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台線上書庫
守望台
線上書庫
中文繁體(國語)
  • 聖經
  • 出版物
  • 聚會
  • 《警》79 10/8 29-31頁
  • 紙牌戲的來源

你選擇的內容沒有影片。

抱歉,載入影片時出現錯誤。

  • 紙牌戲的來源
  • 警醒!1979
  • 小標題
  • 相似資料
  • 古代的發展
  • 現代的發展
  • 紙牌與或然率的關係
  • 信用卡——是僕是主由你定
    警醒!1996年
  • 信用卡——「塑膠陷阱」?
    警醒!1987年
  • 你善用JW網站名片嗎?
    傳道與生活聚會手冊——2016年
  • 幫助我們禁戒血的良助
    王國傳道月報-2003年
查看更多
警醒!1979
《警》79 10/8 29-31頁

紙牌戲的來源

「紙牌,誰想玩?」這句話以任何言語說出都很易為人了解,因為紙牌戲是國際性的,它可謂東、西、南、北,四海通行。從荒涼寂寞的兩極前哨地至林木蒸鬱的赤道地帶,你都可以買到一副紙牌。由此可見紙牌對人類事務有極大影響。在多種決定方面,不論成功與否,均有人借助於紙牌戲。有人為了拿到一張牌而獲得或失去好運。

什麼使紙牌如此流行以致成為世界娛樂呢?我們且考慮一下幾件事實。

首先是紙牌的大小和方便。現代紙牌只需極小地方存放,重量也不過幾個安士。其次是玩牌的人數。紙牌戲和其他遊戲不同,它只需很少人,甚至一人也能玩。在美國有所謂「忍耐」或「獨玩」的紙牌戲,對那些不得不獨自度過頗長時間的人是一種消磨寂寞時光和好玩的消遣。紙牌戲既是世界性的,通常都能找到對手,或老或幼,一同玩牌。

你也許會問:「這種受人歡迎的消遣源於何處?發明者是誰,和何時發明的?它一向都像現時的方式嗎?」這些都是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我們研究一下吧?

《馮克和韋拿士新百科全書》聲稱,紙牌戲約在公元800年起源於印度斯坦,從牌上的王、后和「積克」(畫有王宮僕人的紙牌)可以鑑定它出自中古時代。1678年的中國辭典則說紙牌是在公元前1120年發明給商紂的妃嬪娛樂。有些古物研究家則說紙牌戲是在公元711年,阿拉伯人渡過地中海進軍時傳入歐洲的。此外也有人聲稱十字軍從東方把紙牌帶回。可是,大多數人均同意一件事實,那便是在十五世紀初葉之前,紙牌在歐洲並不流行。有些研究家認為紙牌也像西洋象棋一般,由稱為吉普賽的流浪民族從東方傳至西方。頗有趣地,我們留意到在若干地方,有人把西洋象棋和紙牌同玩。西班牙人把紙牌戲傳入「新大陸」,美洲,是在高特茲征服墨西哥的時候,蒙特蘇瑪王以觀看西班牙兵士玩牌為樂。

現在你也許已定下結論,認為紙牌起源的確定時間和地點方面有很多矛盾之處。但儘管意見莫衷一是,紙牌戲顯然是起源於東方的。在唐朝初期的中國紙幣與中國紙牌有顯著的類似之處。

古代的發展

不論吉普賽人在紙牌傳入西方方面擔當什麼角色,值得留意的是,他們最初使用紙牌作為占卜或算命。今日也有人把紙牌作這樣的用途。古代塔魯齊人的一副紙牌有78張,不像今日一般有組、號碼和點。號碼和點是在十四世紀時傳入歐洲的,那時全副紙牌是78張,其中22張繪著人面。這22張「他羅斯」或特殊的人面紙牌被用來作為占卜。它們在寓意上代表物質力量、天然元素、美德或邪惡。牌上圖案包括手拿著星的國王、死神戴著樞機主教的帽子和斗蓬,兩個愛神、拿著硬幣的僮僕和神仙故事的人物等。有些則以插圖作教訓的寓言。

特殊紙牌中有一張名為小丑或百搭牌。這張牌對占卜的結果有極大的影響力,因為它對鄰近的牌有加強或倍蓰的作用。倘若拿到幸運的牌之後再拿到一張百搭牌,幸運的程度就增加。另一方面,紙牌若表示惡運,百搭牌便會加強惡運,它會遮蓋同時預告的任何好消息。

餘下的56張牌分為杯、硬幣、劍和短棒四組。它們代表各階層的人。杯或瓶代表教士或統治階級,硬幣代表商人。劍顯然是指戰士。最後,短棍是指農夫或工人。每組有四張繪圖牌,包括王、大臣、武士和積克,其他十張是號碼的牌,四張繪圖牌代表各階層的權威。例如,國王是王族統治者,大臣是高官,武士具有軍事地位(如總司令或將軍),最後,積克是男子當中的首領。這四組人物適當地代表人類社會的所有階層,不論古今,這幾個階層都互相競爭、互相鉤心鬥角以期出人頭地。

紙牌戲與人類事務極之相似是顯而易見的。每個玩牌者拿到14張分好了的牌,它們也許代表著商人(硬幣)、農夫(短棒)、戰士(劍)、統治者(杯),其中若有國王作統治者,則作為將軍的武士便可以保王。為了取勝,玩牌者要在牌戲中巧妙地運用紙牌人物的勢力。

現代的發展

《大英百科全書》表明,紙牌在圖案和號碼方面的細節各有不同。在英國,一副紙牌為52張,分成4組,每組13張。意大利的紙牌是36張,古代德國的牌只有32張。早期葡萄牙傳教士發現中國紙牌以30張為一套,分成3組,每組9張,另有3張超級牌。現時法國的一副紙牌以52張為標準,由現今有號碼的「他羅」演化而來。現代牌戲用不著全套紙牌,可以從標準牌抽出來玩。

各國在紙牌的畫面上曾使用許多題材,例如騎士、象、鷹、鐘、花、鳥及其他。至於「新大陸」,1848年在紐約所製的紙牌不用王、后或積克。反之,紅心的總統是華盛頓、方塊的總統是亞當斯、梅花的是富蘭克林、黑桃的是拉法埃脫。王后紙牌則以女神替代,例如愛神、幸運女神、穀類女神、智慧女神等。積克則以印度酋長去代表。

古代紙牌是木板印刷和手工著色的。可是,在十五世紀,德國發明了製版術以取代手工著色,在製牌方面大加改良。分為四組的現代紙牌是在十六世紀時起源於法國的。我們稱之為「梅花」的三葉苜蓿在法國稱為「特麗芙」(trefle)。現時稱為「黑桃」的槍尖相當於法語的「披克」(pique)。第三組的「高爾」(coeur)亦即法文的「紅心」。第四組的「卡利爾」(carreau)譯作「方塊」,因為它是方形鑽石。

現代紙牌的大小是三吋半乘二又四分一吋(8.9×5.7公分),它的樣式源於法國,中國紙牌是長而狹的,印度的紙牌作圓形。正如上述,西洋象棋與紙牌的密切關係也從兩者均是紅、黑二色可以見之,這兩種顏色支配著四組紙牌。

紙牌戲之所以為普世的人愛玩的特色之一是牌戲的種類繁多,按著玩牌的人數可以使用一副或兩副牌,每種遊戲均有其本身的法規。舊式的牌戲在今日已大多數湮沒無聞,只有古物研究家才發現若干名稱。但十八和十九世紀的牌戲也有些流傳至今,例如「披克」(Piquet)、「羅但」(Loadam)、「洛第」(Noddy)、「麥克」(Macke)、「奧比利」(Ombre)、「基利克」(Gleek)、「蒲斯·班爾」(Post and Pan)等。今日的紙牌戲可分為四類(列舉其中數種):(1)賭博遊戲——撲克、番攤、花路、巴卡列、黑積克;(2)二人以上的遊戲——乞丐鄰人、卡仙奴、老處女、林美;(3)等級遊戲——拿破侖、五百、奧比利、史基特、司佩快富;(4)獨玩遊戲,有350種以上。

玩牌人數因牌戲種類而異。基立比需要二人或四人;撲克可多至十人;加拿斯特從二人至六人;威斯特和橋牌可由20至40人分成四組同玩,得勝的一對要移往別桌。

威斯特的起源不詳。1529年首先有人提及這種牌戲。霍愛爾在1742年出版了一篇關於威斯特的簡短論文,但這種牌戲在哲學界流行是在1860年代,由仲斯和波爾努力提倡所致。

據《馮克和韋拿士百科全書》所載,橋牌其實是威斯特的變相,它早在1880年開始出現於希臘。1886年,它在倫敦被稱為俄國威斯特。後來橋牌逐漸流行,在1900年取代了威斯特。

「拍賣橋牌」發展於二十世紀初期。在牌戲中的玩牌者競相叫牌以期獲得宣佈王牌的權利。叫牌用意在於企圖勝過某個特定數目。複式橋牌也像威斯特一般,可由20至40人分成四組來玩,得勝的一對要移去另一桌。後來在1925年,由著名的雲特彼治家族中的一位美國人發明「合約橋牌」。

紙牌與或然率的關係

若不提及52張紙牌與或然率的關係,就無法形容紙牌戲的變化多端特色,《堅尼氏世界記錄書本》聲稱,13張牌配在同一組的或然率是158,753,389,899比1。四位玩牌者均拿到一組完整的牌的或然率是2,235,197,406,895,368,301,559,999比1。

因此,紙牌戲雖與技術有關,但機會的或然率也有很大關係。無疑這乃是紙牌戲流行的原因之一,玩牌者被它的變化多端所吸引,有些牌戲設計成要以技術取勝,有些則僅是作為消遣和鬆弛身心的,同時,紙牌是一種廉價的娛樂。

可是,當一個人在聽到「紙牌,誰想玩?」的誘人的話時,最好記得紙牌戲也像別的娛樂一樣,可能消耗大量時間。當任何娛樂或消遣若是到了超越鬆弛身心的程度時,所用的時間就變成浪費,這些時間應該用在照料較重要的事上。結果,個人往往遭受物質和靈性上的損失。在這件事上具有自覺和運用自制力,便會防止讓娛樂成為自己和別人的陷阱。使用紙牌作為占卜是聖經所斥責的,聖經告訴我們,所有形式的占卜和巫術在上帝眼中均屬可憎。——申命記18:9-14。

    中文繁體(國語)出版物(1956-2025)
    登出
    登入
    • 中文繁體(國語)
    • 分享
    • 設定
    • Copyright © 2025 Watch Tower Bible and Tract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 使用條款
    • 隱私權政策
    • 隱私設定
    • JW.ORG
    • 登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