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瓦希里——非洲的國際語言
《儆醒!》雜誌駐薩爾通訊員報導
你懂得多少施瓦希里語嗎?也許你曾聽過「沙花利」這個字。你知道這個施瓦希里字是「旅行」的意思嗎?
許多非洲人喜用施瓦希里語,因為它並不是某個部落的語言。非洲沒有施瓦希里部落,因此這種語言有點中立性質。在非洲,部落主義是造成分裂的重大因素,施瓦希里語卻可以使人團結。
不少非洲人除了本族語言之外還懂得施瓦希里語。同時,許多歐洲人、亞洲人和其他地方的人也為了這種語言被人廣泛運用而學習它。甚至歐、美許多大學也開始教授這種語言。這種語言通行於中非和東非,那裡的居民有五千萬左右。
從薩遷西南部開始直至安哥拉邊境,用施瓦希里語可以和羅安達族人通話。再向東行,可以和非洲另一大族巴魯巴人交談。繼續東進,懂得施瓦希里語的人會發現他能與許多族人通話,如盧安達的華滋西族、坦桑尼亞的馬西爾族和肯雅、烏干達、布倫第各族等。甚至遠在北非的索馬利亞,以及離此千哩以外的非洲南部桑比亞、馬拉維和莫三鼻給,也可以遇見說施瓦希里語的人。
在坦桑尼亞和肯雅,懂得這種語言被認為是文職人員、移民、海外傳教士和商人所不可或缺的。事實上,施瓦希里是坦桑尼亞的法定語言,而且可能不久在肯雅也會享有這種優越地位。
在薩遷南部,來自各個部落的非洲人多數從事礦場工作,他們聚居在大城市如盧彭巴布等。施瓦希里在當地成為共同語言,對團結很有幫助。現時他們的大多數兒女都將施瓦希里當作本族語言來學習。
施瓦希里在商業上特別擔任重要角色,使往來各地的人可以彼此進行貿易。例如,不懂當地法定語言的希臘和亞洲商人——東非多國以英文,中非大多數國家以法文為法定語言——往往依靠施瓦希里語從事業務。
施瓦希里語起初是由移居非洲東岸的亞拉伯人發展而成的。最早的移民據說是公元689年。亞拉伯人與非洲女子通婚,其中以班杜族婦女為多。因此施瓦希里語是以班杜語為根據,但滲入了許多亞拉伯語和印度語。施瓦希里一詞來自亞拉伯字「施瓦希」,意思是「海岸」;這足以表明這種語言發源於何處。
可是,由於各部落運用的結果,詞彙遂有各種不同的來源。英國人聽到一些字如「布蘭吉蒂」是毛毯,「卡巴蒂」是櫃櫥和「巴魯士」是刷子時便覺得好像是自己的語言。葡萄牙人一聽見「米沙」(桌子)和「文特卡」(奶油)便明白是什麼。法文和德文的字詞也有滲入。
施瓦希里語有一套合理而發展完備的文法以及5,000字以上的字彙。許多字詞表明意義的強弱,例如有不同的字表示「忍耐」、「容忍」、「堅忍」等。單字也能表達深長的意義。例如「哈雅華巴」翻譯出來便是「他還未將之給予他們」。
但施瓦希里語並不難學。字詞的發音和拼音都很容易。有許多簡明的相關字例如「果的水」代表「果汁」,「鳥的船」代表「飛機」等。懂得200個字已能應付日常談話。
由於通行的範圍廣大和多人講說,施瓦希里語遂無法劃一。但其中也有個標準。
有些好書,特別是聖經,已有施瓦希里文譯本。可是,耶和華見證人有許多刊物,包括聖經輔助書籍《導致永生的真理》,均譯成施瓦希里文。因此現時施瓦希里文在非洲多個部落傳揚王國好消息的工作上已受到廣泛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