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信賴聖經的預言嗎?
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回到公元第一世紀,那時尼羅還是羅馬的皇帝。時維公元66年。地點是耶路撒冷。
歷史記錄對於當時所實際發生的事給予我們頗為可靠的資料。誠然,關於當時住在耶路撒冷的任何一家人的詳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從所得的資料在若干程度上推斷出某些人所懷的態度。
以下的故事是以耶穌基督一項預言的應驗為根據的。你從腳注可以看到,其中的基本事實是採自聖經及其他歷史記錄的。巴施戶珥和亞比該的家庭是假想的,但他們在當時的危機發生之前所作的反應成了生活在當時的許多家庭的典型。
一項重要的預言
耶路撒冷的繁忙街道擠塞著人群。服飾豪華的祭司推開服裝樸素的勞苦大眾傲然前行。沾沾自喜的富豪則由僕從簇擁著前行。多間商店發出響亮的討價還價之聲,這充分表明市面的繁榮。我們在人群中看到布商巴施戶珥。他是從猶太教改信基督教的。有一位私淑耶穌基督的門徒曾向他講授聖經,使他也成為基督徒。
巴施戶珥在三十三年前耶穌受難時僅是個孩童。他依稀記得許多人曾談論過耶穌,因為這個人物惹起了不少爭論。只有在查考過聖經證據之後,巴施戶珥才確信耶穌是應許的彌賽亞。身為耶路撒冷的居民,巴施戶珥對耶穌所作關於該城遭受毀滅的預言深感興趣。為巴施戶珥主持聖經研究的門徒引述由馬太和路加執筆寫成的經卷解釋說:
「有一天,四位使徒前來橄欖山謁見耶穌。他們想知道在耶路撒冷行將遭受毀滅時出現的徵象。同時,他們對基督的臨在和事物制度的終結也懷有好奇心。耶穌在答覆他們的問題時不但透露耶路撒冷的毀滅和猶太事物制度的終結,而且論到整個世界制度的結束。」a
這位門徒引述耶穌在以下所說的話,這些話是基督的門徒路加所記錄的:
「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在城裡的應當出來,在鄉下的不要進城;因為這是報應的日子,使經上所寫的都得應驗。當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有禍了!因為將有大災難降在這地方,也有震怒臨到這百姓;他們要倒在刀下,又被擄到各國去;耶路撒冷要被外邦人踐踏。」b
應得的報應
在巴施戶珥看來,耶路撒冷是應有此報的。目擊見證者曾告訴他當時的人如何喊叫要將耶穌處死,說:『除掉他!除掉他!釘他在受苦柱上!』後來羅馬總督問道:『我可以把你們的王釘在受苦柱上麼?』祭司長回答說:「除了該撒,我們沒有王。」c宗教領袖這種殺人的惡行使巴施戶珥深感厭惡!
耶穌的許多門徒也受到類似的對待。在耶穌死後二十多年,使徒保羅在耶路撒冷被暴民圍攻。d不久之前,耶穌的同母弟雅各和其他忠心基督徒在耶路撒冷被人用石擲死。e當巴施戶珥走過繁忙的街道回家時,他想道:「這城的確劣跡昭彰!」他想起耶穌的話:「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f
巴施戶珥覺得毫無疑問:耶路撒冷的確配受耶穌論及它的預言。「日子將到,」耶穌說,「你的仇敵必築起土壘,周圍環繞你,四面困住你,並要掃滅你和你裡頭的兒女,連一塊石頭也不留在石頭上,因你不知道眷顧你的時候。」g
「但事情會在什麼時候發生呢?」巴施戶珥思索著這個問題,尤其是目前反叛羅馬駐軍的事件正在耶路撒冷爆發。
遲延毀滅的來臨
他和他的家人希望毀滅不要來得太快。他們的布匹生產經過多年辛苦經營之後正開始興旺。兒女們現時已較為長成,他的妻子亞比該正以全時間幫忙業務。此外,兒女們正醉心於運動和音樂,甚至希望以從事這些活動為生。
「啊,」巴施戶珥將近到家時自言自語,「不論耶路撒冷多麼罪有應得,我都看不出耶路撒冷怎會在目前遭受毀滅。」
他在門階上停下來望向聖殿。聖殿在不久之前幾乎被羅馬軍攻取了。他們前來敉平叛亂,但後來他們的指揮官迦勒斯卻突然下令軍隊開始撤退。
「誰知道為了什麼原因?」巴施戶珥自思。「好,現在沒事了。我只知道有數千名羅馬人在撤退時被殺。h這是耶路撒冷多大的一場勝利——我們真是死裡逃生!」
巴施戶珥以此自慰一番,舒了一口氣進入家門。他在基督徒小組裡的朋友已有多人在內。他熱烈地和他們打招呼,但卻納罕他們何以齊集在此。
「我們必須立刻離開耶路撒冷!」這群人中的長老說。
「為什麼?羅馬人敗退之後看來不會這麼快派兵前來吧,」巴施戶珥以頗為自信的聲調答道。
「耶穌曾說當我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便應該逃到山上。我們已經見到這件事發生。現時軍隊已退,我們可以走了。」
「我認為羅馬人的威脅已經解除了。」
「可是,巴施戶珥,你忽略了事情的重要之點。羅馬軍隊的撤退是耶和華所安排,使基督徒可以在耶路撒冷毀滅之前離開。請記得耶穌吩咐說,『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就可知道它成荒場的日子近了。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i
「耶穌的意思不是指現在,」巴施戶珥答道。「時候會晚一點才到。時候一到,我和家人便會離開耶路撒冷。」
沒有任何話能說服巴施戶珥攜同家人與其他基督徒一起前往基列的彼拉山區。j基督徒弟兄們紛來探訪,但並未能使他或他的家人看出有離開耶路撒冷的必要,因為他們在事業方面正十分順利。此外,他們對耶路撒冷的軍隊也有信心。
當巴施戶珥和最後一位離開耶路撒冷的基督徒道別時,他認為情勢一經穩定他們便會迅速歸來,他對他們的所為會採取寬大的態度;他不會怪責他們。
在公元67,68和69年,耶路撒冷的情勢非但沒有穩定,反而日益惡化。最後,敵對的猶太黨派禁止人逃出該城。最糟的是,巴施戶珥及其家人已和基督徒朋友們失去了屬靈上的交往,因為後者已渡過約但河進入基列山區去了。
預言獲得應驗
公元70年春季帶來各色各樣的恐怖情況。羅馬大軍在新君的兒子提多率領下捲土重來,圍困耶路撒冷。他們砍伐周圍數哩的樹木,築成尖頂的堅固欄柵圍住該城。現時逃走已絕無可能了!k
在圍城之下,充滿恐懼的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巴施戶珥的存糧已罄。飢餓無情地襲擊他們一家。在外面,不受節制的兵士一見糧食便搶。亞比該為了不想使巴施戶珥增添憂愁,遂忍著不提自己的飢餓,可是她或她的丈夫都不能隱瞞彼此的痛苦。
有一天,當饑荒愈來愈嚴重之際,外面發生的騷動使巴施戶珥出去看視一下。當他回來時,亞比該立刻領悟到他必已看見可怕的景象。「從伯以薛來的以利亞撒的女兒馬利亞吃了她初生的兒子,」他解釋說。l「在耶利米時代的事件又告重演。亞比該,我們也要完了。」a
耶路撒冷已餘日無多。在公元70年夏季,羅馬人終於將之攻陷摧毀。在圍城的整段期間,有超過一百萬猶太人被殺,九萬七千多人被俘。b死者包括巴施戶珥及其家人。他們早已知道耶穌的預言和保全性命的方法,但由於拒絕採取與知識一致的行動,他們付出了不服從的代價。c
對今日的一項教訓
不錯,這項聖經預言已獲得應驗。上帝的道的所有預言或應許均會同樣獲得應驗。正如古代以色列國的領袖約書亞說:「你們是一心一意的知道,耶和華你們上帝所應許賜福與你們的話,沒有一句落空,都應驗在你們身上了。」——約書亞記23:14。
當然,正如我們在故事的開頭指出,聖經並沒有提及在耶路撒冷於公元70年毀滅之前或其間的每個人的生活。它甚至沒有描述關於耶路撒冷的毀滅;只有世俗歷史加以描述,可是,無疑有許多家庭與上述的一家相似,他們並沒有按照知識採取行動,服從耶穌的吩咐逃往山區。
可是這一切對我們今日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並沒有面臨任何類似的情況抑或我們正面臨類似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的確面對類似的情勢!耶穌的預言不僅指猶太事物制度在公元70年的結束而言。反之,預言也指向基督「臨在」執掌王國權柄,整個世界事物制度行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對此能夠肯定的理由之一是耶穌說:「你們看見這些事漸漸的成就,也該曉得上帝的國近了。」——路加福音21:31。
那末,耶穌作了什麼預言去標明整個現行制度的終結以及上帝王國近了的時候呢?除了其他將要發生的事情之外,耶穌說:「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地要大大震動,多處必有飢餓瘟疫。」——路加福音21:10,11。
事實上,我們的確已看見這些事在今日發生!這個世紀自1914年以來,人類已投入兩次造成浩劫的世界大戰中,今日各國正處於更恐怖的核子大戰邊緣。同時,地震、瘟疫和糧荒比歷史上任何其他時候發生得更頻常。
因此我們若將耶穌的全部預言與目前的世事作一比較,便會清楚看出這項預言現時正在顯著地應驗中。這意味到什麼呢?
這意味到整個現行事物制度的末日已近了,正如迦勒斯指揮下的羅馬大軍圍困耶路撒冷乃是耶路撒冷末日將臨的徵象一般,正如當時的人若要自保便必須採取特別行動——逃往山區以策安全——今日的人也必需採取適當行動才能在上帝對惡人執行判決的將臨全球毀滅中獲得保護。
必需採取的行動
救生的方法並不是逃往地球上的某個地方。耶穌本人表明這點。他在預言的末了特別論及整個現行事物制度的終結說:
「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因為那日子要這樣臨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們要時時儆醒,常常祈求,使你們能逃避這一切要來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加福音21:34-36。
不錯,目前重要的並不是逃往某個實際的山區,而是在靈性上保持儆醒。我們需要察覺耶穌的預言在今日的應驗,並且看出它的應驗意味到這個制度的末日近了。因此,我們需要十分謹慎我們的行為,正如使徒彼得寫道:
「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切切仰望[耶和華]的日子來到。……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責,安然見主。」——彼得後書3:11-14。
這便是我們必需採取的行動。在今日逃往避難所意味到我們在生活上與上帝的公義條件一致。不錯,藉著遵行上帝的旨意,我們能夠逃過那行將臨到整個人類世界的毀滅,正如使徒約翰寫道:「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唯獨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遠常存。」——約翰一書2:17。
不要對這些預言的應驗稍存懷疑!正如耶穌論及耶路撒冷在第一世紀遭受毀滅的預言已證明為真實,關於現行事物制度行將遭遇末日的預言亦必定會獲得應驗。不錯,我們有最大理由相信聖經預言的可靠,並根據這項信仰而採取行動。
[腳注]
e 《猶太古事記》,約西佛斯著,第20卷,9章1段。
h 《猶太人戰史》,約西佛斯著,第2卷,19章
j 龐斐利斯所著的《教會史》,C.F.古魯斯希臘文英譯本,(1894年)第75頁
k 《猶太人戰史》,約西佛斯著,第5卷,第12章
l 《猶太人戰史》,約西佛斯著,第6卷,3章,4段。
b 《猶太人戰史》,約西佛斯著,第6卷,9章,3段。
[第17頁的圖片]
「你們看見耶路撒冷被兵圍困。」——路加福音21:20
[第18頁的圖片]
基督徒離開耶路撒冷
[第18頁的圖片]
羅馬的提多拱門描述猶太人在公元70年被俘。這充分證明上帝預言性的道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