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僕人——鉛筆
《儆醒!》雜誌駐澳洲通訊員報導
多年以來,我曾為你所用,寫下你的商業記錄,表達你的感想、感情和計劃你的活動。但你對我所知幾何呢?
我的服務從什麼時候和什麼地方開始還未十分清楚。權威人士所引證的年代和地方各有不同。可是,我願以絕非武斷的見解略述我的背境。
我名叫「鉛筆」(英文『pencil』),這個名字源於拉丁文的『penicillus』意即「畫家的毛筆」,我的祖先在起初確是尖的毛筆,與我現時的形式頗為不同。從來,在巴伐利亞有人發現「石墨」(來自希臘文graphein一字,意即「書寫」),它遂成為我木套裡面的芯。石墨原名為「黑鉛」(「作用與鉛相似」),因此直至今日雖然我沒有含鉛,我卻被人稱為「鉛筆」。
石墨雖被發現了一段時期,但直至1564年,純度甚高的固體石墨才在英國的波魯杜爾面世。這時候我開始發展。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場威力極大的暴風中,一棵大樹連根拔起,農夫發現樹根之處有一塊東西,可以用來在羊身上畫標記而洗刷不脫。
後來,在波魯杜爾發現石墨礦藏。石墨被切成棒狀出售,作為書寫用具。當時的最大缺點是我會弄污書寫者的手和其他接觸到的東西。隨後經過多次改善,其中之一是用線或線狀物質作為包裹,尖端將近用盡時可以削尖或解開。我的蠟筆朋友也是以類似的紙包裹,在用盡時可以解開。另一發展是用金屬管或套裹住石墨芯,用時將芯從管推出,僅露出石墨尖端部份,與今日的推進式鉛筆相似。
較普通的鉛筆便是像我一般的木套石墨芯,大約在1660年首先在巴伐利亞的紐連堡(即現時的德國紐倫堡)製造。在1790至1795年左右,至少有兩個人分別發展以黏土混和石墨粉末的方法,他們便是奧國維也納的哈特繆夫和法國的干特。此種方法使鉛筆較為勻稱和書寫順利,它的基本原理至今仍然適用。
現在謹向你介紹我的現代親屬,螺旋推進式鉛筆和離合式鉛筆。它們有各種的形狀和大小,用塑膠或金屬作套,套裡有機動作用可以把持和推動「鉛芯」,在需用時從一端的小孔露出。有些樣式是在用時旋轉筆蓋,使內裡的螺旋絲將「鉛芯」推出。至於離合式的鉛筆則是在末端裝置按鈕,按下時在裡面咬著「鉛芯」的小齒將鉛芯推前和停在適當位置上。
螺旋推進式鉛筆的「鉛芯」直徑通常比普通木套鉛筆為小,直徑僅為0.036至0.046吋(0.91至1.17毫米),長度二吋半至四吋(6.5至10公分)之間,硬度也差不多,雖然沒有這麼繁多的種類。
製造我的心臟部份
藉著現代的製造方法,石墨和黏土可以一起用水研磨至可塑性的固體程度,然後將之從碳化鎢模的小孔中擠出。再將擠出的石墨切成七吋左右的長條。這些「鉛芯」乾燥後放入爐中,以華氏1900至2000度(攝氏1038至1093度)的熱力焙燒,最後注入含蠟或脂肪酸的潤滑劑,使其可以滑溜地寫。上述製法優於利用天然石墨的地方是可以控制石墨組織的硬度以製成各種硬度的鉛筆,從柔軟的6B級、HB和F級至最硬的9H級不等,方法是調整混合物中的黏土份量。黏土愈多,石墨的硬度愈強。柔軟的「B」級鉛筆主要用作繪畫、素描等。
由於質地柔軟,「B」級「鉛芯」尖端很難保持尖銳而是較為渾圓,使畫家可以調和深淺的色素以繪畫輪廓和深度。較硬的「H」級被用作建築和機器的製圖。較硬的「鉛芯」可以保持尖銳,結果能繪出極細和正確的線條。
至於HB和F級的中等硬度鉛芯,則適合一般性的用途,因為它們是軟硬兼備的。此外,現時已有多種特別用途的「鉛筆」面世,例如適合在筆記簿或日記簿背頁書寫的極細鉛筆和木匠鉛筆,後者堅硬的長方形鉛芯可以在粗糙的木材上書寫。
將我的心臟套起來
直至現時為止,我們僅討論過我的心臟部份,「鉛芯」,但是木套也同樣重要。用來製套的木必須軟到可以削尖,硬到可以支持筆端易碎的鉛芯,要堅固而不折不曲。紅杉木適合這一切條件,而且顏色富於天然美,用刀削起來時氣味芬芳。它被視為製造鉛筆的最佳木材。可是。由於出產稀少,今日已不得不改用別種木材,如美國加州內華達山脈所產的杉木。
木材首先被鋸成約七吋長、二吋寬,或六枝鉛筆寬和半枝鉛筆厚的板。然後在板的一邊以電機鑄出六條半圓形的溝可以納入「鉛」芯。再將兩板接合一起,在溝中藏著「鉛芯」。接合劑乾了之後,先將板的一邊鋸成六枝鉛筆的半面形。再將另一邊鋸成另外的半面,於是六枝同一長度的鉛筆遂告形成。接著是髹漆。在我的昂價朋友當中,光漆可能塗上十層之多。
現在我已差不多可以出廠了,但還要在我的一邊熨上名稱、種類和硬度。我從熨字機立刻被送到自動削尖機,讓檢查員驗過合格後即轉送包裝部。現在我可以在市面出售了。我經過一百二十五次作業程序才成為現在的我,你的鉛筆。
不錯,我已為你服務了一段長時間。下次你拿起我時,請記得,「用我這個僕人總比倚靠記憶好。」
[第29頁的附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製圖用
美術用
6B 5B 4B 3B 2B B HB F H 2H 3H 4H — 9H
1 2 2 1/2 3 4
筆記用
「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歌羅西書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