡人會下到「地獄」受罰。刑罰包括被迫在火上行走,被投入滾水鍋中以及自頂至踵被切開兩半。可是拔臣無法了解當身體被火化而歸回塵土之後怎能又遭受此種刑罰。
這種令人惑亂的印度教教義使拔臣轉而研究聖經以找尋真理。他認為聖經中簡單、清楚的教訓很有意義,於是毅然改變他的崇拜方式,即使這樣行意味到不受親屬所歡迎。——傳道書9:5,10;約翰福音5:28,29。
一個名叫艾爾的男子也經歷到擺脫家庭宗教傳統的難題。他出身婆羅門(祭司)家庭,而他的岳父是個婆羅門祭司。他說他改變宗教成為真正基督徒使父母非常傷心。「可是」,他說,「我愛好聖經原則過於親屬的喜悅。」
捨棄宗教習俗
捨棄流行的宗教習俗往往特別困難。例如,已婚的印度教婦人在頸上佩著一條稱為「底里」的項鍊。這條項鍊含有相當意義。
「底里」一詞的意思是「縛束」,它在婦女結婚時佩上,是婦人已婚身分的可見象徵。棄而不佩表示這婦人是壞女子或婚姻已經破裂。可是在『底里』上面也有幾行字刻著佩帶者崇拜那個神。因此除去『底里』便表示佩帶者已離棄她的神。有些教會成員也佩帶『底里』,但刻著的不是印度教的神而是十字架。
由於『底里』所含的宗教意義,婦女若成為基督徒便要決定她是否仍然繼續佩帶『底里』。這是耶和華見證人在印度教徒家中主持聖經研究時極力邀請婦人的丈夫參加的理由之一。這樣丈夫便會了解到妻子並沒有使婚姻破裂的打算,反之她僅是獲悉『底里』的宗教意義而將之除去而已。她除去『底里』僅表示她現時已崇拜耶和華而不再贊同偶像崇拜。
印度的基督徒婦女需要捨棄的另一個宗教習俗是用顏色粉在額上畫圓點;圓點通常是紅色的,稱為「卡姆卡姆」。本來這是階級地位的象徵,但今日許多現代婦女將其用作裝飾目的。然而,由於這與印度的宗教有關,基督徒婦女遂不喜用它。
保持當地習俗
可是在同時,成為耶和華見證人並不需要捨棄當地與聖經沒有抵觸的習俗。在印度,大多數基督徒婦女都遵守當地習俗,不與丈夫一同進餐。只有在丈夫用膳完畢之後妻子才進食。同時,婦女在場時若有男子進來,婦女們就用裹服長布將頭蒙住。
基督徒家庭也遵守許多當地習俗。例如,進入家中時屋主人和客人都習慣地脫鞋放在門前。進食時家庭成員坐在地板上,僅用右手手指取食。在印度有些地方,例如坦米爾·拿杜,吃牛肉是受人反對的。來自該地的人若成為基督徒,通常對吃牛肉顯示不感興趣的態度。印度人打招呼的典型方式是「南馬士提」,即拱手為禮,這也很通行。因此,在這些和其他的當地習慣上,基督徒保持印度人的本色。
新的生活方式
雖然在外表上旁人也許未能辨別一個人是印度教徒或是真正基督徒,這種分別卻在行為和生活方式上表現出來。當柏杜開始經常和他的朋友研究聖經時便發現這件事實。
柏杜很快就獲悉他那賭博和醉酒的世俗習慣雖然在作為印度教徒或天主教徒時是無傷大雅的事,但在耶和華上帝的崇拜中卻無立足之地。這意味到他要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結識一批新的朋友,以及與真正的上帝耶和華養成良好的關係。現在他不再寄望於不生不滅的涅槃,而是希望永遠在地上生活。這個地球將會按照耶和華上帝的仁愛旨意成為一個普世的樂園。——詩篇37:29;啟示錄21:3,4。
印度教徒對「改變宗教」是很敏感的。他們深知各教會在往昔曾持勢強迫印度教徒改變宗教,近年來則用糧食施行利誘,例如以芝士、奶粉和類似物品來引誘窮人和飢餓者加入各教會。印度教徒加以反對是可以了解的。可是,一個人成為耶和華見證人則的確是由於他渴望崇拜真正的上帝而非由於受到強迫或懷有自私動機的緣故。
今日在印度各地和世界其他地方,不少印度教徒已成為真正的上帝耶和華的基督徒見證人。由於家庭和社會的反對,這樣行並非易事;但是這些以前的印度教徒在認識了這位應許賜人永生的偉大造物主之後毅然決定事奉他而尋得莫大的喜樂。——約翰福音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