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狂潮席捲全球
有一段時期,美國曾被標明為吸毒難題最大的工業國。此外並無其他。可是,比利時的新聞雜誌,《國際中肯》,卻報導說,「警方認為歐洲正在面臨吸毒流行症。」——1977年三月廿一日。
歐洲警方在前年搜獲的非法海洛英比美國掃罪組所搜獲的還多。在歐洲共同市場諸國中,已知的吸毒人數據說現時已達100,000。據報前年已有2,000人為毒癮付出生命代價。
在葡萄牙,官方承認吸毒已達到『禍及全國的程度』。據說該國的個人麻醉劑消耗量在歐洲已成為首位國家之一。
「我們正打著一場敗仗,」法國一位戒毒執行人說。「因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與吸毒有關的死亡數字反映出歐洲吸毒人數突增。例如此類死亡在法國從1973年的13宗增至1976年的59宗;在德國,從1973年的104宗增至1976年上半年的156宗;在意大利,1973年僅有1宗,但在1976年的上半年已有30宗。
但吸毒不僅是席捲歐洲而已。《遠東經濟檢察》報導:
「烈性毒品的販賣和吸食在東南亞已達到驚人的地步。在香港,據一項可靠的估計透露,四十三人中便有一人吸食鴉片或海洛英。在泰國,一向被認為『歐洲難題』的吸毒已侵入該國,以致吸毒人數突增,估計約為300,000至600,000之多。星加坡和馬來西亞也發出同樣驚人的報導。」——1976年四月三十日。
在星加坡,儘管嚴刑峻法,但已知的吸毒人數卻增至八倍,從1974至1975年,拘捕的毒販增至三倍。在日本因吸毒而被捕的人數從1971至1975年間增加四倍。在澳洲的墨爾本,因吸食大麻而被捕的人數從1974至1975年增加百分之60,墨爾本《世紀報》評論說,「澳洲社會各階層人士正廣泛地吸食大麻。」
非洲也不能逃脫毒品的掌握。聯合國麻醉劑調查委員會聲稱撒哈拉南部的吸毒情況「嚴重」。
美洲的吸毒難題也相去不遠。據法律辯護部門所作的調查透露,軍隊中人差不多有半數經常吸毒。較之五年前的調查數字將近達到雙倍。但這項難題最可悲的方面是青年人吸毒。
青年吸毒者增加
美國政府所作的調查透露,在1976年已有泰半的專上學院學生嘗試過大麻,其中有三分一承認經常使用麻醉劑,十二人中有一人每日服用。其他國家也出現吸食各種更加有害的毒品的趨向。
「你可以在每間中學、大學和青年中心找到海洛英,」西德一位麻醉藥顧問表示憂慮說。「情況可悲極了」。
「青年吸毒也是香港的極大難題,」《遠東經濟檢察報》說。一位意大利官員指出,在他的國家中,「毒品犧牲者在年齡方面似乎日益幼小。」
由於有利可圖,販毒集團使學童在學校裡也可以買到毒品。美國一個國會委員會報導說,「在學校購買毒品就像購買拍紙簿那麼容易。」
同一政府委員會並且聲稱,上了毒癮的學生經常在書桌上睡著,學校當局也不干涉。為什麼呢?報導說,「教師們告訴我們說,他們不敢對關於吸毒的事採取任何行動,因為這樣行不會受學校當局和學生家長所支持。」有心向學的少年必須繼續受這種分裂和有害的氣氛包圍。
當局無可奈何
當紐約市長和其他城市官員藏身在一輛偽裝的警車裡直接觀察毒品交易時,市長「對所見的一切大為震驚」,他的新聞祕書說。「他驚異地看到交易是這麼公開和現行制度是這麼無力應付這項難題。」
《國際中肯》雜誌解釋:「難題只能繼續惡化,因為毒品的需求日增,而供應來源卻是世上最無法無天的農人,處理者和販賣者。」
美國政府一位代言人最近建議邀請軍人對付這場毒品「戰爭」。參議院常設研究院副委會聲稱要由陸軍控制「空中和陸上所需的交通工具以追尋和趕上毒販。」
可是,老實說,加強彈壓力量並不是解決方法。正如法國吸毒調查組首長繆爾所說,吸毒「看來是一項普遍的文明難題」。今日「文明」的生活方式,哲學和目標使人感到空虛,以致許多人要用麻醉藥來充實。
他們認為「何不一試呢?」「即使當局大力鼓吹吸毒的危險。但有些麻醉劑卻是無害到有如普通飲品一般。」這是真的嗎?請留意下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