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9 7/8 25-29頁
  • 雙層巴士樓上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雙層巴士樓上
  • 警醒!1979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從大理石拱門至林比橋
  • 從林比橋至聖保羅教堂
  • 從聖保羅大教堂至塔橋
  • 從大笨鐘至海德公園
  • 塔橋——通往倫敦的門戶
    警醒!2006年
  • 一江流水寄繁華,泰晤士河——英格蘭的血脈
    警醒!2006年
  • 沒有橋梁會怎樣?
    警醒!1998年
  • 廊橋重建不曾休
    警醒!2008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9
《警》79 7/8 25-29頁

雙層巴士樓上

《儆醒!》雜誌駐英國通訊員報導

「看倫敦要從巴士頂上看——巴士頂上,先生。」這是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在十九世紀時對美國遊客所作的勸告。今日我們已看不到有公共馬車的蹄聲得得在倫敦行走。反之,等待我們乘搭的是馬車之「孫」,鮮紅色的柴油引擎巴士。我們上去頂層和百萬人一起遵行格萊斯頓的勸告好嗎?來吧!看倫敦——在雙層巴士樓上!

倫敦運輸局每日均為遊客提供兩小時的觀光旅行服務。自上午十時開始,每隔若干時間,即可在大理石拱門、維多利亞站或辟加大利購票登車。

從大理石拱門至林比橋

既然我們是從大理石拱門起程,我首先注意到的是這道三重拱門和多個熟鐵閘門。拱門的樣式是效法意大利羅馬君士坦丁拱門的,它位於提班附近,提班是十八世紀末期之前的公開行刑場所在。

啊,我們的巴士開行了!在轉去沿著水灣路前行時,我們洄溯到富於企業精神的美國人佐治提寧所敷設的倫敦第一條公共電車軌道。佔地360畝(146公頃),綠草如茵的海德公園自十一世紀以來把新鮮空氣和水供給倫敦市民,當時英王愛德華堅信者曾把土地和泉源授予西敏寺。今日有許多公開演講者在著名的講者場地作公眾集會,以往在這裡可以看到閱兵儀式、展覽會甚至在蛇湖上重演特拉法加海戰。

過了堅辛頓,我們抵達阿爾拔皇家會堂。會堂作橢圓形,款式仿效羅馬競技場,這是倫敦的著名會堂之一。可附帶一提的是,1920年《守望台》社第二任社長盧述福曾在這裡發表公眾演講。講題?「現時活著的百萬人將永遠不死」。六年之後,同一位講者在這個會堂所作的演講使舉世留意到國聯不獲上帝嘉許。從歷史已看出他基於聖經所說的話確是信而有徵!

阿爾拔皇家會堂右邊的是展覽路,在較遠的一端你可以看到四個著名博物館,以科學、地質學、博物學和工藝為特色。在倫敦這些地方消磨一天是極有意義的。巴士又載我們到武士橋,途中經過多個倫敦廣場和令人賞心悅目的住宅庭園。

在我們前頭的是英國皇宮,白金漢宮,的花園。我們繼續前行,經過邊尼哥,到達連接皇家醫院路的恰斯區。據報這所退役軍人醫院是英國女伶貴英向英王查理士二世提議興建的。住院者所穿的深紅色上衣和佩戴往昔戰鬥的獎章,使倫敦為之生色不少。

在我們前頭的太陽之下閃閃生光的是什麼呢?原來,這是我們第一眼看到的「老父泰晤士河」!沿著這條世界著名河流的是恰斯堤壩,在這條三線行車公路駕車前往米爾朋克使人感到十分舒適。在我們左邊的是泰特美術館,它是倫敦最佳美術博物館之一。

從林比橋至聖保羅教堂

我們現在沿林比橋渡過泰晤士河。在我們眼前的是林比宮,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倫敦官邸。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那裡的羅拿德塔。它何以得名呢?原來,它的名是出自羅拿德派,十四世紀聖經翻譯者約翰韋克里夫的跟從者的。他們攜備部分的英文聖經譯本。到處向所有願聽的人傳揚。他們因此受到國家教會的猛烈反對,許多時被拘捕下獄——據說他們被囚禁在這塔內。

望過泰晤士河對岸,我們見到堂皇的哥德式建築物,西敏宮,的正面,它同時以國會議事堂著稱。這所建築物僅有120多年歷史,但矗立在它後面的西敏寺卻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紀。

通過西敏橋和市議會,即大倫敦議會總辦事處,之後,我們渡過滑鐵盧橋,這條橋在皇家節日會堂和南岸多個音樂廳的邊區。再度橫過泰晤士河之後,我們到達奧維茲,這個地名是古英語的「古村」之意。它使我們聯想到這個大都市的簡單起源。

在優雅的新月形街道中程,你有留意到「皇室大道」嗎?那裡曾有一間舊倫敦歌劇院,是本世紀之初由戲劇家漢莫斯坦所建的。順帶一提的是,1914年十月,在這裡曾上演《創世影劇》,這套影劇上演需時四晚,它是一套同時附帶配音的軟片和幻燈片。《創世影劇》是耶和華見證人的製作,劇情從創世至上帝王國糾正人類事務的聖經歷史。請想想!這是早在1914年的第一套成功的「有聲電影」,比商業電影至少早了十年!

過了奧維茲,在我們對面的是童歌教會——它以兒童所熟習的「橘子和檸檬」一曲知名。據說此地曾向在附近卸貨的鮮果入口商徵稅。稅款由該區農戶均分。

當皇家法院在望時,我們的注意力又從傳統回到嚴酷的法律現實。那3哩(5公里)以上的走廊連貫著25個法庭和有關部門。據說在這些法庭一天中的訴訟可以發出35,000字之多。我們又留意到符立德街。論到文字之區就非此區莫屬了!這裡印刷廠所用的油墨之多恐怕已和200年前流著的符立德河不相上下。倫敦各報章大都是在這裡編輯和印行的。在歌賦廣場矗立著的是妥為保存的約翰遜博士故居,他是英語辭典的著名編纂者。

現在我們登上市內少數山岡之一,路基提岡。多個世紀之前,有一道稱為「路基提」的拱門阻人不得前進。路基提是進入舊城的七個主要進口之一。在山岡高處,我們看到著名建築家列恩爵士的傑作,聖保羅大教堂。該址的早期建築歷史雖隱蔽不明,但以前因失修而荒廢的大教堂卻在1666年被倫敦大火所毀。在火警發生之前數天,列恩曾前往察看這所建築物,立意將之重建。很諷刺地,為了新倫敦而重建的那高達365呎(111公呎)的列恩爵士傑作大廈的重建經費主要出自從泰晤士河運送煤炭的課稅上。

從聖保羅大教堂至塔橋

繼續上到革新大道時,從聖保羅大教堂的圓頂望過去,看到俗稱「奧卑利」的中央刑事法院的較小圓頂。頂上的金色的公平象徵。這裡是倫敦另一著名監獄,新基提監獄,的故址。當進入「舊門」,即進入舊倫敦的第三入口故址時,我們聽說若是步行,便可能找到羅馬人所建環繞古倫敦的出土圍牆遺跡。

沿著另一入口,摩爾門行去,我們到達銀行,保險業和投資公司林立的經濟中心。左邊的是柏德遜在1694年創辦的英倫銀行。經過兩度重建之後,它自1734年以來一直營業至今。從銀行過去,我們看見八根哥林多圓柱的皇家交易所,這所大廈是英國財政家葛萊興在1567年所建,供倫敦商人辦理商務之用。倫敦證券交易所就在後面一個街口之外。

右手的正面柱廊是文遜大廈,自1753年以來它便是倫敦市長的官邸,現在更以其中的堂皇宴會知名。我們的次一目標是大火紀念碑。碑高202呎(62公尺),頂上有個金光閃閃,刻著火焰的骨灰缸。那碑使人想起300年前在倫敦發生的一場毀滅性大火。那時的產業損失包括13,200間房屋,89間教堂和400條街。可是據說只有三個人在大火中喪生。

在我們前頭的是童歌題目——倫敦橋——的實際後代。據報在公元43年這裡曾有一條橋。但倫敦橋是在這裡所建的第五條橋,這使人記起一句話,「倫敦橋折斷了!」原來,1281年的冬天特別寒冷,有一大團冰塊流下泰晤士河,撞壞了五道拱橋。直至1738年倫敦還是僅有一道橋,但國會卻在那時批准在西敏區建築第二道橋。

從吐利爾街轉過去,我們經過一處倉庫林立的地區,於是塔橋在望。這條長達半哩(.8公里)的塔橋在1894年啟用,它有兩個鉸鏈開闔器,每個重達1,000噸。船舶通過時,它可以在一分半鐘內升起。過了橋的左手邊就是英國最古老和最有名的堡壘,倫敦塔。在900年變亂的歷史當中,這個由四小塔構成的白塔曾在不同時代分別作為皇宮、牢獄、皇家造幣廠甚至動物園,它的確飽歷滄桑!今日的倫敦塔僅是用來保管皇冠寶石,它們是公開展覽的。

進入艾斯塞普,我們想起古代英語「塞普」這個字(意即物物交換或購買),因為那裡是往日的肉食和食品市場。繼續前行,我們來到「大炮街」,這個街名與中古武器並無關係,原來1311年的一份記錄文件把這條街稱為「蠟燭燈心街」(Kandelwickstrate),倫敦居民習慣把名字縮短,遂簡稱之為「大炮街」(Cannon Street)。

我們從維多利亞女王街折回泰晤士河。在你右手邊的是聖堂花園,因為此地曾為聖堂武士團所有。他們是十二世紀時的宗教軍團,原意是守衛道路和保護前往「聖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這個團在1312年解散,產業移交與律師團。後來在這地興建法律學院:內院,法學協會等,大律師和律師們仍然以這裡為「會所」。

沿著堤岸停泊的船隻也許已吸引了你的注意力。最引人入勝的是一列船中最後的一艘,這艘三桅捕鯨船現時是水上博物館。它便是1901年前往南極探險的史葛船長所指揮的名船「發現號」。

從滑鐵盧橋底經過時,我們看到一條細長的方尖形花岡石柱,它有埃及女王克麗佩脫拉的針之稱。它在100多年前,像個金屬殼裡的堅果一般從埃及浮來。公元前1450年。這條柱曾矗立在赫利普尼斯的太陽神殿外,與克麗佩脫拉沒有什麼關係。

那是什麼?那宏亮的報時聲音使你不禁抬頭四望!原來它在316呎(96公尺)之上。不錯,那是大笨鐘。這個大鐘是從當時的建設局長便雅憫賀爾得名的。

從大笨鐘至海德公園

繞過國會廣場。我們進入國會街,在我們前面的是紀念塔,表示對兩次世界大戰的陣亡將士的莊嚴紀念。正如它的希臘文原名所暗示,塔裡是沒有人埋葬的,因為希臘文的原名是從「空」和「塚」兩字構成。望過左邊,我們看見唐寧街10號,自1735年,華爾波爾入住以來,它一直是英國首相的倫敦官邸。

禁衛騎兵已在望了。這是一隊騎兵衛隊,擔任護衛元首,騎在雄壯的黑馬上當值。每日上午十一時,衛隊交班時會有一幕動作精采的交班儀式可看。

繼續進至白色會堂,我們的目光從陸軍轉移至海軍,因為眼前有個185呎(56公尺)高的紀念碑紀念納爾遜提督在特拉法加一役的海戰勝利。在它的後面你可以見到另一美術館,堂皇的國立美術館。

我們從特拉法加廣場繞道進入辟加大利圓場,它是倫敦西端的中心。我們在這裡看到栩栩如生的愛神像。這個9呎(3公尺)高的鋁像並非代表性愛之神而是代表「慈善行為如箭飛來幫助」——象徵紀念沙佛茲伯幫助貧民的功績。到希爾市場時,我們再次行到波摩街,這個街名很怪!因為300年前,有一隊法國球隊——波爾摩爾——在此演技,此街因而得名。我們又留意到一個紅磚鐘樓,那是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建造的聖雅各宮的唯一殘存古跡。

沿著綠園行去,我們到了辟加大利。按1858年出版的韋氏大字典所載,辟加大利的意思是「高領或一種皺領。」它和現代倫敦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十七世紀的一份參考文獻聲稱有一位退休的裁縫師在這間稱為辟加大利會堂居住和售賣此種衣領。

看看前面!不錯,我們又來到海德公園了。我們在巴士頂層看倫敦的行程已完。我們在前排座位觀光,過去十九個世紀的歷史舞台盡收眼底。你若前來倫敦參加耶和華見證人所舉行的大會,你有作過這樣的行程的計劃嗎?格萊斯頓說得對。看倫敦要從雙層巴士樓上看!

[第26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大理石拱門

海德公園

阿爾拔皇家會堂

恰斯皇家醫院

辟加大利

辟加大利圓場

法院

聖保羅大教堂

特拉法加廣場

「發現號」

滑鐵盧橋

皇家節日會堂

禁衛騎兵營

白金漢宮

西敏橋

倫敦橋

英倫銀行

紀念碑

倫敦塔

西敏寺

國會議事堂

塔橋

林比宮

泰特美術館

林比橋

泰晤士河

[第26頁的圖片]

阿爾拔皇家會堂

[第27頁的圖片]

聖保羅大教堂

[第28頁的圖片]

塔橋

[第28頁的圖片]

倫敦塔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