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又與另一種鳥永別嗎?
野生動物愛好者對許多人無情地大肆殺戮動物深感痛心。在菲律賓,我們也許又要和另一種鳥永別了。很可惜地,牠是世上其他地方所無的罕有品種。
研究禽鳥者將這種瀕於絕種的鳥稱為『Pithecophaga jefferyi』。名詞的第一字意思是『吃猿猴』,標明這種鳥的特別食譜。活生生的猴子通常是牠餐單上的美食。這種飛禽的流行名稱是「食猴鷹」。
近觀一下這種鳥會使你留下深刻印象。牠在長大時從喙到尾長達三呎半(一公尺),兩翼展開達十呎(三公尺)。不少人認為食猴鷹是鷹類中最大的(雖然美洲角鷹可能較重)。雄鳥的特色是鳥身的翼上作深棕色,翼下呈黃中透白色。但雌鳥的毛色較深和較為光澤,胸部呈白色。
在菲律賓的最高峰阿普山附近,有一個研究鷹類的中心,名叫「夏營」。在這裡可以觀察到管理員餵飼食猴鷹。當工作人員將雞、貓或鴿拋入巨大的鐵絲籠中時,鷹便猝然飛下用爪將其捉住。牠那長矛般的利爪使任何被牠選作食物的動物忽然大禍臨頭。牠在獵物的頭背咬一口而將頭割下,不久即全部吃光。
何以有絕種的危險?
僅在幾年之前,這種壯偉的飛禽還有一百隻左右。但現今,根據在岷答那峨島上雨林所作的實地觀察,牠們大約只剩下四十隻或更少。據稱有少數藏匿在呂宋島馬德雷山區地方。但這些絕域是人所不能踏入的。
國際保護自然界及天然資源協會出版的季報附刊提供關於行將絕種的野生動物的資料。在普世瀕於絕跡的動物名單上,食猴鷹名列前茅。據報該種鳥的死亡率為每年19.6隻,因此在兩、三年內食猴鷹便可能湮沒了。
牠的衰退原因何在呢?至相當大的程度,鳥本身的繁殖習慣是個重要因素。雌鳥平均每年只生一蛋,牠的壽命約為四十年。直至今日,受囚禁的鳥從沒有繁殖過。
可是,這種鳥的最大仇敵卻是人。牠的敵人包括積習難改的狩獵者、設防捕獵者、妥協的官員、粗心大意的伐木者『琪真利羅』,意即流浪的耕種者;這些人跟隨伐木者之後實行『斬伐焚毀』的耕種法。
獵者們懷著各種不同的動機。這種鷹被養在動物園裡或作為寵物。有人將其製成標本掛在客廳作為戰利品以炫耀自己的打獵技術。此外,這種鳥在世界市場上售價極高。據說在歐洲,一隻鷹的身價高達一百萬美元。
伐木者也要分擔罪責。菲律賓現時每年喪失170,000公頃(420,000畝)的森林,其中泰半[90,000公頃(222,400畝)]位於岷答那峨島上。砍伐樹林被認為是促成食猴鷹減少的最重要因素。
謀求保全之方
在食猴鷹面臨絕種之際,有關方面採取了若干步驟去保全這種大鳥。為什麼要這樣行?原因之一是,不少人已了解到野生動物與人類的福利息息相關。「人類僅是附著在地上神祕生命網的一條線上而已」,1975年六月刊的《讀者文摘》(英文)指出。「我們危害其他生物便等於危害自己。」為了說明這點,文章指出由於歐洲的山貓和狼已經絕種,而牠們是鹿的天然捕食者,結果鹿的繁殖大增,為商業森林和農作物帶來了廣泛的損害。同時,英倫三島的青蛙數目大減,以致害蟲激增。
至於菲律賓,保全食猴鷹意味到要保全雨林的完整,而這則有助於使土壤保持穩定。為了說明這件事的重要性,1976年六月十七日的《快報週刊》評論說:「山上的樹木若砍伐淨盡,便沒有樹根遏止低地的洪水泛濫。大雨若降在山上,則雨水會像小瀑布般沖落低處,攜帶著……泥土和其他固體。這稱為土地侵蝕,也可促成土崩。」研究者指出,伐盡森林乃是造成「每年水災的主要因素」,近年有一次水災曾淹沒呂宋島上五十個市鎮。
菲律賓有些法例特別保全各種現時在榜上有名的鳥。法例包括嚴禁在國家公園伐木,禁止和嚴懲獵取或輸出食猴鷹。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主持人發起了一項保護食猴鷹的運動,最近已有新的進展。運動包括由無線電台、報章、小冊、海報、公開展覽的圖片和其他方式繼續推行教育節目。
現在,捕捉、擁有、傷害或宰殺食猴鷹已成為犯法的行為。路透社從馬尼拉發出的報導說:「菲律賓保護野生動物官員希望這項三年計劃有助於挽救瀕於絕跡的珍禽食猴鷹。……官員聲稱已有較多的食猴鷹巢在各處出現,它們受到公園和野生動物督察員所保護,免受獵人和掠奪者的侵害。」同時,有人提議設立鷹的保護區,撥出森林地方為鷹和其他野生動物所專用。
值得慶幸地,有越來越多的人感到有責任保全野地和野生動物。由於這些人的誠懇和努力,我們也許不至於又要和另一種鳥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