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見過閃電岩嗎?
無疑你曾聽過雷電劈樹殛人的報導。但你曾聽見過由閃電所形成的閃電岩嗎?
「閃電岩」一詞來自拉丁文的「浮迦」(fulgur),意即「閃電」,自1821年以來,這個名詞已被用來形容那異乎尋常的礦物質構成物,它是由閃電打擊砂土而形成的。閃電所發出的強度熱力融化了砂而形成一條狹長的極脆玻璃管。
大多數閃電岩或「閃電管」只有幾公尺長。可是,其中也有長達20公尺(66呎)的。它們通常向下伸去,很少與地面平行。
閃電的趨勢是走抵抗力最小的路,因此閃電主幹所發出的分叉或小枝遂成為不規則形式。閃電岩的長度可能視乎砂的深度和抵抗力、現場的位置和地下水面、以及閃電所發出的電力而定。
既然閃電的熱力可達攝氏30,000度(華氏54,000度),石英砂在攝氏1,700度(華氏3,100度)時就可以融化,且會融化到地下頗深之處。
閃電管的直徑通常只有一公分(0.4吋)左右,但也有達到若干公分的。外表的特色受附著的半融合或不融合的脊狀和隆起砂粒所支配。閃電岩作粗糙的弧形。
中空部分被認為是濕砂在受熱的剎那間發出膨脹氣體向外施壓力所形成的。在大多數例子上,內部滑溜的矽土玻璃壁僅有一公撮(0.04吋)厚。顏色通常為淺灰,間中也有暗白和深灰色的。
閃電岩大多數在易受電殛的沙岡地方發現。有一次,在閃電打擊的現場週遭土地尚暖時就發現閃電岩。另有多次,閃電岩尋找者大有所獲,他們在剝落的沙土地面發現露出的閃電管上端。
由於閃電岩又長又脆,你可以想像到這種薄玻璃管極難完整地掘出。它通常破裂成許多塊,將之連結起來是一件艱辛的工作。因此,保全下來的閃電岩為數很少。
可是,閃電岩雖屬稀罕,但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那末,你在參觀附近博物館時,也許會見到閃電岩,並且親自看到當數百萬伏特的閃電打擊地上時有什麼發生。