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8 8/8 14-16頁
  • 忠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忠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 警醒!1978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品格上的毛病」
  • 醫治不忠實
  • 誠實有好處嗎?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4年
  • 要凡事忠實
    守望台宣揚耶和華的王國-1987年
  • 為人誠實,壓力重重
    警醒!2012年
  • 作弊有什麼不對?
    警醒!2003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8
《警》78 8/8 14-16頁

忠實是一種生活方式

你若在街上發現一個袋,內藏25,000元的小額美鈔,你會怎麼辦呢?紐約布洛克林的一位貨車司機就面臨這種情況。那個袋是從安全護衛車在遭遇細小意外時無意中墜落街上的。

為了把這袋美鈔交給警方,貨車司機被同事們大加揶揄。他們提醒他,倘若金錢是他們發現的,他們便會怎樣行。調查這宗事件的警探聲稱,貨車司機的忠實「在本市是一件令人驚異的事」。另一位補充說:「我在警方服務十八年,從未見過像這樣的事。我若繼續服務十八年,也未必會再次見到。」不錯,差不多每一日我們都讀到關於各種人廣泛地從事不忠實,欺騙或貪污的報導,豈不是嗎?

前年的國際賄賂醜聞震驚了意大利、日本、比利時和美國等國家。前任首相,內閣閣員,甚至歐洲的一位親王,均被控與廣泛的貪污有關。美國一間著名軍校有數百學生被發現作偽而逐出校門。

財富和身份看來與此類不忠實沒有多大關係。有幾位娛樂界知名人物被控使用所謂「藍盒子」的電子設備作冗長的長途電話傾談而不付錢。一間龐大電子公司的首腦人物承認有五年時間沒有報稅,結果被迫辭職。一位富裕的社會名流承認曾將巴黎服裝店的貨單大大竄改以圖減少繳稅。

在許多人看來,作偽的機會似乎使人人都動心。例如當巴黎一間超級市場職員未經工會許可而罷工時,成千的顧客在未受制止之前將價值30,000美元以上的貨品竊去。美國圖書館協會估計每年約有價值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書籍被各種各色的人所盜去;他們聲稱,喜歡偷書的是「醫科學生和法科學生」——但這些人期望成為忠實的模範。

紐約《時報》報導說,在許多工人當中,「領取失業補助金而同時避免就業看來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位著名的報章專欄作家寫道:「看來人人都懷著『可撈則撈』的態度」。

「品格上的毛病」

宗教又如何?各教會有阻止屬下教友作不忠實的行為嗎?宗教社論家柏根斯在美國克利夫蘭的《快報》指出,差不多沒有。「欺騙和其他有問題的行為……甚至發生於多數人上教堂的社區內受人尊敬的人士當中。」柏根斯同時作了一項一針見血的評論:「他們並非不承認欺騙是犯罪。但他們卻不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欺騙。」

因此,不少作出某種不忠實行為的人並不認為此舉其實是錯的。一位飛機公司主管人被判犯了受賄賂罪時說:「這是業務上的慣例……是很自然的。」虛報意外保險賠償的人往往辯稱:「保險公司已預期這等事情。他們已將其計算在保險費內。不報大數的便是傻子。」但是結果付錢的是誰呢?

有些學生認為:既然人人都欺騙,我若保持忠實便吃虧了。有些人認為欺騙僱主或政府只是糾正不平而已,他們辯稱,大商業機構和大政府欺騙平民;因此何不對那時常剝削你的人報復一下呢?「況且」,不少人也認為,「這些機構如此龐大,一點損失根本算不了什麼。」可是,歸根究底說來,付錢的是誰呢?每個人豈不是都要付出不忠實所促成的較高代價嗎?

一位醫生被判以欺騙手段從醫療計劃賺取利益之罪,他憤然發表的評論透露出有些人對不忠實所懷的看法。這位醫生告訴美國參議院的一個委員會說,他只是從「一個腐敗的制度中取利,這個制度是對此視而不見的。」他的律師補充說,「他們也抱怨這個制度是如此腐敗,以致在實際上招惹此等不忠實行動。」

可是這個制度有什麼理由要監視每一個人呢?抱怨這個制度招惹不忠實的行為豈不是等於一個青年歹徒「抱怨」他所攻擊的老人招惹他犯罪,因為向他們下手如此容易嗎?不,難題不是在於這個制度監視不週。「還有較深刻較令人不安的解釋,」一位著名的報章專欄作家評論說。「這是品格上的毛病,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加以醫治。」——亞特蘭大《憲報》1976年九月二日。

醫治不忠實

事實上,上帝的確知道怎樣醫治日益蔓延的「品格上的毛病」,而且他已在數百萬人當中施行這種醫治。例如,布洛克林的司機發現一袋25,000元美鈔時交給警方。什麼促使他這樣行呢?《長島快報》引述他的話說:「我是個耶和華見證人,因此我努力在日常生活上實踐聖經的教訓。我們遵守希伯來書13:18的訓示,」這節聖經論及基督徒說:「我們自覺良心無虧,願意凡事按忠實之道而行。」

因此,聖經原則的感動力能克服在許多人當中流行的「品格上的毛病」。來自所有國籍和背境的許多人都真正以這些原則作為生活方式而以忠實著稱。例如,桑比亞一份著名報章《時報》在「守望台教友為人忠實,」的標題下報導說,「桑比亞貿易展覽會決定僱請[耶和華見證人]守閘,因為他們以為人忠實著稱。」

一位官員解釋,在以往曾有高達500k(769美元)的短缺發生,但在見證人管理之下,短缺「令人驚異地只有40N[62美仙]。」「你可以明白為什麼管理當局喜歡守望台的人,」官員指出。「他們為人如此忠實,以致三年來均沒有監守自盜的難題發生。」——1974年七月四日。

這些人並非生來就是性格忠實的。不少人以前曾從事相反的行徑。但這些人已使他們的生活符合忠實的標準。當上帝應許的公義事物制度來臨時這些忠實的標準將會在普世受人遵守。屆時的人在品格上會與現今一般人有如此巨大差別,以致聖經把這個制度稱為「有義居在其中」的「新天新地」。何不研究一下這批人怎樣學會以忠實為生活方式呢?——彼得後書3:13。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