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立體世界中的生物
海洋的確是一個龐大的生物收容所。不僅由於它的表面佔地球面積超過百分之七十,加上它的深度平均達兩哩有餘,海洋形成了一個容量驚人,整個領域包括多種深度地帶的立體世界。
海洋的任何部分與深度均有生物存在。沿海岸生物種類繁多,異常活躍。在較低的大陸礁層也生氧蓬勃。在大海上,大多數生物生存於接近水面的較高水域。然而甚至在最深的水域也有生物,執行本身在海洋生態循環系統中所擔任的角色。
食物連環
顯然,不可勝數,以億萬計的海中動物需要巨量食物。雖然有大量海藻,例如像藻海中的,這些卻絕非糧食的主要來源。事實上,海藻在這方面沒有多大用途。供養海裡一切生物的主要有機體物質中,實際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多種不同的「浮游植物」在露天透光的水域之內組合而成。
浮游植物是浮近水面的微細植物,在那裡它們可以利用陽光。它們必須有光才能產生作用及生存,正如大部分陸地上的植物需要光一般。浮游植物藉光合作用製造食物;這是一種利用太陽能把海洋中的無機養料轉變為食物的過程。這對動物極為重要,因為動物無法為自己製造食物。
這樣,正如陸上的菜蔬果實供給地上一切動物基本的糧食,海洋的住客也主要靠植物為生。——創世記1:29,30。
大量浮游植物漂泊在海洋裡,往往密集於那些把海底的無機養料湧起的「上湧水流」,或帶有這類食物的水流中。賴浮游植物為生的主要是細小的動物,稱為「浮游微生動物」。在日間這些微生動物泅於水面以下1,000至4,000呎的深度,到了晚上便升上來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其他吃浮游植物的小魚和一些靠吃浮游微生動物為生的水族緊隨著這一大群到處漂泊的東西,全體形成了所謂的「散射聲波厚層」。由於它是這麼厚,以致在早期運用聲納深度探測器時往往誤以為這層便是海底,結果在繪製海底地圖上造成錯誤。戰時潛水艇躲藏在「散射聲波厚層」之下,以避開驅逐艦的聲納偵察。
吃浮游微生動物的是「游行動物」。這些捕食者包括無千無萬種類的魚。食物的「金字塔」式比率,大約1,000磅海洋植物(在金字塔的底層)可以維持100磅吃植物為生的動物(金字塔的第二層)的需要。接著,這數量的動物可以產生十磅吃肉為生的海洋動物。最後,十磅魚肉可供人類長一磅肌肉之需。因此,為了供應十磅魚肉,海洋要供應1,000磅的浮游微生物「草料」。
我們稍加思考便可以看出海洋在生產糧食方面所負的重大任務。試想想用白令海上的普利比洛夫群島作繁殖基地的海豹——僅是這些海豹——一年便吃掉約三十五億噸的魚。海洋是個多麼豐富的糧食來源,堪稱造物主的一項傑作!正如詩篇的執筆者寫道:
「耶和華阿,你所造的何其多,
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
遍地滿了你的豐富。
那裡有海,又大又廣。
其中有無數的動物。
大小動物都有。……
這都仰望你按時給他食物。
你給他們,他們便拾起來。
你張手,他們飽得美食。」
——詩篇104:24-28。
「紅潮」
有時在一種稱為「恐角鞭毛蟲」的海中微生物中出現「人口旺盛」的情形,以天文數字的數量擠迫在一起。它們繁殖到如此高的密度,以致大幅水域被其色素染成紅色、棕色或黃色——形成稱為「紅潮」的一種特殊現象。它們可能變成如此過度擠迫,以致它們自己也無法生存,然後它們在水中產生一種非常有毒的物質而殺死那處的魚和海鳥。由於海浪激起把毒素發散到大氣之中,而這種毒素可以刺激人類的呼吸系統,以致有時要把海岸場所暫時封閉。結果可能產生大量硫化氫,甚至能把附近海岸城市中漆上白色鉛粉的房屋化為黑色。
海洋動物保障生存之法
你也許會納罕,面臨這麼多的捕食者,有什麼海中生物能夠避免滅種的命運呢?然而,以一個族類而言,各種海洋生物均有很多不同方法生存下去。一個方法是高速大量繁殖。最茂盛的微生植物,細小的硅藻,可以在一個月便長出十億之數。黑線鱈每次產卵可達九百萬枚。蠔一年產卵達五億之數。繁魚角南岸對開的十億鯖魚在交配季節產卵估計有六十四兆之巨。魚卵,幼魚及其他海中動物很快便給種種式式連群結隊的捕食者狼吞虎咽地吃掉。以鯖魚為例,從每百萬的卵中估計只有一至十枚能夠生存至長成。死亡率是百分之99.98至99.99。可是仍有大量的鯖魚,黑線鱈和蠔生存在海中。很多其他動物,像蛤、蝦等類,情形亦如是。唯獨捕食者人類才在這方面趨於極端,以致威脅到將整個族類滅絕。
其他並非完全倚賴數量的魚類則親自保護卵或幼魚。以一些鯊魚為例,牠們在母鯊尾部孵育魚卵及提攜幼鯊一段時期。有些魚則把牠們的卵緊貼於岩石或植物等東西上;一些則以泡沫或薄膜保護魚卵。其他種類由雄魚把卵藏在口中或肚袋(像海馬般)裡,直至孵成幼魚。然而,多數孵育成幼魚後便脫離父母。至於海豚,一種哺乳類動物,則繼續保護子女免受敵人所害。
由於幾乎所有海中動物都有追逐它們的捕食者,牠們常用偽裝的保護方法。例如蝴蝶魚的身上長著一隻像眼睛的斑點,把襲擊者的注意引離其頭部。露天海面的魚類背部都是青綠或黑色,因為從上空望下,海便是這種顏色的。可是從水下望上,海洋表面則是銀色或奶白色。因此,多數魚類的腹部都是這顏色。
海參保護自己的方法可算最奇特的。在遇險時,它便直接了當地把自己的腸臟排出。顯然,捕食者寧願飽餐那些腸臟而非留下來的乏味、堅韌的空囊。然後那「空囊」再長出一副新的腸臟。較靜止或不移動的動物,像水母之類,藉著長出可刺傷敵人的細胞之助驅走敵人。其他的則倚靠速度、警覺、體積或體力。有些深海烏賊的護身設備可謂一絕。它們放出發光的污雲掩護逃亡。有些魚則射出一道強光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或使其一時「盲目」而看不見目標。
在海洋的立體世界中,視野只限於一百呎距離之內。那裡四周的媒介物較空氣濃密得多,因此造物主賦予魚類一些陸上動物所無的裝備。其一是「第六感」,大部分高速游泳的魚類都具有。這由一列縱橫導管系統所組成,長在魚的頭部至尾部,稱為「側線」。它使魚能夠感覺到體外水壓甚至極細微的改變。藉此盈千累萬的魚可以聚成「一群」而極之和諧地一同進退,有如一體地迅速改變方向。此外,它們還可以警覺到相當距離之外正在游近的敵人。藉著這感官,牠們也避免撞向障礙物,例如水族箱的玻璃壁等。
追捕裝備
海洋生態制度最令人驚異的特色之一是互賴生存,使其中的生物保持均衡。一方面那些為捕食者追逐的魚具有保護設備,而追捕者本身亦不乏最精密的設計以追蹤及捕得它們的獵物。一方面飢餓的捕食者獵獲足夠的魚供牠們作食物,而亦有足夠的個別分子得以保存性命,使每一種類的魚能繼續繁殖下去。倘若沒有捕食者愛吃魚卵或幼龜的話,不需多時海洋便容納不下所有的魚與海龜了。可是捕食者若把魚與龜都完全吃光,則捕食者本身也會無法生存。唯獨一位全智的造物者才會安排這樣的環境及設計追捕與保護裝備來達成如此美妙的平衡。
至於追捕裝備,讓我們從接近「金字塔」的底層著手觀察,根據一位海洋學家在《科學美國》(1969年九月刊)所發表的描述,它們有「食草類微生動物的眼睛,設計精巧的過濾器,探察食物集中地的裝備與性能,綜合搜索道具,還有在底層的,藉移動水流之助執行過濾任務的種種零件。」某種海蝸牛利用大型的網,有些直徑竟有六呎寬,網身通常是黏性和透明的。藉著這等方法,它們能捕捉最幼細的微生物來吃。單細胞的變形蟲則利用化學方法尋得食物。
有不少接近水面的生物是發光的。可是在深海裡難得有陽光透到,那裡的動物最少三分之二是發光的。剛才題及的研究者說:「有些魚類和烏賊具有反射器的探射燈,其水晶體與虹彩幾乎與眼睛一般複雜。」他說,其他的生物也許具有發光本能,模仿成一群發光的浮游生物,一部分則在前面搖擺發光作燈狀以進行「釣捕」。粗心大意的魚游近這「餌」便立刻被吞掉。
章魚的眼睛與人類的相似,牠藉之尋找食物。海豚及一些鯨魚具有遠程搜索聲納。它們放射出聲響,然後牠們那高度敏感的聽覺偵察出回聲。有人認為抹香鯨也許能尋出遠程以外,甚至數哩之遙的獵物。鯊魚的嗅覺極之靈敏,在老遠以外受傷的魚的血也會吸引到它們。
海底深淵的生物
在水平以下兩哩或更深的海底下,溫度近乎冰點,水壓極大及彌漫著黑暗。甚至那裡也有生物頑強地生存。然而一切似乎較平靜悠閒,並且數目甚為稀少。約一呎至呎半長的海參在泥濘的海底漫步,「吃食」泥土,意即吸吃軟泥以獲得其中細小的有機體生物,或者尋找從上面漂下的剩餘有機體「渣滓」。那處僅有少數生物大如小鼠;多數都比蜜蜂還小。牠們那捉捕小蛤、幼蟲及甲殼動物的網,網眼不足百分之一吋。
在黑暗的深淵中,有些魚類及動物是盲眼的。生物長著細長,毛絨絨的足爪支撐著它們不致陷入泥裡,神態十足地漫步。「脆海盤車」有時會散佈海底各處。甚至在3,600呎或更深的海底下,偶爾也有鷂魚游到,在那裡尋找食物。海底滿布足爪痕跡。從關島西南的查蘭治深灣35,800呎海底下攝得的圖片可以看到些少約一二吋長的動物。有些樣子像小蝦。在這般高壓的深水之下,人類仍無法肯定回答上帝提出質問約伯的問題:「你曾進到海源,或在深淵的隱密處行走麼?」——約伯記38:16。
海洋生物的前途
目前,由於裝置現代化設備的漁船貪婪地大量捕捉濫殺,海洋學家們極為關心海洋生物所面臨的危險。然而他們更感恐懼的是染污問題,同樣皆由於人類的貪婪及疏忽所致,結果使染污達到令人難以相信的程度。有些以前漁獲豐富的水域現在已變成差不多無魚生存。
這些情形的確可悲。然而信賴上帝之道的人深信上帝的能力足以使海洋再度生氣蓬勃,正如他在起初吩咐海洋的住客執行的旨意一般:「[要]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創世記1:22)既然海洋生物(包括植物與動物)與陸上生物有如此互賴生存的關係,我們可以確信上帝必定會使海洋與陸地充滿為人類永久福利與快樂所必需的各種生物。他會在他愛子的千年統治期間成就這事,屆時人類會與陸地及海中的動物和好共處,以正當、仁愛的方式治理牠們。——創世記1:27,28;詩篇8:4-8。
[第25頁的圖片]
吃肉為生的海洋生物
吃植物為生的動物
海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