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同如何震撼世界
「我們站著的地面正在搖動。熟悉的里程碑已經過去了,」西德政府官員史基爾在聯合國特別會議中訴苦說。在以前,個別的國家似乎能夠自行解決難題。「但事情已今非昔比了,」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在聯合國大會中聲稱。
這個世界在目前力不從心的經營下,結果在各國中出現新的和脆弱的均勢。經濟和政治打擊對世界的影響在從前有如蝨子打擊大象,但現時的衝擊力量卻好像獅子搏鼠。
「我們若不認識唇齒相依的重要,」基辛格警告說,「我們所知的西方文明就必然會」由於自私的國家主義競爭的結果而崩潰。「我們正處於共同進步和共同惹禍」之間的「微妙均衡局勢上,」他提醒說。
原因何在呢?我們若考慮幾項具體事例便可以知道我們的世界在目前的行事方式上的基本差別正在助長難題,使之成為看來無可挽救的危機。讓我們首先考慮……
資源
石油價格突增四倍,這比任何其他事情更使舉世震驚而意識到世界已進入新的不安情況。國際戰略研究院的倫敦總部聲稱,油價增加是「最大的打擊,這比近年來任何其他世事更令人意識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正如世界領袖們清楚指出,在這件事上,單是工業世界的經濟結構所發生的連鎖反應已造成了破滅的威脅。
但石油僅是天然資源世界市場所表現的差別的病徵之一而已。在轉捩點臨到之前曾一度是「買家操縱的市場」已突然變為「賣家操縱的市場」,天然資源的供應者幾乎可以隨意索價。
既然工業國家的繁榮大部分建築在從某些未發展國家以廉價購取的大量原料之上,僅是這種轉變已足以威脅到他們的整個生活方式。「我們現時所要建造的歐洲是一個赤貧[極度貧窮]的歐洲」,法國總統戴斯汀哀嘆說。
經濟
與資源危機有密切關係的是經濟危機。歷史上最惡劣的普世通貨膨脹突然影響到我們所有人。你每次購物時都感到這種影響,以整體而論,工業國家中的通貨膨脹最近已躍升到比1960年代達四倍之高!同時,各工業國在「[經濟]增長方面正經驗到歷來最例外的減緩,」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國際組織最近的一項報導評論說。
為了應付激增的物價和需求而作的掙扎已使各國突然負債累累。「我們各銀行為了維持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已達到了能力極限的地步,」國際基金會前任總裁舒懷哲警告說。
美國的經濟也不能例外,目前美國的公私雙方負債總額已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高六倍以上,「這是1960年以來最急激的增加,」《商業週刊》指出。
目前世界經濟的趨向與前不同得如此厲害,以致大多數經濟學者都承認他們所誇耀的國家經濟「巧妙調整」方程式突然成為過時。因此《商業週刊》預言這個世界即使能逃過經濟「災害,……也無法逃避改變」,那一種「改變」呢?
許多有名望的權威人士正首次發出預言,「自由世界」的經濟崩潰會招致以獨裁或共產主義為解決辦法,個人的自由遂告喪失。
糧食
同時,糧食危機也與方興未艾的資源和經濟難題有相互影響的關係。「歷史記載透露在個別國家中曾發生較嚴重的[糧食]短缺,」在聯合國世界糧食會議披露的一項報導說,「但這樣的嚴重糧食情況以前曾否以普世規模發生卻令人懷疑。」美國農業部經濟學家巴爾伯格斷言「我們在農業方面顯然已處於某種轉捩點。」何以這件事會在現在發生呢?
由於不同的農耕方法。現代的耕作,肥料、拖拉機、水泵、殺蟲劑、運輸等,都要依靠能源。短缺和價格暴漲使那些依靠此種方法和耕農財力不寬的地方大受打擊。例如,不久之前印度北部的大歉收若是灌溉系統有充足的電力供應便可以較為緩和。
不同的榖物儲備量。以前大量儲備的穀物突然耗盡已使價格比前上升數倍。照美國農業部前年預告,世界穀物生產額減少「的結果將使世界小麥存量再行減低。」不少專家認為目前已沒有犯錯的餘地了。美國一位議員表示擔憂說,倘若有旱災發生的話,「五十年來,首次在普世沒有一個國家儲備有足夠的糧食去挽救餓死的群眾。」現時最低限度增添了二十億待哺的人口,比五十年前多了一倍!
不同的氣象展望。近年來存糧減少的一個主要原因與氣候的逆轉有關。有什麼希望能回復風調雨順的耕作天氣呢?「我們記得,在1972年之前的十五年曾出現過一個半世紀以來最宜於穀物生產的天氣,」氣象專家白里遜說。「同樣天氣再度出現的可能性大約只有萬分之一而已」。
考慮過以上各點之後,不禁引起以下的問題:據它本身的估計,這個世界數千年來在給養和照顧它的人口方面已告失敗——少數特權階級除外——又怎能希望僅在三十五年內可以供養雙倍於現時人口的數目呢?
現時有關方面正首次考慮到一個令人沮喪的解決辦法——國家的甄別——這項政策的意思是首先救助那些生存機會最大的國家。因此倘若世界遭遇饑荒襲擊,許多國家將會被糧食供應國將其整國「拋棄」而只救助那些有較大生存希望的國家。不少專家警告糧食生產國會在今年內面臨這項殘酷的決定。
世界領袖們的反應
上述種種危機以及前所未有的貧窮、染污和其他難題正震撼著大多數的國家領袖,使他們意識到他們正面臨與幾年之前有所差別的局勢。他們的反應的本身便是事態與前不同的確鑿證據。各國首腦們初次採取史無前例的行動,竭力企圖以國際合作為自救。
為了強調這點,美總統福特在聯合國大會聲稱:「各國被迫在衝突和合作之間作一抉擇,」現時,「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有更多的人和國家……轉向國際合作」以維持本身的資源。
但這些行動是否由於各國正受到新近產生的互愛之心所推動呢?不。這僅是由於「情勢已非常嚴重,」聯合國祕書長華爾漢回答說,「以致國際關係的發展不得不訴諸在以前從未獲致的理性和善意」。
除此之外,各國間的團結行動無疑是建築於一個自私自利和自保的動搖基礎之上,他們對人類同胞和公義原則其實並無真正關懷。建於這種根基之上的努力能夠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