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的感人力量
單純,率直的忠實是感人的。它看來與人格的發展深具關係,即使具有這種品質的人並未受過高深教育或經濟情況不佳。
發生於兩年前的一件事可以為例。美國一位受過高深教育的醫生向他的兒女指出一個忠實的榜樣——一位出租汽車司機!醫生在報上獲悉這位司機會將遺留在車上的兩包珠寶歸還失主。於是他寫信給司機的子女說:「我有三個兒子。我希望能使他們因我的忠實行為而自豪,正如你們為你們父親的忠實而自豪一般。」
這樣的忠實的確可喜和值得稱讚。在另一方面,有自尊心的人會敏於責難不忠實的行為。他們憎惡偷竊而絕不會受這種行為所吸引。
若受別人詢問,他們也許很難告訴你為什麼他們不喜歡偷盜——將這件事看作不對是很自然的。可是他們也知道,偷盜、高買、瞞稅和諸如此類的行為使「忠實的」市民每年在支付警察保護及為產品和服務付出額外代價方面損失達億萬美元之巨。不忠實也造成一種恐懼的氣氛,沒有人知道誰可以信任。因此,顯而易見地,醜惡的不忠實行為絕不能吸引品行端正的人。
可是忠實的問題是否僅至此為止呢?是否僅限於未經許可不應取去別人的私有財物,欺瞞政府是不對的,任何拾遺應該歸還失主等呢?不然,這件事的範圍牽涉到很廣。
在個人的全部生活上反映出來
一個人也許沒有偷竊別人的財物,但在其他方面他也同樣地「忠實」嗎?例如,他在待人接物方面是否開誠佈公,「光明磊落」和真實無偽呢?抑或他為人奸狡?他有利用詭計、狡詐手段、或散播謠言中傷他人作為遂其野心的工具嗎?他對異性的行為是否忠實?玩弄別人感情的人是不忠實的。由此可見忠實不僅眼於如何處理金錢和物品而已;它牽涉到個人生活的每一方面。
在聖經中有時譯作『忠實』的希臘字的其他譯法也足以說明這件事實。基督的使徒保羅說:「請你們為我們禱告,因我們自覺良心『無虧』,願意凡事按『正道』而行。」(希伯來書13:18)這裡所用的希臘字原意是『在本質上是良善』,美好和有價值的。
使徒保羅與基督徒弟兄在金錢的關係上十分謹慎;他只任用忠實的人處理財務,因此沒有人能對保羅的傳道工作提出非難。(哥林多後書8:16-21)可是,在寫給希伯來人的信中,保羅向他們推薦自己的全部生活。他避免欺騙和狡詐。由於為人作這種誠實、忠心的服務,他感到有自信能夠請別人為他禱告。今日,我們豈不是仍然認為與這樣的人交往是一件樂事嗎?他們豈不是我們願意「為之而禱告」的那一種人嗎?
倘若一個真正忠實不欺的人在人的眼中尚且如此可貴,請想想這些人在上帝眼中又如何,聖經的執筆者大衛向耶和華禱告說:「你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詩篇51:6)不錯,忠實或「正直」必定是從「內裡」或」隱密處」發生的;它代表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大衛在禱告中承認甚至他也要學習「內裡」的誠實,因為這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
當正直、忠實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標誌時,結果總是有利的;這能夠帶來長久的好處。可想而知地,大衛渴望這種美好的特性能在他生活的每一方面反映出來,因此他也同時祈求「智慧」。今日一個人怎樣才能改邪歸正而表現真正的「智慧」呢?
培養真正的忠實
方法之一是,研讀上帝的道聖經。同時也要反省上帝的奇妙工作與作為。結果,人的內心或「內裡的部分」便會對錯誤的行為變成更加敏感。他會由衷地遵行聖經的教訓:「從前偷竊的,不要再偷。」(以弗所書4:28)他整個人會逐漸充滿衷心的熱望,要成為一個真正忠實的人。
這是一項美好的程序。它已在盈千累萬以前曾經不忠實的人身上發生。他們當中有些曾是徹頭徹尾的竊匪和扒手;有些曾運用過虛報帳目的狡詐手段等。可是他們後來接觸到聖經——和真正相信聖經的耶和華見證人。見證人的社會是由來自各生活階層的人所構成的,他們在普世均以忠實可靠著稱;上文所述的出租汽車司機便是紐約市的見證人之一。
西雅圖(華盛頓州)《時報》的一位記者在不久之前曾訪問耶和華見證人的一個大會,他報導說:
「請想像一下,你若能夠的話,在一個城市中有40,000位探訪者齊集起來,他們全是慣於奉公守法的市民。……
「我看見數以千計的人在運動場中離座前往進午餐,他們為下午節目留座的方法是在原位中放下錄音機、望遠鏡、雨傘、錢包、毛衣和攝影機等,他們行開了90分鐘左右,不愁東西被盜。……
「他們在道德、禮貌和忠實方面的崇高標準,對他們所選來舉行大會的任何城市都有良好的影響。」
這些基督徒甚至在離開家庭,沒有親人看管時也是忠實的。據報章報導,汽車旅館或酒店每三個客人中便有一個偷竊旅館的物品,但這些基督徒絕沒有如此行。《紐約時報》說:「在全國(美國)各地的酒店和汽車旅館偷竊『紀念品』已達到令人震驚的程度。……偷去物品的實際價值是無法計算的。」
因此,難怪加州聖伯納底諾市一間著名汽車旅館致函感謝一位女士,一個耶和華見證人,寄回毛巾給旅館,因為她曾一時大意將毛巾放入行李之內。旅館主事人在信中說:
「在我的經驗中從未見過有任何人寄還毛巾。我們在昨年的存貨中發覺『失了』500條。我很高興收到你的來信,並期望你再度光臨。」
這位基督徒的忠實作了一項多大的見證!可是,盈千累萬的真正基督徒也像她一樣;他們養成了在凡事上均忠實的衷誠願望。
在生活的每一方面,我們均應受忠實所指引。當我們在忠實方面變成日益敏感之際,我們也應該學習另一件事。什麼事呢?平衡。
平衡的觀點
有自尊心的人絕不想有竊賊的名聲——不論在大事上抑或小事上。但在另一方面,他也不想甚至在基督徒弟兄當中以狂熱聞名。因此,他必須知道,構成『偷竊』的不僅是所謂一望而知的事例而已。在日常生活上運用原則時,他很快便發現許多「灰色」地帶。
基督徒熟知十誡中的第八條說得很簡單:「不可偷盜。」(出埃及記20:15;馬太福音19:18;羅馬書13:9)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這句話是頗易於了解和實行的,上述出租汽車司機拾到珠寶一事便是個例子。但假如一個人在公眾電話亭裡;當打完電話時,他的硬幣不是跌進錢箱裡而是退還給他。這又如何呢?收回硬幣是否不忠實呢?
任何『是』或『否』的答案是否足以完滿地答覆這個問題呢?有人也許說收回硬幣是不當的,但其他的人則記起同一電話會有數次他雖沒有打通電話,卻收去了他的錢。因此,收回硬幣與否豈不是應由熟知環境的個人去為自己決定嗎?
或者我們可以考慮另一個例證。一個人很容易因為從工作地方「取去」鉛筆而受到批評。可是有些公司卻鼓勵雇員們分派刻有公司名字的鋼筆或鉛筆作為宣傳方式。
在交易時買主和賣主的討價還價又如何呢?有些地方買東西的人,且以賣毛毯來說,往往故意開天索價。在另一方面,買主認為毛毯僅值某項價錢。但他知道立刻提出這個價錢是愚蠢的,因為討價還價要經過一番上落:於是買主通常落地還錢,然後逐漸增加,直至賣主將價格減到相當程度,然後達成交易。
你若是個買主,你會認為自己既知毛毯的真正價值,但卻故意將價錢出得更低是不忠實嗎?一開始就還足價錢,然後被迫增加一點是否「更加忠實」呢?抑或,你若是賣主,你應該期望由於拒絕開天索價而常常因還價較低而被迫蝕本售出貨物嗎?這看來是不合理的。通常買賣雙方均已預先知道貨物最後可以售出的價錢。討價還價僅是習慣上的決定方式而已。
正如以上幾個例證表明,平衡是必需的,一位成熟的基督徒知道聖經說:「不可偷盜」。但他同時意識到,當他努力將這條律法應用在生活上之際,他必需也考慮到環境。他也應該知道,每個人要『收自己所種的。』(加拉太書6:7)一個人若採取過於寬大自由的觀點,在艱難的環境之下便不免有人會懷疑他是否可信了。倘若他過於執拗,便會變成不合現實。
基督徒從自己的人生經驗知道,其他人所看不見的因素可能影響到他在與忠實有關的事上所作的決定。因此,在類似的私人環境下他不會急於非難別人的所為。反之,他會稱讚基督徒同工以忠實方式處事的懇切願望。這種體貼的行為與耶穌所說的話一致:「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7:12。
耶和華見證人與這個世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照,這個世界以不忠實著稱,但見證人卻努力與之背道而馳。以整個而言,他們對世界所表現的是一片忠實。與傾向於不忠實的現代世界截然不同地,正如上述的例證表明,他們願意在生活上衡量公義的原則;這件事本身便是一件令人驚奇的事。
你認識多少人是努力在凡事上都忠實的呢?請想像一下與50,100或200個這樣的人交往。這正是普世耶和華見證人在各地的王國聚會所聚首時的愉快經驗。他們互相以弟兄姐妹相待,有如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一般。你豈不想有這樣的經驗嗎?
若然,何不前往他們的王國聚會所與他們交往呢?這樣你便可以親自觀察到他們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