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7 6/8 8-12頁
  • 何以我們能確信一個較好的世界臨近了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何以我們能確信一個較好的世界臨近了
  • 警醒!1977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懷持信心的理由
  • 已經造成的損害又如何?
  • 懷具信心的進一步根據
  • 求證於無與倫比的行星
    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
  • 為什麼你可以懷著自信瞻望未來
    盡量善用你的青春
  • 循環系統,利於生存
    警醒!2009年
  • 生機勃勃的地球
    生命來自創造嗎?
查看更多
警醒!1977
《警》77 6/8 8-12頁

何以我們能確信一個較好的世界臨近了

我們豈不是認為有些事可以信賴,有些事則不能信賴嗎?例如,你從報章讀到太陽會在何時升起,你大概會相信。為什麼呢?因為地球和太陽之間的移動是這麼規律化和準確無誤,以致人能夠作出準確的預告。

但在另一方面,倘若一位政治家告訴你,他若當選便會使失業率減低,與別國關係改善和享受經濟繁榮,那又如何呢?你對他所說未必全都信賴,對嗎?因為即使他言出由衷,你知道他履行諾言的權力和能力都是很有限的。

尤其是青年人對於人類糾正難題的努力多半懷著悲觀的看法。事實的真相是,地球上大部份地方正日益被染污,天然資源繼續被浪費,野生動物被殺絕,糧食日益短缺,軍備競賽延續不止等等。可是,前途卻未必如有些人所認識的那麼黯淡。

請停下來考慮一下事情被忽略的一面,這表明何以我們能夠充滿信心地瞻望前途。

懷持信心的理由

我們若用點心思想想,便會看出四周的事物使我們有理由對將來懷具信心。例如:地球和其他天體的和諧、規律化的移動。由於它們循著恆常不變的軌道而運行,我們不但能算出明天太陽在何時升起,而且能預告幾百年之後的日蝕和月蝕。同時,由於地球經常以66,600哩的時速運行和太陽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太近也不太遠——地上眾生遂可以愉快、舒適地生活。

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使快樂的生活成為可能。地球恆常不變地每二十四小時自轉一次。這造成規律化和可以預告的晝夜時刻。但地球若有時在十小時、三十小時或五十小時自轉一次又如何?於是晝夜的長短便不能預知了。人無法作出計劃,工作的成就便會大受影響。這會造成極度的混亂。同時,地球若每年自轉一次;則地球的一半便成為冰封的荒土;其他一半則成為不能居住的大烘爐。

地球的大氣層由各種不同的氣體混合而成也向人提出懷持信心的理由。它像強大的「海洋」一般環繞著我們這顆行星;正如魚無水便會死去,我們若沒有混合適當的大氣可供呼吸也會死亡。可是幾千年來,地球的每一處地方的大氣層都處於安定狀態,保持適當的混合而可以養生。大氣層也能阻遏來自太陽的某些有害射線,對生物發生保養作用;它能夠保持地球的溫度,使其不致受外太空的寒冷所侵,並保護人類不受隕石所擊,這些隕石通常均在穿越上層大氣時焚毀。

一位作家在《新英倫醫學雜誌》評論說:「天空是一項神奇的成就。……除了有時將一團雲從一地移至另一地之外,我懷疑有人能夠想出任何改善天空的方法。這種完善的結構決不能以機遇一詞來解釋。」

此外,為我們的益處而設計的土壤也提供使人懷具信心的根據。一小撮土壤含有數十億的微生物,其中不少是能夠分解廢物和屍體而使地土保持清潔的。有些微菌從空氣中吸取氮,將其變成氮化物。這是很重要的,因為植物需要氮,但不能直接從大氣中吸收運用。地球上種種驚人的循環過程不但能養活眾生,而且能夠使之活得愉快,這豈不是顯然由一位聰慧的設計者所促成的嗎?

請考慮一下植物的活動以及這對我們的前途顯示什麼。也許你曾讀過,『植物向下生根以吸水份,向上長莖以攝取陽光。』可是請問問你自己:『為何?如何?』你知道植物既沒有腦子,也沒有思考力。可是你能設計出植物所產生的種種供人享受的美味食物嗎?

植物如何製造糧食以養活眾生呢?已知的事實是二氧化碳和水藉著植物的葉綠素之助而產生化學作用。但實際的過程對人說來還是個奧祕。《科學新聞通訊》評論說:

「這是『神靈』所行的奇跡。陽光供應能量促成巨大的化學變化,葉綠素的作用則有如控制反應的『配電盤』。在這兩種影響力之下,二氧化碳和水份遂結合起來,造成一切食物的基礎,單糖。植物和動物所攝取的種種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後來從單糖所造成的。」

還有數百種因素一同發揮作用使地上眾生不但能夠生活,而且可以活得非常愉快。請考慮一下光。光不但在糧食生產方面不可或缺,且使我們得以看見各種顏色和美景。物體的顏色其實是由照射在其上的光所造成的。令人驚異地,光可以劃分為數十萬種色調!光多麼令人愉快!它是多大的奇跡!

許多事物均有類似的情形,例如聲音、味道、香味的無限種類和變化有助於使我們的生活愉快可喜。這些東西都是極端複雜的。人並沒有創造它們。人甚至還未充分了解它們。當我們想到有這麼多的作用和循環時,我們豈不意識到地球有一位設計者嗎?不錯,許多息息相關的因素和諧一致地合作以養活地上眾生;這形成了一個奇妙的系統,比人所能設計或建造的東西遠較複雜得多。

我們從地球的複雜機能所看出的心思和技巧告訴我們一些什麼事呢?它告訴我們,萬物的創造者樂意使地上眾生過著愉快、幸福的生活。這使我們有理由對將來懷具信心。從我們所見的一切,我們可以確信創造主想人在地上生活得快樂和幸福,而且他顯然有能力成就他的旨意。

已經造成的損害又如何?

誠然,有些人認為人類在地上的前途已受到嚴重損毀。許多土地被人誤用,結果使土地生產糧食的能力喪失或損壞。但這種損毀是否永久的呢?

未必皆然。也許有些你所熟悉的地區曾受到染污、天災或有害的農作法所嚴重損毀。但地土卻有天生的復原能力,從火災和火山爆發的災區足以見之。這些地區後來會再度充滿植物。人為的染污若受到控制,一度看來摧殘到無可挽救的河流又再度能養活魚類而變成可以游泳的衛生地方。

甚至為人誤用而變成荒蕪的土地也能夠恢復過來。從近東和中東的例子可以見之。古代歷史證明一度是十分肥沃的地土在後來被蹂躪成為荒涼達多個世紀之久。可是,有些土地在近年來已恢復了生產力。糧食專家羅達米克在替聯合國作過調查之後評論說:「以色列正在恢復墾殖一處在過去千年來被人濫用而損毀了的地土。」

因此雖然你擔心人類濫用地土,但這種損害肯定不會是永久的。青年人不必擔心他們的長輩會將環境染污到危及下一代的程度。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確信呢?

懷具信心的進一步根據

這乃是由於聖經的緣故。這本書宣告創造主對地球和人類的旨意。它並沒有將我們的希望帶引到焦頭爛額的現行制度之上,反之它透露上帝的旨意是要除去現時在數以百計的政府治下的混亂情況和苛政。上帝感示但以理先知預告他定意要以他親自創建的一個政府,在他兒子耶穌基督手中的上帝王國,取代地上這些政府。請留意聖經應許說:

「當那列王[或統治者]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上帝的]王國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人為政府],這國必存到永遠。」——但以理書2:44。

這件事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呢?正如上文所表示,聖經提出一個多種特色構成的「徵象」以幫助我們決定。「徵象」的一切特色將在一個世代之內同時發生。當這件事發生時,上帝為這個腐敗制度帶來末日的時候便近了。這個「徵象」在現時已應驗了嗎?

你可以自己作出決定。請閱讀聖經中的馬太福音24章,路加福音21章和提摩太後書3:1-5。你會留意到有許多事情會標明這個制度的末期,如戰爭、糧食短缺、瘟疫、大地震、不法事件、少年犯罪、憂慮和不安等。今日我們豈非見到這些事情以十分頻密強烈的程度發生嗎?人類有史以來沒有一個世代曾像我們一樣以如此猛烈的程度經歷到這些事情。這意味到上帝的新制度已臨近了!

聖經描述到人類行將經歷巨大改變。上帝應許使政治爭論和衝突永遠終止。在上帝新規制裡生活的人會是愛好和平的人,他們已執行了聖經在以賽亞書2:4的預言:「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由於戰爭、軍備競賽和貪婪的商業制度均已終止,於是空氣、水和陸地便也不再受到染污。不錯,聖經說上帝將要「敗壞那些敗壞[地球]的人」。(啟示錄11:18)這意味到,屆時各處的空氣會恢復清新,河流溪澗會再度流著清澈純淨的水,地土也再度回復豐富的生產力。「地的五穀必然茂盛。」——詩篇72:16。

同時,聖經表明一切順服的人類將可享受完美的健康。疾病,甚至年老力衰,均不會再有。聖經的應許是,「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啟示錄21:4。

這僅是聖經論及上帝定意將和平、健康、快樂賜給人類的許多應許中的幾個例子而已。不錯,能夠設計出地球上一切複雜奇妙的養生循環系統和使之發揮作用的造物主也能夠實現他的應許!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他會如此行。

也許你尚未查考過上帝的道,察看他對地球和人類所訂的旨意是什麼。我們鼓勵你這樣行。這樣你便會看出何以我們確信一個較好的世界已臨近了。

[第9頁的圖片]

各行星的和諧運行使人有理由確信它們的創造主的應許

[第10頁的圖片]

糧食生產

葉吸收陽光

葉吸收二氧化碳

根吸收水份

[第11頁的圖片]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氧氣

入 出

二氧化碳

出 入

地球有許多奇妙的作用和循環,例如氧氣——二氧化碳的循環。這豈不令我們意識到地球有一位設計者嗎?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